常森
- 作品数:47 被引量:102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庄子》一书的早期流传和定型
- 2021年
- 在《庄子》传播史上,刘安及其门客编订的五十二篇本《庄子》(含自作三篇"解说")是一个重要节点,早期《庄子》文本均以该本为源文本。但汉代至少尚有一种廿三篇选编本,跟古本并行。传世三十三篇本《庄子》是郭象据古本删订而成的,由于其自身质性以及其他版本的佚失,它几乎成了后世所有版本的源文本。郭象完成了对《庄子》的重新塑型,这是历史的幸事,但显然也是历史的遗憾。
- 常森
- 关键词:庄子郭象
- 论《诗经原始》在《诗经》学史上的进展及其保守性被引量:2
- 2011年
- 清代学者方玉润晚年写定的《诗经原始》一书,在《诗经》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顾颉刚古史辨派以来的《诗经》学发展有重大影响。方玉润着力于探讨诗三百的本意,被后人称为独立思考派。方玉润批评了《诗序》、朱熹的《诗集传》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确立了依照文本探索本意的解诗宗旨和方法,他对诗的评点往往细致入微,能挖掘出作品的种种妙处,富有启发意义。在追求诗人之意、把文本作为最高依据、重视诗的特有情性等方面,他实际上承继了以朱熹《诗经》学为代表的解诗传统。方玉润在解诗方法上表现得相当激进,而其思想观念则相当保守,故在解诗方法方面,《诗经原始》取得了长足进步,可它对诗歌内涵的把握,依然深受儒家政教伦理观念的拘囿,很多时候还不如《诗集传》。从本质上来说,它跟《诗序》依旧属于同一个儒教体系,甚至可以说跟《诗序》极为密切。
- 陈德新常森
- 关键词:方玉润《诗经原始》《诗经》学
- 中国寓言研究反思及传统寓言视野被引量:7
- 2011年
- 战国中后期,中国"寓言"观念已经成熟(其标志是《庄子》之《寓言》、《天下》对"寓言"的清晰定位),时人根据这种观念认定或创作了大量"寓言"作品,之后"寓言"观念每次发生变化,寓言创作和研究也自然出现新的视野和光景。
- 常森
- 关键词:寓言研究寓言创作《寓言》《庄子》《天下》
- 经典阐释的形而上学之弊:以对孟子“制民之产”说的误读为个案被引量:1
- 2023年
- “制民之产”说是孟子仁政理念的根本,但旧说对其中“鸡豚狗彘之畜”等核心话语向来不得其解,凸显了在认知方法上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审视被释读对象的积弊。在经典阐释领域,这种形而上学的偏弊几乎随处可见,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反思,应该着力廓清。此外须意识到,只有把握了释读对象在文本中具有但是从其字典义或词典义中未必看得到的东西,才能够把握“作者的‘用心’”。
- 常森
- 关键词:误读
- 孟子四端说探源
- 2018年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亦即学界通常说的《孔子诗论》)彰显了一个被堙没千百年的事实:"性"原本是早期《诗经》学乃至一般诗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诗论》谓孔子(前551-前479)由《葛覃》(今见《毛诗·周南》)、《甘棠》(今见《召南》)、《木瓜》(今见《邶风》)、《有杕之杜》(今见《唐风》)诸诗,把握了"民性"(亦即人性)的多种面相,诸如"祗(敬)初""见其美,必欲反其本""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以及"人不可触"等等。
- 常森
- 关键词:《诗论》战国楚竹书《毛诗序》《诗经》学
- 《五行》学说与《荀子》被引量:8
- 2013年
- 千百年来,《荀子》对子思五行学说的承继完全被遮蔽。《五行》篇之出土面世为揭明这一历史真相带来了绝佳的契机,但由于思想学术史方面强有力的传统思维定势等等,学界对这一重要课题依旧是忽视的。本文围绕"于内"、"责(积)"、"安"、"心"等勾连两个体系的关键范畴,勾勒这一历史轨迹,揭示其间学术思想承继和发展的复杂面向。
- 常森
- 屈原,作为儒学传播与影响的重要个案被引量:2
- 2015年
- 屈原接受了《尚书》《诗经》《左氏春秋》《论语》《五行》《孟子》等儒典的巨大影响。他基于对儒典、儒学的接受,建构了以道德和天命为双翼的宏大历史观,并凸显了对君臣、君上与后妃关系的政教伦理关怀。此前屈原研究和儒学研究两大领域都忽视了这一点。从儒学传播和接受层面上来观照屈原,无疑有重要学术意义:在与屈子关系的发掘中,《尚书》《诗经》等传世儒典以及新出《五行》篇都彰宣了新的价值;在与儒典关系的发掘中,屈子也呈现出新的景象,获得了新的诠释。
- 常森
- 关键词:《五行》
- 《史记》,那个时代的“文学”
- 2009年
- 从鲁迅把《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0页)以后,文学史家几乎全都一准此说,把《史记》看作罕有其匹的史学与文学巨著。然而它究竟各有哪些性质属于史学和文学、其史学及文学特质孰轻孰重,则绝少有人论及.
- 常森
- 关键词:《史记》汉文学《鲁迅全集》文学史家《离骚》文学特质
- 现状和困境:近年来《诗经》研究平议被引量:3
- 2005年
-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李山《<诗·大雅>若千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是近年来《诗经》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上坚持《诗》与礼乐文化的一致性,又力图探求《诗三百》的实际,因此也都是带着沉重传统负荷的“诗经原始”。
- 常森
- 关键词:名物
- 《诗经》学误读二题
- 2008年
-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 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