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光明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血管性痴呆
  • 3篇痴呆
  • 2篇胆固醇
  • 2篇血管性痴呆大...
  • 2篇突触
  • 2篇基质干细胞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基质干细...
  • 2篇固醇
  • 2篇干细胞
  • 2篇TERT
  • 2篇痴呆大鼠
  • 2篇BMSCS
  • 1篇胆固醇水平
  • 1篇胆固醇外流
  • 1篇蛋白
  • 1篇多糖
  • 1篇亚群
  • 1篇炎性

机构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常光明
  • 3篇耿鑫
  • 2篇李海东
  • 2篇王菲
  • 1篇李文娟
  • 1篇韩欣欣
  • 1篇田志辉
  • 1篇郑云梅
  • 1篇刘杰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老年人淋巴细胞亚群和脂筏GM1与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老年人淋巴细胞亚群、脂筏标志分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和细胞活化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探讨高胆固醇水平调节淋巴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样本采用在时间上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体检者60例,年龄60~80岁,其中女30例,男30例。采用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总B淋巴细胞(CD19+)、记忆B淋巴细胞(CD19+CD27+)、初始B淋巴细胞(CD19+CD27-)、总T淋巴细胞(CD3+)、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神经节苷脂GM1水平;采用细胞内染色方法检测活化细胞内磷酸化Stat3的水平,并与胆固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D19+B淋巴细胞比例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CD19+CD27+B淋巴细胞比例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CD3+T淋巴细胞、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与胆固醇水平无相关性(P>0.05);记忆B淋巴细胞GM1水平与总胆固醇(TC)和VLDLC、CD3+CD8+T淋巴细胞GM1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正常胆固醇组比较,在BCR抗体刺激后,高胆固醇组记忆B淋巴细胞中磷酸化Stat3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高胆固醇水平是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高胆固醇水平与B淋巴细胞比例、脂筏GM1水平、Stat3的活化以及CD3+CD8+T淋巴细胞GM1水平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调节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邹家琦李文娟常光明韩欣欣李海东
关键词:淋巴细胞胆固醇脂筏
细胞胆固醇外流率的测定以及细胞外胆固醇和脂多糖对其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16年
背景: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细胞胆固醇动态变化的方法有局限性。目的:通过BODIPY-Cholesterol标记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检测细胞胆固醇的外流率,并研究细胞外胆固醇浓度和脂多糖对其的影响。方法:RAW264.7细胞采用含有体积分数10%FBS的DMEM培养基体外培养,再用0.025 mmol/L的BODIPY-Cholesterol标记细胞1,2,4,8 h,以无血清DMEM洗涤细胞后,再孵育细胞6,12,24,48,96 h,优化标记细胞的时间及孵育时间。分别采用胆固醇、脂多糖、异常高胆固醇人血清和正常胆固醇人血清处理细胞,再对其胆固醇外流率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与结论:BODIPY-Cholesterol标记细胞2-8 h后,测定胆固醇外流率的结果较好。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经过BODIPY-Cholesterol荧光染料标记2 h后,测定胆固醇外流率,发现其随外加胆固醇浓度(0.1,0.5,2.5 mmol/L)的增大呈递减趋势(P<0.01)。脂多糖刺激后细胞的胆固醇外流率降低(P<0.05)。采用高胆固醇人血清处理细胞后,胆固醇的外流率降低(P<0.05)。结果说明,利用BODIPY-Cholesterol可以定量测定细胞胆固醇外流率,并能研究环境中胆固醇和脂多糖对其的影响。
刘杰郑云梅田志辉常光明李海东
关键词:胆固醇脂多糖RAW
TERT基因转染的BMSC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及其对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经大鼠股骨及胫骨分离并鉴定BMSCs,构建反转录病毒pLXSN-TERT重组子并转染BMSCs,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体外培养的TERT-BMSCs的成瘤性。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痴呆模型组、BMSCs组和TERT-BMSCs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测试法检测各组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CA1区BDNF、NMDAR1、SYN蛋白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及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BMSCs组、TERT-BMSCs组较痴呆模型组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A1区超微结构明显改善(P均<0.05),且TERT-BMSCs组比BMSCs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BMSCs组、TERT-BMSCs组BDNF、NMDAR1、SYN蛋白阳性细胞着色的平均灰度值比痴呆模型组增高(P均<0.05),且TERT-BMSCs组比BMSCs组增高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 TERT基因转染的BMSCs比普通BMSCs对VD的康复治疗作用更为显著,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增加大鼠海马CA1区BDNF、NMDAR1和SYN的表达,影响了突触可塑性有关。
王菲常光明耿鑫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突触可塑性
BDNF和TERT联合转染BMSC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及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联合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作用,进一步探讨VD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经大鼠股骨分离并鉴定BMSCs,构建pLXSNTERT重组子后转化至BMSCs,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体外培养的TERT-BMSCs的成瘤性。应用Ad5-BDNF转染TERTBMSCs,构建BDNF-TERT联合转染的BMSCs。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VD组、BMSCs组、BDNFTERT-BMSCs组。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备V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方法测试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力。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TrkB、SY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行为学实验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及超微病理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BMSCs和BDNFTERT-BMSC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改善作用,且BDNF-TERT-BMSCs较BMSCs的作用更为显著。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MSCs组和BDNF-TERT-BMSCs组中BDNF、TrkB、SY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痴呆模型组增高(P<0.05),且BDNF-TERT-BMSCs组较BMSCs组增加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TERT联合转染BMSCs较普通的BMSCs对VD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
王菲常光明耿鑫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骨髓基质干细胞突触素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血管性痴呆中的炎性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9年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痴呆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并且与年龄有关。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作为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成分,不仅能启动早期的炎症反应,同时在晚期能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神经元的损伤,造成脑组织损伤。但同时也发现HMGB1具有促进脑血管修复的作用。
常光明陈潇(综述)耿鑫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血管性痴呆炎症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