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师锐

作品数:37 被引量:477H指数:14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暴雨
  • 11篇低涡
  • 9篇四川盆地
  • 9篇盆地
  • 9篇青藏
  • 9篇青藏高原
  • 7篇高原低涡
  • 7篇持续性暴雨
  • 6篇切变
  • 6篇环流
  • 6篇暴雨过程
  • 5篇热带
  • 5篇西南低涡
  • 5篇急流
  • 5篇降水
  • 4篇低空
  • 4篇低空急流
  • 4篇切变线
  • 4篇副热带
  • 4篇副热带高压

机构

  • 29篇四川省气象局
  • 20篇中国气象局成...
  • 5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雅安市气象局
  • 1篇内江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象探...

作者

  • 37篇师锐
  • 14篇何光碧
  • 6篇陈永仁
  • 6篇顾清源
  • 5篇肖递祥
  • 4篇王澄海
  • 3篇龙柯吉
  • 3篇肖玉华
  • 3篇周春花
  • 3篇肖红茹
  • 3篇李跃清
  • 3篇青泉
  • 2篇康岚
  • 2篇郁淑华
  • 2篇崔洋
  • 2篇高文良
  • 2篇尚大成
  • 2篇董文杰
  • 2篇王春国
  • 2篇韦志刚

传媒

  • 12篇高原山地气象...
  • 6篇高原气象
  • 4篇气象
  • 3篇干旱气象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暴雨灾害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副高断裂前后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典型环流形势配合下发生的一次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暴雨天气过程,其动力条件占到了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和垂直上升运动支,而在副高断裂后较强冷空气作用下,在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受西风带槽前的能量锋区影响,动力强迫作用和热力强迫作用激发的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盆地垂直运动的发展;冷空气作用前期的暴雨过程和冷空气进入后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域内的假相当位温均强于高层,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状态,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增强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副高控制到副高逐渐断裂,湿位涡的斜压扰动是逐渐增强的过程,导致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更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与西风槽环流形势相配合的暖区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而副高断裂后发生在副高边缘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850hPa层南海和孟加拉湾,从对流层中到低层,四川盆地东部恰恰是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偏南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盆地东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与对流层低层秦岭附近的东北冷气流交汇。
师锐陈永仁王春国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区域性暴雨能量锋湿位涡
寒潮研究及四川盆地寒潮概况被引量:18
2010年
寒潮是影响我国冬半年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是广大气象工作者在业务预报和科研总结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过去几十年,寒潮被广泛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本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并统计了1951~2009年四川盆地寒潮概况,以期对寒潮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长春谌贵珣师锐
关键词:气候概况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地形环境,形成特有的高原天气系统,切变线就是青藏高原特殊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天气系统之一。高原切变线分为横贯整个高原的位于32.5。N附近,高频中心在西藏那曲的横切变线,和分别位于高原东侧陡坡地区...
何光碧师锐
文献传递
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被引量:29
2014年
为了揭示高原切变线的动、热力等特征,进一步认识高原切变线线演变机制,应用MICAPS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风云卫星红外亮温资料,选取出现在初夏(2008年5月19 22日)、盛夏(2007年7月1 3日)和夏末(2009年9月19 21日)的三次高原切变线个例,对夏季高原切变线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当切变线两侧南北风速减弱,特别是北风风速减弱时,切变线过程趋于减弱。冷暖空气势力强弱影响切变线所处位置,初夏和盛夏切变线位置偏北,夏末切变线位置偏南。(2)切变线活动期间有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与切变线配合。当切变线减弱消失,辐合带先于正涡度带减弱消失。切变线附近多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可能与低涡活动有关。盛夏和夏末切变线正涡度辐合中心东移特征明显,辐合上升区更为偏东且较强。(3)切变线附近通常有TBB<-20℃的带状或块状区域,切变线维持发展阶段,TBB进一步降低,盛夏切变线和形成初期的夏末切变线多TBB低值中心,对流活动比较旺盛。(4)由于地形的阻挡和加热,高原东坡和南坡是大气不稳定能量聚集地。盛夏在切变线附近近地层聚集的高温、高湿能量明显。初夏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降水量小,呈零散分布,盛夏和夏末切变线引发降水其对流不稳定降水特征明显,带来的降水更强、范围更广,呈带状分布在切变线附近。(5)500 hPa切变线也是水汽聚集带,切变线附近上空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聚集,正涡度东传和对流发展是切变线引发强降水的重要机制。
何光碧师锐
关键词:降水机制
四川盆地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成因及预报着眼点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闪电定位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分析了2015年4月4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分析指出:本次雷暴大风过程是由冷锋对暖湿气团的强迫抬升及干冷空气进入暖湿区域触发形成.中空干层、大的温度直减率、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低层温度脊附近是利于极端雷暴大风出现的潜势区域。该区域为雷暴形成提供了条件不稳定、水汽、动力抬升等有利环境条件。冷空气首先从盆地西北部中低层入侵,在低层切变线上触发生成了一系列雷暴单体,在最有利于对流发展的潜势区域迅速发展。潜势区域中线状回波北段的中尺度涡旋环流、前侧入流和后侧入流的相互作用形成单体弓形回波,该弓形回波具有比普通雷暴更高的反射率因子、垂直液态含水量.根据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推断,本次极端大风是由单体弓形回波带来的湿下击暴流所导致。弓形回波中高反射率因子的高度连续下降意味着下沉气流伴随降水粒子下降,干空气被夹卷进入下沉气流使得雨滴被迅速蒸发,大大加强了下沉气流强度,因而显著增加了大风强度。分析还指出:通过分析对流发展背景条件,确定最有利对流发展的潜势区域,关注该区域中回波的生成、形态特点、演变特征,可提前预警大风天气。
康岚刘炜桦刘炜桦师锐肖递祥
关键词:环境场特征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研编
李跃清郁淑华彭骏徐会明张虹娇高文良肖递祥顾清源屠妮妮师锐周春花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夏半年影响中国暴雨洪涝及其次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国内对于天气系统的基础性分析较少,尤其是没有关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的年鉴,严重制约了中国对高原天气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暴雨洪涝灾害...
关键词: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
不同路径移出高原的长生命史高原低涡大尺度环流差异
NECP再分析资料及高空观测资料,对长生命史高原低涡不同移动路径的活动过程中对流层中上层环境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移出高原不同移动路径的长生命史高原低涡的500hPa环流形势,200hPa南亚高压、西风急流及500hPa...
师锐何光碧
关键词:高原低涡大尺度环流环境场特征
寒区陆面过程特征的模拟研究
陆面过程模式在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模拟能力,直接影响着GCM性能。本文利用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检验了陆面过程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模拟性能,并分析了土壤湿度初始值和土壤成分对寒区陆面过程的影响。全部研究工作分为3个方...
师锐
关键词:冻土土壤类型土壤热性质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多元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4月4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分析指出,高空冷平流、地面冷空气和前期高温是本次大风天气发生的背景条件.盆地不同位置环境场特征差异导致产生的大风性质有差异.盆地西部能量弱、层结稳定...
康岚师锐肖递祥
关键词:环境场特征反射率因子
青藏高原冻土积雪对天气气候预测的研究与应用
王澄海董文杰韦志刚高荣崔洋尚大成师锐余莲王芝兰邹旭东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40175020)”,“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亚洲夏季风异常关系的研究(40575037)”和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
关键词:
关键词:降水预报气候变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