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平

作品数:109 被引量:818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天文地球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6篇黄土高原
  • 20篇沙尘
  • 20篇气候
  • 19篇干旱
  • 14篇沙尘暴
  • 14篇陆面
  • 14篇尘暴
  • 13篇半干旱
  • 10篇地表
  • 10篇季风
  • 10篇边界层
  • 10篇草原
  • 9篇湍流通量
  • 9篇年际
  • 9篇夏季
  • 9篇春季
  • 8篇年际变化
  • 8篇气候变化
  • 7篇中黄
  • 7篇土壤

机构

  • 96篇中国气象局兰...
  • 3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6篇兰州大学
  • 21篇甘肃省气象局
  • 20篇张掖国家气候...
  • 11篇中国气象局
  • 6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宁夏大学
  • 4篇西北区域气候...
  • 3篇宁夏气象防灾...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甘肃省气象信...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天水师范学院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中心气象...

作者

  • 109篇岳平
  • 60篇张强
  • 24篇牛生杰
  • 20篇王胜
  • 15篇王润元
  • 12篇张良
  • 10篇刘晓云
  • 9篇姚玉璧
  • 9篇李耀辉
  • 9篇杨金虎
  • 9篇李宏宇
  • 7篇郝小翠
  • 6篇王若安
  • 5篇夏露
  • 5篇王蓉
  • 5篇赵文
  • 5篇杨泽粟
  • 5篇孙旭映
  • 5篇王劲松
  • 4篇阳伏林

传媒

  • 12篇中国沙漠
  • 9篇干旱气象
  • 8篇高原气象
  • 6篇干旱区研究
  • 5篇物理学报
  • 5篇气象学报
  • 4篇冰川冻土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大气科学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9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3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区夏季晴空期超厚对流边界层发展的能量机制被引量:8
2019年
在全球干旱区,因其特殊的气候环境背景,夏季晴天常常会出现其他地区少见的超厚对流大气边界层(super thick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SCBL),这种特殊的边界层结构具有重要的天气气候意义,但目前对这种超厚对流边界层发展机制理解十分有限.这既制约了大气数值模式中针对这种超厚对流边界层的参数化改进,也限制了超厚对流边界层与天气气候背景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通过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敦煌荒漠戈壁为代表性研究区,利用以往在该区域开展的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及长期业务探空观测资料,从大气边界层发展的能量机制出发,对该地区出现的超厚对流边界层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从日际尺度看在持续晴空期即使在白天地表感热通量日积分值不变甚至减弱的情况下,大气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的日最大厚度仍然表现为逐日持续增高的特点,且地表感热提供的能量无法平衡对流边界层发展所需要吸收的能量.主要原因是深厚的近中性残余层(residual layer, RL)在对流边界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夹卷过程从残余层进入对流边界层的夹卷能量是对流边界层逐日持续发展的关键能量补充.在夏季连续晴空期,对流边界层与残余层之间会形成逐日循环增长机制,使干旱区夏季发展出超厚对流大气边界层.
张强乔梁乔梁岳平
黄土高原大孔径闪烁仪观测特征量T_*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黄土高原定西站2009年9月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和梯度塔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LAS和EC在测量感热通量过程中的温度特征尺度T*及其差异与近地层气象要素风向、位温梯度和稳定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下垫面LAS测量的T*LAS和EC测量的T*EC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55,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482。对9月进行风向统计,主风向为NNE和SE,NNE风向上T*LAS和T*EC的相关系数是0.960,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349,SE风向上T*LAS和T*EC的相关系数是0.968,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619,风向对T*有显著影响。位温梯度与T*呈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T*LAS相较于T*EC与位温梯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当稳定度z/L<1.5时,T*LAS/T*EC随着z/L的增大而减小;当z/L>1.5时,T*LAS/T*EC随着z/L的增大而增大。T*LAS/T*EC的变化范围随着z/L的增大逐渐变小,当z/L增大到4后,T*LAS/T*EC开始保持较小的变化范围。
郝小翠张强岳平王胜李宏宇
内蒙古沙尘气溶胶浓度及其输送特性——朱日和春季情形的个例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WPS宽范围粒径谱仪对朱日和春季0.01-10μm的沙尘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20m梯度塔气象要素资料,对沙尘天气日和非沙尘天气日的气溶胶浓度、谱分布以及输送特性进行了个例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浓度有明显的目变化特征,不同粒径段粒子的变化特征有所不同;沙尘气溶胶浓度在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存在较大差别,粒径越大,这种差别越明显;气象要素对沙尘气溶胶浓度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风速、气温、相对湿度与不同粒径段粒子的相关性不同;沙尘暴过程对不同粒径段粒子的输送特性不同,不同粒径段对应的输送距离和输送量有较大差别。
邱玉珺牛生杰岳平王巍巍王静
关键词:沙尘数浓度谱分布
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重力波的数值模拟
2023年
基于2007年7月青海祁连站的野外加密探空资料,结合高分辨率的三维边界层模式,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条件下,边界层对流引起的干动力过程对该地区地形重力波产生及传播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景场强迫下,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上空对流和重力波的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当背景风向与山体垂直时,随着风速增加,山脊背风坡混合层顶附近大气不稳定能量加强,激发了下游区域较强的重力波信号,此时对流线组织性增强、重力波波列较长,高水汽含量的空气被波峰传输到较高的高度,为对流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背景风向与山脊走向平行时,山顶上空对流发展旺盛,山脊背风坡混合层顶大气状态较稳定,激发的地形重力波信号较弱且波列较短,整个混合层顶附近水汽较少,对流云形成条件减弱;当背景大气浮力频率减小时,整个区域上空对流发展更加旺盛但组织性减弱,背风坡下游重力波向上传输的距离减小,信号不显著,混合层顶附近水汽分布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有利于层状云发展。
王蓉吴稀稀岳平黄倩丑岩张丰伟
关键词:数值模拟
半干旱地区夏季土壤干湿变化对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影响
土壤湿度的变化决定于降水和蒸发,并通过对地表辐射过程和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影响,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半干旱通榆地区两种不同植被下垫面的陆面观测资料,从地表能量和辐射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植被情况下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
王文玉张强岳平
关键词:陆面过程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土壤湿度
文献传递
AMSR-E土壤水分产品评价及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1年
土壤水分在地表能量交换和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干旱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土壤水分是反映干旱最直观的指标,利用微波遥感监测地表土壤水分具有明显优势,微波土壤水分产品也在干旱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地表下垫面的差异和反演算法的精度,使土壤水分产品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本研究对广泛使用的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土壤水分产品在中国范围内的精度及在干旱监测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MSR-E能较好的反映站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情况,大多数站点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但20 cm相关性低于10 cm,且高相关系数区域明显缩小;下垫面为白地的农试站观测的土壤水分和AMSR-E土壤水分产品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种植作物下的农田区这2种数据的相关性;对于大多数下垫面类型,站点土壤水分和AMSR-E土壤水分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达到极显著相关,对10 cm土壤水分观测,相关性最好的是种植高梁下观测的土壤水分,相关性达到了0.579,对20 cm土壤水分观测,相关性最好的是棉花下观测的土壤水分,相关性达到0.528。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相关性较高,而冬季相关性略低;在种植作物的情况下,东北、华南和西北地区,站点和AMSR-E土壤水分观测相关性较好,仅考虑白地的情况下,西北、西南和华中区域,这2种数据的相关性更高些;AMSR-E较农试站土壤水分取值范围宽,但不同区域AMSR-E土壤水分取值峰值不同,华北区域2种土壤水分观测分布和波动较为一致;AMSR-E基本能反映北方干旱和南方多雨引起的土壤水分差异趋势;大多数站点和大多数作物类型下,10 cm站点土壤水分和AMSR-E土壤水分相关性较好的情况下,20 cm也会有这样的表现。其次,AMSR-E土壤水分产品提取的土壤水分距平百分率与同期的降水距平百分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尤其
王静方锋黄鹏程岳平李江萍王大为
关键词:土壤水分
云和降水扰动对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辐射收支及能量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对陆-气系统的反馈是气候模式中最重要的物理过程之一.认识半干旱地区云和降水的扰动对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的影响规律,是提高数值模式中评估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参数化效果的关键环节.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8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云和降水的扰动对辐射收支各分量的削弱作用及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规律.年平均结果表明,多云状况可以作为年平均的气候背景;云和降水对短波辐射削弱最强,大气向下长波辐射随天空云量的增加而增强,地表向上长波辐射随着云量的增加而减小,净辐射占总辐射的比率受云和降水的影响较小.季节平均结果显示,短波辐射日积分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随云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季云和降水对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明显强于非生长季.生长季,晴天、少云和多云时向上长波辐射差异不大,阴天时向下和向上长波辐射明显减小.非生长季,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受云和降水的影响较小,日积分量变化不大,向下长波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增强.地表反照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冬季大,秋季小;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呈不对称的"V"形分布.生长季,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随云量增多而减小;潜热通量在晴天、少云和多云状况下随云量增多而增大;阴天时受降水影响,净辐射的严重削弱导致了潜热通量大大降低.非生长季,少云时净辐射日积分量最大,晴天时的净辐射与多云和阴天状况接近;感热和潜热通量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小,土壤热通量日平均积分值在非生长季为负.生长季,多云状况的能量闭合度最好,能量不平衡差额占净辐射的3.9%;阴天时最差,不平衡差额占净辐射的16.8%;晴天和少云状况不平衡差额约占净辐射量的7%.非生长季受积雪影响,能量不闭合差额明显大于生长季.
岳平张强赵文王劲松王润元姚玉壁王胜郝小翠阳伏林王若安
关键词:能量平衡
夏季风影响过渡区陆面蒸散发对夏季风活跃度的响应
2023年
在东亚夏季风影响过渡区,陆面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时空变化对夏季风活动响应规律的研究对理解陆地水热循环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夏季风过渡区及邻近区域14个陆面观测站点的蒸散发观测数据评估了6种常用蒸散发全球产品的适用性,并对它们在过渡区的年际变化进行了比较。评估表明,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可以较好模拟站点尺度的蒸散发,而且能够合理刻画过渡区平均蒸散发的长期年际变化,因此将JRA-55作为蒸散发参考数据集。在理解过渡区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考察了陆面蒸散发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特征。为识别东亚夏季风在影响过渡区的活跃度和活动规律,引入夏季风持续时间,该指数较常用的夏季风强度指标能更合理地反映过渡区夏季降水和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特征。本研究发现陆面蒸散发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夏季风持续时间的散点呈现近似对数/幂函数曲线。在弱夏季风年,蒸散发年际变化对夏季风持续时间更为敏感。对蒸散发和夏季风持续时间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结果显示出夏季风活动在3年、年代际和长期趋势上显著影响蒸散发。未来气候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系统的活跃度很可能将增强,这会加速陆面蒸散发等水循环过程,同时对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李宏宇李宏宇张强岳平郭晓楠
关键词:夏季风过渡区蒸散发持续时间
气候变化对西北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影响及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王莺岳平王素萍王静王玮杨泽粟韩兰英阳伏林郝小翠杨金虎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项目属于气候变化对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领域。 主要科技内容:1)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及其对干旱的影响特征,认识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地表主要物理要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2)获得农田草地生态...
关键词: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降水前后土壤的温、湿度及热力特征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强降水前后榆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土壤温、湿特征的差异,讨论了水分状况对土壤热力参数及地表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土壤在10cm深度存在一个湿层;强降水过程可使土壤湿度受影响范围接近40cm深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感热通量是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过程中净辐射的最大消耗项;无水分胁迫条件下,潜热通量是能量平衡系统中净辐射分量的最大消耗项。降水改变了土壤湿度并使得土壤热传导率发生变化,土壤热传导系数和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增大。
岳平张强王胜王润元李宏宇王若安
关键词:水分胁迫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