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扎西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现代西藏油画中的文化表述
- 2010年
- 1930年至今,一批中国国内画家以西藏风光与人物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西藏为主题的作品。这些西藏组画以艺术创新和清新的风格,深刻影响到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本论文通过对西藏艺术形象的"制造"、"生产"与"消费"过程的介绍和描述,阐释了西藏组画及其人物绘画产生的历史缘由,以及多元文化的表达和画家们对艺术美学的追求。
- 尼玛扎西
- 关键词:文化表述
- 西藏林芝地区城镇化的“双向性”推动及城乡一体化过程可持续性发展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新世纪以来,西藏林芝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呈现出"双向性"推动作用,但在给本地经济带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全新挑战。因此,未来林芝城镇化发展应以巩固加强新兴产业及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以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共同发展为途径,以此系统推动西藏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 尼玛扎西
- 关键词:城镇化双向性城乡一体化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邦达昌家族历史叙事与拉萨的政治斗争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以1920年邦达列江被谋杀的著名悬案为起点,讨论20世纪初拉萨转型期西藏精英阶层的财富、地位、地方认同与权力斗争问题。本文关注的是历史的事实与意义、记忆的作用和历史的阐释机制,以及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社会与政治场景。
- 卡洛尔·梅可葛兰(CaroleMaeGranahan)尼玛扎西刘源彭文斌
- 关键词:权力斗争
- 文明交汇与社会变迁:1923年哈佛人类学家沃尔辛中国西北探险及其拉卜楞研究
- 1923年3月,哈佛大学人类学家沃尔辛(F.R.Wulsin)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资助,前往中国西北地区收集动植物标本及人文影像资料,途经内蒙、宁夏、甘肃和青海内陆;后著文对沿途人文景致加以细致介绍,并对拉卜楞寺、塔尔寺...
- 尼玛扎西
- 文献传递
- 文明的比较被引量:3
- 2008年
- 文明的探索是人类学创建以来经久不息的课题,也是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国际政治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本文从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比较中,以经典和宏观的人类学知识,讨论了文明观在中国与非洲的异同,尤其是亲属制与祖先崇拜对于跨区域文明的构建作用,以及中华文明中内在的身体与自我修行的观念与实践的相关意义。
- 王斯福刘源尼玛扎西彭文彬
- 关键词:文明
- “商人型传教士”的新型宗教: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滇西北的早期活动(1846-1865)被引量:9
- 2011年
-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为到达拉萨使西藏的民众皈依天主教,成为首批进驻汉藏边缘滇西北一带的西方人。1854年,罗勒拿(Charles Renou)以"汉商"的名义,在紧邻云南北部边境的西藏察瓦龙境内的崩卡谷地主持传道,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讨论了当地民众对法国传教士及新宗教的反应,揭示了滇西北边地复杂的族群关系、地方政治、经济和宗教形势。
- 施帝恩尼玛扎西刘源
- 关键词:巴黎外方传教会滇西北地方政治
- 西藏妇女的传统“沉寂”与现代化抗争被引量:6
- 2007年
- 许多国内研究成果多以历史研究方法,论述藏族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理论研究深度。通过对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女权主义发展介绍,分析研究了作为“无区别群体”的藏族妇女形象历史表述,关注于藏族妇女在妇女中与民族中的“双重边缘”性,强调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间的双向关系。西藏妇女研究,需要将其纳入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借鉴,需要关注妇女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双重目标。
- 尼玛扎西刘源
- 关键词:西藏妇女沉寂抗争
- 清末川康战事:川西藏区改土归流的前奏被引量:2
- 2011年
- 清末川边战事近年来成为康藏研究中透视近代边疆社会变迁和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一个焦点,本文围绕清末一系列针对康区寺院(巴塘丁林寺、乡城桑披寺、盐井腊翁寺)的战事展开讨论,对清朝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治边方略以及康巴地方实力派(寺院、土司)在战术上的回应加以分析。清末川边军事化的过程对后来康区政局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改土归流等边疆整合措施作了铺垫。与此同时,川边军事化也引发了四川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认识清末康区的现代性变革,也应关注四川省政的变化。
- 王秀玉刘源尼玛扎西杨公卫
- 关键词:改土归流社会变迁
- 文化抗战与民族救亡:抗战时期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 2010年
- 20世纪30年代以来,抗战形势日益恶化,国土沦丧,民生凋零。国内大批高校研究机构纷纷开始南渡与西迁。这些内迁的学术机构与研究人员,纷纷投身于文化抗战与民族救亡运动。笔者以云南昆明"魁阁"的农村社会调查及四川成都"华西坝"民族历史文化调查为例,探讨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文化自觉过程中,中国人类学家如何在特殊困难历史时期,以认识中国、改造中国为己任,坚苦卓绝地积极投身于农村社区与边疆民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类学研究,是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时期,同时也为中国人类学本土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抗战时期中国人类学家的学术理想追求与科学研究方法坚持,成为中国人类学的鲜红记忆与历史丰碑,直接指引中国人类学不断反思与开拓进取。
- 尼玛扎西刘源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提克·金加营地毛利人欢迎仪式的真实性研究——兼论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资源归属权纷争
- 2012年
- 新西兰政府所属的旺阿努伊国家公园是国际知名的徒步者天堂。1990年,毛利人塔玛哈基部落重归国家公园提克.金加河流中段,并修建部分营地。他们按照毛利人传统仪式接待来访旅游者和政府官员,通过仪式表演,毛利人努力重新确立提克营地的归属权。占据事件中的多元主体对于事件及毛利人表演仪式的真实性有着不同的视角与看法。通过探讨欢迎仪式的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以及表演者与游客的真实互动,使得提克.金加欢迎仪式的文化体验性真实存在。
- 怀特.列尼玛扎西刘源
- 关键词:毛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