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晓丽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4篇普通小麦
  • 4篇基因
  • 3篇等位
  • 3篇等位变异
  • 3篇籽粒
  • 3篇籽粒硬度
  • 3篇PUROIN...
  • 2篇硬粒
  • 2篇硬粒小麦
  • 2篇基因等位变异
  • 2篇基因型
  • 2篇基因型鉴定
  • 2篇PUROIN...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电泳
  • 1篇电泳图谱
  • 1篇多酚
  • 1篇多酚氧化

机构

  • 7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周口市农业科...

作者

  • 7篇尚晓丽
  • 6篇崔党群
  • 5篇陈锋
  • 3篇张福彦
  • 2篇董中东
  • 2篇许海霞
  • 1篇宋双
  • 1篇金艳
  • 1篇吴培培
  • 1篇李欢欢
  • 1篇左爱辉
  • 1篇徐圆圆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麦及其近缘物种脂肪酸氧化酶和puroindoline B-2基因型鉴定和分子特征研究
1.面制品黄度是消费者评价面团品质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一特性是由于粗面粉中存在类胡萝卜素造成的,在面团加工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主要是因为脂肪酸氧化酶(LOX)的存在。因此脂肪酸氧化酶(LOX)活性是决定小麦面粉及其...
尚晓丽
关键词:硬粒小麦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nb-D1p和Pina-D1b共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为86.5%,Pinb-D1p和Pina-D1b分别为7.5%和6.0%。通过对puroindo1ine b-2变异检测,发现在调查的所有小麦材料中,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其中,86份小麦品种(系)B基因组上的基因型为Pinb-B2v3,剩余的23份材料为Pinb-B2v2。通过对位于普通小麦B基因组puroindo1ine b-B2的2个基因型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发现Pinb-B2v3变异的小麦品种(系)在穗粒数、单穗粒重、旗叶长和旗叶面积上均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同时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千粒重、小穗数、粒长、粒宽和旗叶宽等性状也略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结论】在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中,硬质麦比例较高,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硬质麦中,Pinb-D1b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puroindo1ine b-2基因位点上,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产量相关性状略优于Pinb-B2v2变异类型小麦。
张福彦陈锋董中东尚晓丽崔党群殷贵鸿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产量性状
河南小麦新品种(系)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等位变异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解河南小麦多酚氧化酶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布情况,以72份河南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测试,并利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基因的功能标记PPO18、PPO16和PPO29分别进行2A和2D染色体上Ppo-A1和Ppo-D1的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中,具有等位基因Ppo-A1a(与高PPO活性相关)和Ppo-A1b(与低PPO活性相关)的品种(系)分别为52个和20个,分布频率分别为72.2%和27.8%;具有等位基因Ppo-D1a(与低PPO活性相关)和Ppo-D1b(与高PPO活性相关)的品种(系)分别为51个和21个,分布频率分别为70.8%和29.2%。在参试小麦品种(系)中发现四种等位变异组合Ppo-A1a/Ppo-D1a、Ppo-A1a/Ppo-D1b、Ppo-A1b/Ppo-D1a和Ppo-A1b/Ppo-D1b,分布频率分别为50.0%、22.2%、20.8%和7.0%。进一步分析不同基因型组合对小麦籽粒PPO活性的影响,4种基因型中,Ppo-A1b/Ppo-D1a类型的小麦籽粒PPO活性最低。拥有低PPO活性的河南小麦新品种(系)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加强对低PPO活性材料的选择。
左爱辉陈锋尚晓丽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多酚氧化酶等位变异PPO活性
中国小麦历史品种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被引量:2
2011年
小麦籽粒硬度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由位于5D染色体短臂的一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为了解我国早期小麦品种的硬度分布规律,本试验以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126份历史品种和高代品系为材料,对其SKCS硬度和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品种中软质麦所占比例较高,为42.9%,显著高于先前报道的我国当前主栽冬麦品种中的软质麦比例;硬质麦所占比例为44.4%,显著低于先前报道的我国主栽冬麦品种中的硬质麦比例。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Pina-D1b类型和Pinb-D1b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2.9%和39.3%,其余硬质类型均为Pinb-D1p类型,为17.8%。截至目前,所发现的Pinb-D1p类型均在中国品种中,由于早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种质资源交换较少,因此,中国可能是Pinb-D1p类型的起源地。在对各种puroindoline类型的硬度比较后,发现除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与野生型硬度差异达显著水平外,Pina-D1b类型硬度值也显著高于Pinb-D1b和Pinb-D1p类型,而后二者之间硬度没有显著差异。
陈锋尚晓丽董中东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
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鉴定及其与吹泡仪和混合仪参数关系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以我国黄淮麦区35份小麦高代新品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line基因型及其吹泡仪和混合仪参数,分析了籽粒硬度表型和基因型与吹泡仪和混合仪参数间的关系。结果发现,SKCS籽粒硬度与混合仪参数中的C1、C2、C3、C4值、幅度、吸水率、C3-C2值以及吹泡仪参数的P值、L值、G值和P/L值之间均极显著相关(P<0.01)。方差分析表明,puroindoline基因对大多数吹泡仪和混合仪参数的影响极显著(P<0.01)。其中,Pina-D1b类型小麦品系的P值、W值和P/L值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Pinb-D1b类型,但野生型小麦品系的L值、G值和Ie值则均显著高于Pinb-D1b和Pina-D1b类型。另外,2种硬质基因型(Pinb-D1b和Pina-D1b)小麦品系的C1值、C2值、C2-C1值、幅度和吸水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野生型小麦品系的C3值、C4值和C5值则显著高于2种硬质基因型。
陈锋李欢欢张福彦尚晓丽许海霞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
硬粒小麦品种Lpx-B1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子鉴定及其脂肪氧化酶活性被引量:6
2014年
硬粒小麦籽粒中脂肪氧化酶(LOX)与硬粒小麦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相关,而 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对LOX活性有重要影响。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67份硬粒小麦品种的LOX活性进行测定,并对其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分子鉴定。不同品种间LOX活性差异明显,变幅为0.20~7.98 AU min-1 g-1。在Lpx-B1.1位点鉴定出3种等位变异,分别为Lpx-B1.1a、Lpx-B1.1b和Lpx-B1.1c,以Lpx-B1.1a所占比例最高(55.1%),其次为Lpx-B1.1c (37.1%),而Lpx-B1.1b仅占7.8%;Lpx-B1.2和Lpx-B1.3二者总是互补出现在不同的品种中,146份品种为Lpx-B1.2型,其余21份品种均为Lpx-B1.3型,表明二者可能互为一对等位因子。在Lpx-B1.1位点的3种等位变异类型中, Lpx-B1.1b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显著高于Lpx-B1.1a和Lpx-B1.1c类型品种,而Lpx-B1.1c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最低。Lpx-B1.3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显著高于Lpx-B1.2类型的品种。参试品种共有6种Lpx-B1基因型组合,其中Lpx-B1.1b/Lpx-B1.3基因型的LO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而Lpx-B1.1c/Lpx-B1.2和Lpx-B1.1c/Lpx-B1.3基因型的LOX活性最低。这些观测结果为硬粒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张福彦尚晓丽吴培培宋双陈锋崔党群
关键词:硬粒小麦等位变异脂肪氧化酶
几种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麦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为探索小麦叶片蛋白质提取的最优方法,以普通小麦品种石4185的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三氯乙酸/丙酮法、裂解液法、尿素/硫脲法、KCl-醋酸铵甲醇法等四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对小麦叶片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乙酸/丙酮法获得的蛋白点形状规则、清晰,且重复性好;裂解液法拖尾现象较轻,但蛋白点数少且欠清晰,重复性也不如前者;尿素/硫脲法的蛋白点数很少,也较为弥散,且有明显的拖尾现象;KCl-醋酸铵甲醇法使大量蛋白丢失,蛋白点数非常少,且上部竖纹干扰较重。因此,三氯乙酸/丙酮法是提取小麦叶片蛋白的较优方法。
金艳许海霞徐圆圆尚晓丽崔党群
关键词:小麦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