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辉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3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模式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PI+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PI+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P<0.05~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 王普清王安平曹志华陈华先宋金辉黄栎周佩洋王守安李小龙
- 关键词:颅内外动脉脑梗死
- 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BTX—A联合支具矫形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矫形器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105例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BTX-A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进行治疗)和联合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联合矫形器进行治疗)。BTX—A治疗在彩超引导下进行局部肌肉注射。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6个月,应用Tsui量表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痉挛和生活质量状况评分。结果1:3服药物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Tsui量表和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在BTX—A局部注射和BTX—A局部注射联合矫形器治疗前、后的Tsui量表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BTX—A治疗组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Tsui量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BTX—A联合矫形器治疗能显著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质量。
- 黄瓅肖红琼陈华先丁旭东汪伟宋金辉洪艳张贵斌
-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颈部肌张力障碍
- 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在节律性听觉及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步行参数测试,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2、3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步频、步长、步速、6min w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UPDRS评分第2及第3部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 黄瓅王普清罗韵文丁旭东宋金辉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AQP4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的相关研究
- 2015年
-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分析AQP4基因外显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以及其在视神经脊髓炎(NM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4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NMO及高危综合征组25例,多发性硬化组(MS)40例,脑梗死组(CI)40例,正常对照组(NC)40例。对所有入选对象的全血DNA进行AQP4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分析,并通过特异性的定点诱变技术对携带AQP4基因表达序列的p EGFP质粒进行定点诱变,根据相应SNP位点突变生成相应突变质粒,脂质体转染法将相应质粒转染细胞建立抗AQP4抗体检测细胞株。根据相关统计学数据分析AQP4突变位点细胞株与滴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在NMO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结果:NMO组发现SNP位点2个,位于2号外显子,突变位点为R108T及I110N。3、4号外显子区域未发现SNP位点,多发性硬化组、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未发现相应的单核苷酸位点。组间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抗体滴度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SNP位点突变可能会导致表达蛋白一级结构发生微小的但却可以改变其抗原性的变化,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不同可能是导致不同突变组间滴度差异的原因,推测基因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NMO的发病机制。
- 王青松王璞宋金辉丁志刚李小龙周佩洋杨军郝世胜张贵斌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病机制
- 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偏头痛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4例慢性偏头痛患者应用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进行颅周肌肉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止痛药使用情况及恢复状况,并行VAS、MIDAS及SF-36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慢性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止痛药物的使用较治疗前减少(P<0.01),疗效可维持至少3月,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颅周肌肉注射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 宋金辉丁旭东肖红琼黄瓅张贵斌
- 关键词:彩色超声水囊慢性偏头痛A型肉毒毒素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 王普清王安平曹治华王璞陈华先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勇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
-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铜、铁、锰、锌和维生素E、维生素B12的测定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铜、铁、锰、锌和维生素E、维生素B12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最近4年内新发帕金森病病例40例和年龄(±3岁)、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匹配的对照者40例,采用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锰含量;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含量则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直接测定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来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维生素E、维生素B12的含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锰、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铜、锌、维生素E、维生素B12含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微量元素锰、铁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宋金辉罗韵文谭晓东王普清黄本友
- 关键词:帕金森病维生素
-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 王普清王勇王安平曹治华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
- 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7例TN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28例患者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B组29例在疼痛部位及板机点周围皮下注射肉毒素治疗。治疗后1,3及6个月时随访,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中脱失7例,A组3例,B组4例。与治疗前3个月SF-MPQ及SF-36平均分作为基础水平比较,治疗1,3及6个月后2组SF-MPQ评分明显下降,SF-36明显上升(P<0.01),B组表明更明显(P<0.05,P<0.01)。治疗过程中,A组出现不适患者多于B组。结论: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TN发作作用高峰1~3个月,维持时间6个月,且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 宋金辉丁旭东黄瓅洪艳陈华先王凤敏张贵斌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
-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1例慢性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A组,共22例)应用尼莫地平片治疗慢性偏头痛2个月;红外偏振光治疗组(B组,共22例)应用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共治疗50~60d;肉毒素治疗组(C组,共24例)应用彩超水囊引导下额肌、颞肌及枕肌等肌肉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慢性偏头痛;联合治疗组(D组,共23例)同时应用彩超水囊引导下额肌、颞肌及枕肌等肌肉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红外偏振光治疗50—60d。研究时间持续6个月,调查每例慢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3个月、治疗后1、3和6个月头痛发作情况,行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慢性偏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使用止痛药物情况及其慢性偏头痛恢复状况,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中脱失11例,A组3例,B组2例,C组4例,D组2例。A组、B组与C组及D组治疗后1、3和6个月后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在治疗后1、3和6个月,MID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与A组、B组与C组治疗后1、3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例出现头昏,未予任何处理均在2周后消失,21例患者注射后额纹、鱼尾纹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结论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 宋金辉丁旭东黄璨洪艳陈华先张贵斌
-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慢性偏头痛红外偏振光肉毒毒素注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