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春

作品数:34 被引量:287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0篇玉米
  • 19篇大豆
  • 12篇套作
  • 11篇玉米-大豆
  • 8篇土壤
  • 8篇作物
  • 5篇土壤磷
  • 4篇氮素
  • 4篇施肥
  • 4篇磷素
  • 3篇养分
  • 3篇栽培
  • 3篇栽培模式
  • 3篇植株
  • 3篇套作模式
  • 3篇土壤氮
  • 3篇农田
  • 3篇农田生态
  • 3篇农田生态系统
  • 3篇紫色土

机构

  • 34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仁寿县农业局
  • 1篇射洪县农业局
  • 1篇四川省农业技...

作者

  • 34篇宋春
  • 21篇杨文钰
  • 18篇雍太文
  • 17篇王小春
  • 15篇杨峰
  • 10篇刘小明
  • 8篇刘文钰
  • 7篇刘卫国
  • 7篇徐敏
  • 5篇谢丽苹
  • 5篇伍钧
  • 5篇曾咏梅
  • 5篇周丽
  • 5篇沈飞
  • 5篇舒凯
  • 5篇漆辉
  • 5篇张延宗
  • 5篇杨刚
  • 5篇邓仕槐
  • 5篇杜俊波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作物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9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氮肥的投入量,发挥氮肥的增产效益,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氮量和施肥距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了减氮36%(RN36%)、减氮18%(RN18%)和习惯施氮(CN)3种施氮水平和距离窄行玉米0 cm (D1)、15 cm (D2)、30 cm (D3)、45 cm (D4)4种施肥距离对作物产量和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氮相比,减氮18%处理的玉米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2.65%、18.75%和15.90%,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了9.79%和10.76%;玉米、大豆产量及系统周年产量提高了4.95%、7.07%和5.35%;各施肥距离间,以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的施肥效果最佳。减氮18%时, D2处理下玉米的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穗粒数及百粒重比玉米常规穴施(D1)处理分别提高了10.32%、10.92%、9.08%和4.75%;玉米、大豆产量和系统总产最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减氮18%和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施肥有利于增加玉米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增大灌浆速率,增加百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以实现系统周年作物增产。
董茜雍太文刘小明刘文钰徐婷宋春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籽粒灌浆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了根系不分隔与分隔2种处理方式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植株吸磷量。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根际土壤水溶性磷、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Cl-P和残留磷7种磷素形态,力图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不隔根处理比隔根处理高12.6%,大豆籽粒产量在隔根与不隔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隔根处理与隔根处理下,玉米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57.1%和54.7%,大豆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127%和98.3%。磷素分组结果显示,与隔根处理相比,不隔根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成熟期和大豆成熟期水溶性磷含量、玉米灌浆期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和成熟期R8NaHCO3-Po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成熟期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NaHCO3-Po含量及分枝期V12和成熟期R8NaHCO3-Pi含量;显著提高了玉米灌浆期NaOH-Po含量、大豆分枝期V4 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12 NaOH-Pi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灌浆期和成熟期NaOH-Pi含量、大豆分枝期V12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4NaOH-Pi含量。除大豆分枝期V12外,玉米和大豆各生育时期根际土HCl-P和残留磷均表现为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无论隔根与否,随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根际土NaOH-Po、NaOH-Pi、HCl-P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残留磷呈升高趋势;大豆根际土NaOH-Po含量略有升高,NaOH-Pi、HCl-P含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残留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宋春毛璐徐敏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磷组分
一种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专用肥及施肥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专用肥及施肥方法,属于农作物施肥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专用肥包括专用基肥和专用种肥,所述专用基肥总氧分含量为40%,以大豆需肥种类和需肥量为准,结合翻耕,全田施撒,亩施40kg;所述专用...
王小春杨文钰雍太文刘卫国杨峰闫艳红杨继芝宋春刘江舒凯杜俊波常小丽尚静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研究了四川西南部丘陵紫色土区玉米地、油菜地、水稻田、枇杷园地、柏树林地、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仁寿县东南部为土样采集区,测定了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土壤磷吸附参数以及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溶性磷、速效磷、全磷含量以水稻田最低,枇杷园地最高。油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全磷、水溶性磷/全磷、水溶性磷/速效磷均高于玉米地。磷流失风险表现为水稻田<油菜地<玉米地<柏树林地<撂荒地<枇杷园地。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有效Fe、Mn、Cu、Zn、Mg与Fe-P、Ca-P 2个无机磷组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管理上,建议减少枇杷园地的磷肥施用量,以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耕作方式上可采用水旱轮作以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
宋春徐敏赵伟徐锋张腾杨文钰
关键词:土地利用紫色土无机磷组分微量元素
基于APSIM模拟黑土农田生产力及氮磷动态平衡
宋春韩晓增杨文钰王昌全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土壤磷APSIM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被引量:27
2013年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hm 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 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 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邓小燕王小春杨文钰宋春文熙宸张群毛树明
关键词:玉米大豆玉米甘薯玉米磷素积累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土壤氮素残留和氮肥损失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3种种植模式和不施氮、减量施氮(180 kg N·hm-2)、常量施氮(240 kg N·hm-2)3种施氮水平对玉米和大豆植株氮素吸收、土壤氮素残留和氮肥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施氮提高了玉米土壤中残留的NO3--N、NH4+-N含量,但在大豆土壤中则降低.与单作相比,玉米套作的土壤氮素残留量增加,氮肥损失量降低,大豆套作的土壤氮素残留量和氮肥损失量均降低.减量施氮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肥残留率、损失率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比玉米单作低17.7%、21.5%和0.4%,比大豆单作高2.0%、19.8%和0.1%.与常量施氮相比,减量施氮降低了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肥残留量、残留率、损失量和损失率,同时还降低了由氨挥发所引起的氮肥损失,其中氮肥残留率、损失率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12.0%、15.4%和1.2%.
刘小明雍太文刘文钰苏本营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氮素残留氮肥损失氨挥发
减量施氮及施肥距离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增产节肥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RN1:210 kg N·hm^(-2);RN_2:270 kg N·hm^(-2);CN:330 kg N·hm^(-2))与4个施肥距离(与窄行玉米距离,D1:0 cm、D2:15 cm、D3:30 cm、D4:45 cm)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增产节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N相比,RN_2下玉米花后的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1.4%、23.0%、16.0%,玉米穗粒数与单株产量增加1.6%和4.9%;大豆花前的物质积累量、转移量及对籽粒贡献率提高2.1%、37.9%、26.9%,单株粒数与籽粒产量均增加7.3%;RN_2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作物氮素吸收量与氮肥利用率比CN提高5.0%、44.4%,玉米的土壤总氮含量提高4.1%,大豆的则降低0.8%.各施肥距离间,以D2处理效果较好;RN_2下,D2的玉米花后(大豆花前)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玉米穗粒数(大豆单株粒数)分别比D1提高57.2%、9.4%,大豆的则比D4提高335.2%、2.4%;D2的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分别比D1提高15.1%和112.4%,比D4提高21.4%和66.3%;玉米土壤总氮含量D2比D1提高6.6%,大豆土壤总氮含量D2比D4提高16.0%.合理的减量施氮和施肥距离有利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干物质向籽粒转运,提高作物的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促进作物氮素吸收与氮肥高效利用,达到节肥增产的目的.
陈平杜青周丽杨欢董茜宋春杨文钰雍太文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
一种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专用肥及施肥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专用肥及施肥方法,属于农作物施肥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专用肥包括专用基肥和专用种肥,所述专用基肥总氧分含量为40%,以大豆需肥种类和需肥量为准,结合翻耕,全田施撒,亩施40 kg;所述专...
王小春杨文钰雍太文刘卫国杨峰闫艳红杨继芝宋春刘江舒凯杜俊波常小丽尚静
文献传递
紫色丘陵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磷吸附-解吸动力学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3种栽培模式下施磷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磷处理下,M/S系统产量较M、S分别提高9.8%、79.1%,土地当量比为1.58;在施磷处理下,M/S系统产量较M、S分别提高10.4%、80.3%,土地当量比为1.62.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使M/S、M、S 3种栽培模式下的系统总产量分别提高12.7%、12.2%、17.6%.无论施磷与否,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最大缓冲容量(SBC)值均表现为M/S>M>S;但与施磷处理相比,不施磷处理下M/S、M、S栽培模式下土壤SBC值分别降低19.6%、30.3%、12.0%.各栽培模式在施磷处理下土壤单位吸附量的解吸量b值大小为M/S>M>S;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使M/S、M、S模式下b值分别增加10.9%、39.1%、-9.6%.土壤最大吸磷量(Qm)及土壤磷解吸率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徐敏宋春戴炜肖霞毛璐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紫色土栽培模式吸附-解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