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未闭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畸形
  • 1篇动脉导管
  • 1篇动脉导管未闭
  • 1篇动脉再狭窄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病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不良事...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受...
  • 1篇血管紧张素受...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机构

  • 4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昆明医学院

作者

  • 5篇孙一康
  • 4篇喻卓
  • 3篇方中
  • 2篇高敏
  • 1篇刘健
  • 1篇赖碁
  • 1篇魏明
  • 1篇光雪峰
  • 1篇潘家华
  • 1篇薛强
  • 1篇张伟华
  • 1篇郭涛
  • 1篇黄郁

传媒

  • 2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云南医药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国产氯吡格雷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术后接受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治疗的患者57例(泰嘉组),接受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治疗的患者65例(波立维组).评价术后9个月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14.1%和15.3%,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1.4%,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5%和2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应用于不稳定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与进口氯吡格雷疗效相当.
方中孙一康高敏喻卓
关键词:氯吡格雷心血管不良事件冠状动脉再狭窄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平均(47.1±13.4)岁,均采用95%无水酒精行PTSMA,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术前静息状态的LVOTPG为(92.7±24.3)mmHg,术后为(30.5±25.7)mmHg;消融前、后LVOT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流出道(LVOT)为(7.8±1.3)mm,室间隔(IVS)为(21.6±3.0)mm,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OT为(10.6±1.5)mm,IVS为(17.2±2.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均存活,无晕厥及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 PTSMA能明显降低LVOTPG,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对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近期疗效确切.
魏明方中孙一康潘家华郭涛喻卓
关键词: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近期疗效
多支肋间动脉-静脉畸形引流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1例分析
2011年
对多支肋间动脉-静脉畸形引流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在幼儿园体检时发现心脏有杂音,外院心脏彩超提示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
赖碁光雪峰张伟华薛强孙一康
关键词:误诊
估测肾小球滤过率在造影剂肾病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估测肾小球滤过率在预测造影剂肾病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入选的21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根据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值分为3组,其中eGFR正常组125例,eGFR轻度降低组66例及eGFR中度降低组19例;比较各eGFR组患者中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结果 eGFR轻度降低组患者的CIN发生率高于eGFR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R中度降低组患者CIN的发生率高于eGFR正常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轻、中度降低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概率高,在预测造影剂肾病发生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方中孙一康黄郁高敏刘健喻卓
关键词:造影剂肾病肾功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回顾和进展
2010年
心房纤颤(AF)发病机制复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通过神经-体液、离子通道、信号转导等途径改善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从而发挥抗AF作用。大量研究表明,ACEI和ARB在心脏结构异常的AF患者中有抗AF作用,且作用大小与剂量相关,联合其他抗AF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在心脏结构正常的AF患者中抗AF作用尚存争议。ACEI和ARB通过神经-体液、离子通道等途径抗室性心律失常,但其能否降低病死率以及疗效是否与剂量有关尚存争议。
孙一康喻卓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