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
- 作品数:35 被引量:98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中重度散光微切口角膜基质透镜摘除术术后3个月视觉质量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分析微切口角膜基质透镜摘除术(SMILE)手术矫正散光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不同散光的术后残留散光度及视觉质量。方法将2015年6~7月于我院行SMILE患者65例(127眼)按术前散光度数进行分组,0^-1.00 D为A组51眼、>-1.00^-2.00D为B组40眼、>-2.00^-3.00 D为C组36眼。复查术后4 h、1周、1个月、3个月小瞳下自动验光仪的散光值及视觉对比敏感度,并用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检测客观散射指数(OSI)和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结果 3组术后各时间段裸眼视力、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与术前差异显著(均为P<0.05),但3组间在术后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时间增加,在眩光和无眩光条件下各组对比敏感度均提高,且3个月时最佳(P<0.05);术后3个月各组间相比,B组在眩光和无眩光条件时各空间频率下的表现均更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内在不同时间段相比OSI和MTFcutoff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术后3个月,3组OSI分别为1.273±0.967、1.125±0.772、1.208±0.652,MTFcutoff分别为24.275±8.214、28.188±8.343、25.543±2.279,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SMILE矫正散光安全、有效、稳定、可预测性佳,术后视觉质量好。
- 吴丹叶巍陈祥菲高永月夏元黄振平
- 关键词:散光视觉对比敏感度
-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疗效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10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近中期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双眼植入虹膜固定型10L患者89例,屈光度范围-6.00-24.00D。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计数、眼压(10P),以及3、4、5mm瞳孑L直径下像差均方根(RMS)值、调制传递函数(MTF)值。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采用配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78眼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虹膜固定型IOL,术后随访2-48个月。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80%,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7,P=0.003)。术后残余屈光度(-0-36±0.53)D。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角膜内皮计数较术前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0,B=0.01)。术后高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瞳孔直径下的术后MTF值较术前稍有提高f5mm瞳孔直径下的高频空间除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固定型10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具有可逆性、可预测性等优点.并能够提供较好的术后视觉质量。但是虹膜固定型10L对角膜内皮、晶状体、虹膜的远期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 黄振平陈月芹薛春燕夏元葛轶睿杨丽萍朱婷
- 关键词:虹膜固定型退行性高阶像差调制传递函数
- 氯诺昔康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
-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出生第7天的 C57BL/6J 小鼠20只置密闭的75%氧箱内饲养5天,在正常环境中继续饲养5天,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在给氧结束后应用氯诺昔康1.3m...
- 薛春燕黄振平夏元
- 文献传递
- 圆锥角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3年
- 圆锥角膜是一种常见、非炎症性、双眼发病的角膜扩张性疾病 ,以中央部角膜变薄、瘢痕形成为特征 ,严重影响视力 ,病因至今不十分明确 ,可能是多因素的 ,如胶原学说、遗传学说、上皮学说等。目前最新的研究致力于圆锥角膜病的基因研究 ,并认为是主要的病因之一。实验室研究表明 ,酶和蛋白酶抑制因子的降解、白细胞介素 - 1系统在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圆锥角膜的临床表现十分典型 ,但要早期诊断需借助角膜地形图。角膜接触镜是最普遍的治疗形式 ,当患者不能接受接触镜时 ,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最佳的也是最有效的选择。
- 夏元黄振平
- 关键词:圆锥角膜视力
- 激光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学对翼状胬肉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研究的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研究表明,翼状胬肉是眼表的一种异常细胞增生性疾病,血管因素在它的生长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多种抗新生血管治疗方法被应用于翼状胬肉,但活体观察翼状胬肉血管情况的研究尚少见。目的比较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翼状胬肉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研究的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0例20眼为翼状胬肉组,手术中获取翼状胬肉组织;另收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行内眼手术及斜视手术的患者20例20眼为正常球结膜组,手术中获取正常鼻侧球结膜组织作为对照,翼状胬肉组患者均于术前用海德堡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采集5幅翼状胬肉头部的微血管图像,同时采集正常球结膜组正常球结膜微血管图像。对两组患者手术中获得的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组织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值,对翼状胬肉组患者激光共焦显微镜所测的微血管密度值以及手术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值分别与正常球结膜组进行比较,并分别将两组用两种方法测得的血管密度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基质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值为(8929±2993)μLm/mm2,正常球结膜中的微血管密度值为(4202±692)μm/mm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1,P〈0.01)。翼状胬肉的组织标本中CD31染色阳性的微血管数为(21.00±4.06)个/高倍视野,正常球结膜组为(6.07±1.75)个/高倍视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2,P〈0.01)。翼状胬肉组和正常球结膜组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测得的MVD值与免疫组织化学离体测得的MVD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翼状胬肉组:r=0.649,P〈0.01;正常球结膜组:r=0.572,P〈0.01)。结论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动态观察翼状胬肉
- 薛春燕朱婷夏元吴艳黄振平田农
- 关键词:翼状胬肉微血管密度
- 多层角膜基质透镜重叠治疗角膜溃疡穿孔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角膜基质透镜重叠组成的角膜板层植片保存后用于较大直径角膜溃疡穿孔紧急修补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2013年6至11月角膜溃疡穿孔的患者5例,包括神经营养性角膜溃疡穿孔1例,严重变应性角膜结膜炎角膜穿孔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3例,使用角膜基质透镜粘合而成的角膜板层材料进行紧急修补并观察其治疗效果.角膜基质透镜来自于接受全飞秒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眼患者,所有捐献者均经知情同意及血液传染病检查.3或4片基质透镜粘合成一个直径6.0~6.5 mm,中央厚度300~400μm的角膜基质板层材料,置于消毒的纯甘油,-80℃冰箱保存备用.当角膜穿孔大于3 mm,且无新鲜或保存的角膜材料可用时,可将此合成的角膜板层材料用于角膜穿孔的修补.结果 5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前房形成良好.随访结果显示,周边穿孔愈合后视力良好,中央部穿孔也为择期光学性角膜移植创造条件.结论 多层角膜基质透镜重叠组成的角膜板层植片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角膜穿孔的紧急修补,保存眼球结构.
- 薛春燕夏元陈月芹杨丽萍黄振平
- 关键词:角膜溃疡角膜穿孔角膜基质激光角膜移植激光
- 环氧化酶2抑制剂联合阿昔洛韦抑制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复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活的抑制作用,以及联合使用阿昔洛韦的协同效应。方法本文为实验研究。实验小鼠完全随机分为6组,其中5组选取HSV-1在三叉神经节潜伏的小鼠,A组同时使用氯诺昔康和阿昔洛韦;B和C组分别单独使用两药;D、E两组腹腔注入生理盐水;第6组F组为未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6组中除E组外均进行紫外线照射。将角膜擦拭液或三叉神经节组织和293指示细胞共同培养,观测指示细胞有无出现病理性变化以鉴别有无病毒复制。结果A、B、C3个用药组的角膜和三叉神经节中病毒复活率与对照D组相比明显降低(角膜ХA-D^2=36.88,Х^2B-D=22.43,Х^2C-D=20.32,P〈0.05;三叉神经节Х^2A-D=49.91,Х^2B-D=29.16,Х^2C-D=24.89,P〈0.05);但联合用药的A组与单独用药的B、C组对角膜病毒复活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A-B=2.75,Х^2A-C=3.66,0.05〈P〈0.1);对三叉神经节病毒复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A-B=4.78,Х^2A-C=6.97,P〈0.05)。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氯诺昔康能显著抑制紫外线诱导的HSV-1的复活,联合使用阿昔洛韦眼液无显著的协同效应。该类药可为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提供新方法。
- 夏元黄振平马飞薛春燕
- 关键词:环加氧酶抑制药病毒灭活
- 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治疗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1例(21眼)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结果 21例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17例(81.0%)视网膜获得稳定复位,其中14例(66.7%)最佳矫正视力≥0.05;4例(19.0%)术后2周内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复位。结论 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对于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在快速恢复视力功能同时减少了玻璃体出血和损伤周边视网膜的危险。
- 石尧黄振平陈穗桦田农尹婕夏元
- 关键词:硅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
- 常见致病真菌所致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仍是中国主要的感染性眼病,传统的确诊方法主要是角膜刮片后进行菌种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是近年来使用的无创性活体眼表检查的方法,但目前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相关检查特点的研究工作尚不够系统和完善。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常见的4种致病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初诊且进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6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所有患眼均进行角膜真菌的实验室培养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对不同菌种引起的真菌角膜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菌丝的特点、孢子的分布及菌丝与病灶周围组织反映的关系,并总结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与其他角膜组织的鉴别要点。结果角膜感染菌的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纳入的患眼中镰刀菌角膜感染者占63.0%,曲霉菌感染者占16.9%,念珠菌感染者占3.0%,链格孢霉菌感染者占4.6%。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显示,镰刀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菌丝在角膜浅基质层呈树枝样高反光,而在深基质层表现为线型,病灶区炎性细胞较少;念珠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假菌丝位于角膜浅、中基质层,有散在的孢子和炎性细胞浸润,基质纤维增生活跃;曲霉菌感染病变区的菌丝呈蠕虫状,形状较镰刀菌细且短;链格孢霉菌感染病灶区的菌丝长、直且粗大,并有球形厚垣孢子位于菌丝顶端。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各种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的菌丝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树突状细胞、角膜的增生纤维等均表现为高反射,但其形状、分布及走行均有所不同。结论真菌菌丝是诊断和�
- 夏元薛春燕吴艳黄振平
- 翼状胬肉的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面疾病,活体显微结构的观察有助于治疗与随访。方法用海德堡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了2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组)以及2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结膜和角膜缘。比较了2组角膜各部分细胞数及中央厚度,并对翼状胬肉的血管、树突状细胞数与对照组的的角膜缘进行了比较。结果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扫描的图像能清晰地观察翼状胬肉患者眼表面的超微结构,包括翼状胬肉周围角膜浅层神经的形态、上皮及其与角膜交界的边缘,翼状胬肉的基质及其血管和浸润的炎性细胞。与正常眼表面相比较,翼状胬肉生长的眼表面,其角膜基底部上皮细胞、前基质细胞、后基质细胞、内皮细胞数量以及中央角膜厚度无显著改变,翼状胬肉基质中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正常角膜缘(P<0.05)。翼状胬肉组织浅层及其边缘可见较多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角膜缘(P<0.05)。结论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可对翼状胬肉进行精确活体观察。
- 薛春燕程莹莹吴艳夏元黄振平田农
- 关键词:翼状胬肉微血管树突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