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炜
- 作品数:43 被引量:11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第416例——双下肢疼痛一个月,上腹痛七天,便血三天
- 2012年
- 病历摘要
患者女,28岁。因双下肢疼痛1个月,上腹痛7d,便血3d于2011年12月4日急诊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手背黑痂,双下肢疼痛、皮肤发紫继而破溃。10d前查血常规:WBC9.5×10^9/L、中性粒细胞0.759、Hb136g/L、血小板134×10^9/L,ESR15mm/1h,C反应蛋白(CRP)69.40mg/L,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
- 邓雪蓉周炜张卓莉陈国卫王文生
- 关键词:双下肢疼痛上腹痛便血抗双链DNA抗体中性粒细胞急诊入院
- 利用T淋巴细胞受体ζ链的变化预测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ζ链呈低水平表达T淋巴细胞(TCRζmT淋巴细胞)在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对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疗效反应中的意义,寻找早期预测患者对生物制剂疗效反应的指标。方法12例血清学阳性的活动性(DAS28〉5.1)RA患者接受了标准方案的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在第14周和第30周时根据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临床疗效反应标准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将患者分为疗效显著、疗效中等、疗效不住3组。每例患者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以及治疗第14周和第30周时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对系列标本中不同细胞亚群、TCRζ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并对TCRζdmT淋巴细胞的移动能力进行分析,并将疗效与TCRζdmT淋巴细胞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CRζdmT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移动能力,它们选择性地由外周血向炎症部位移动,导致RA滑液中TCRζdmT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相应的外周血(P〈0.05)。12例患者中3例疗效显著,6例疗效中等,3例疗效不佳。用药至第30周时临床反应判定为良好的患者,在第14周时外周血中均有CD4+TCRζdmT淋巴细胞的聚集;而疗效不佳的患者外周血中这群细胞数量反而下降;14周时TCRζdmT淋巴细胞变化的百分数与30周时DAS28评分之间密切相关(r2=0.6835,P〈0.01)。结论TNF拮抗剂是治疗RA有效的药物,用药至第14周时外周血中TCRζdm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以预测用药至第30周时的疗效,阻止TCRζdmT效应T淋巴细胞由外周血向关节腔的移动是TNF拮抗剂在RA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 张卓莉李光韬周炜王昱郝燕捷
-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T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 都燕捷张卓莉周炜赵娟邓雪蓉李光韬王昱杨颖马为
- 利用T淋巴细胞受体ζ链的变化预测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 张卓莉周炜王昱李光韬郝燕捷
- 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被引量:3
- 2010年
-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20%~0.37%。R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中RA的共患病率仅为16%,提示环境因素在R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已经发现吸烟、咖啡因摄入等多种环境因素均参与RA的发病,其中吸烟是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 姚珍李光韬周炜张卓莉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吸烟环境因素结缔组织病同卵双胞胎RA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评价RA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50例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RA患者及121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指标,比较RA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IMT及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出现IMT增厚或斑块(IMT异常)的危险因素。进而将RA患者根据是否存在IMT异常进行亚组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矿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RA组高脂血症发生率及BMI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平均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8)mm与(0.62±0.14)mm,t=5.853,P=0.000],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6.0%(28/50)与36.4%(44/121),x2=5.596,P=0.018],尤其在〈50岁及50~60岁年龄组中。Logistic回归显示,RA[OR=7.34,95%CI(2.53,21.25)]、男性[OR=2.0,95%CI(1.25,3.17)]以及年龄[OR=1.1,95%CI(1.04,1.15)]是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RA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IMT异常患者较IMT正常患者jRA病程更长、年龄更大、女性已绝经者更多、血胆固醇更高、应用甲氨蝶呤〉3个月者更少(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3,95%CI(1.03,1.23)]是IRA患者出现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甲氨蝶呤〉3个月[OR=0.12,95%CI(0.02,0.71)]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RA患者具有早发、高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患IRA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增强对这类并发症的关注,进行早期预防,尤其对于老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可能对于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 郝燕捷杨颖马为周炜邓雪蓉李光韬张卓莉
-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动脉硬化超声检查
- Ro52表达水平下降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异常激活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Ro52表达水平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异常激活相关。方法分离14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使用有丝分裂原美洲商陆(pokeweed mitogen,PWM),抗CD40,抗IgM+抗CD40,抗IgG+抗CD40刺激B细胞;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S期与G2/M期细胞为增殖细胞;定量PCR检测Ro52表达。结果 SLE患者B细胞激活后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抗CD40、抗IgM+抗CD40、抗IgG+抗CD40刺激后,SLE患者与健康对照增殖细胞分别为3.6%±0.7%、7.9%±2.5%、5.1%±1.3%与2.4%±0.6%、3.7%±1.3%、2.7%±0.5%,P均<0.05),而Ro5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PWM、抗CD40、抗IgM+抗CD40、抗IgG+抗CD40刺激后,SLE患者与健康对照Ro52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09、0.92±0.16、0.84±0.19、1.03±0.21与1.41±0.20、3.05±0.64、2.19±0.35、3.10±0.72,P均<0.05)。Ro52表达水平与处于S和G2/M期的增殖细胞数量呈负相关,PWM、抗CD40、抗IgM+抗CD40以及抗IgG+抗CD40激活B细胞后Ro52表达水平与增殖细胞百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25、-0.49和-0.40,P均<0.05。抗CD40激活的SLE患者B细胞比健康对照出现更加显著的Ro52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Ro52表达水平在B细胞增殖时下调,可能参与SLE患者B细胞的异常激活。
- 万姝岑周炜
- 关键词:B淋巴细胞细胞增殖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量改变危险因素分析及FRAX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了解计算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时,使用与不使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折概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骨量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40岁RA患者200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和左髋部BMD,将使用与不使用BMD或T值计算的FRAX骨折概率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绝经时间、体重指数、病程以及激素应用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平均年龄(59.4±10.2)岁,77.5%为女性。有77例患者接受了双能X线检查,其中BMD正常和异常组分别为10例(13%)和67例(87%),有32例患者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用药时间、累积剂量、目前日平均剂量)、FRAX预测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与不使用BMD、T值计算的未来10年骨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合T值得出的FRAX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9)。以腰椎及髋部的BMD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BMD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疼痛评分(P=0.02)、既往发生骨折(P=0.003)、糖皮质激素的累积剂量(P=0.008)是引起腰椎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P<0.001)、已绝经(P=0.05)、既往发生骨折(P=0.003)、体重指数(P=0.03)是引起左髋部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骨折发生比例较高,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均增加,结合股骨颈BMD或T值计算FRAX能更有效地预测骨折概率。
- 王昱郝燕捷邓雪蓉李光韬耿研赵娟周炜张卓莉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
- 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相关自身抗原人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1蛋白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建立肺间质病相关自身抗原人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1(BPIFB1)的原核表达体系,为该蛋白的免疫学研究提供工具。方法以pGEM-C20ORF114重组质粒为模板,采用特异引物扩增BPIFB1基因编码区,克隆入pET28a-MBP-His和pGEX-5X-1载体中。重组的pET-BPIFB1-MBP-His和pGEX-BPIFB1-GST质粒转染Top10感受态细胞;鉴定阳性克隆,并选取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化Rosetta(DE3)蛋白表达菌株;异丙基硫化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用尿素变性复性和镍树脂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结果PCR成功扩增出特异条带,符合BPIFB1基因大小;经双酶切克隆至表达载体,测序证实重组质粒pET-BPIFB1-MBP-His和pGEX-BPIFB1-GST构建成功。SDS-PAGE检测BPIFB1-MBP与BPIFB-GST融合蛋白均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重组BPIFB1-MBP-His蛋白能被抗6×His抗体识别。经尿素变性,镍柱亲和层析纯化,然后蛋白复性,获得纯化的可溶性BPIFB1-MBP融合蛋白。结论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ET-BPIFB1-MBP-His,并采用变性条件下先镍柱亲和纯化后再复性的方法,成功建立BPIFB1蛋白原核表达体系。
- 郭林红张卓莉周炜
- 关键词:自身抗原原核表达蛋白纯化
- 类风湿关节炎在不同治疗方案下的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邓雪蓉周炜王昱赵娟郝燕捷李光韬张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