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雨成

作品数:64 被引量:309H指数:10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连云港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CT诊断
  • 13篇X线
  • 13篇CT
  • 10篇肿瘤
  • 9篇血管
  • 9篇影像
  • 9篇X线计算
  • 9篇X线计算机
  • 7篇病变
  • 6篇造影
  • 6篇体层摄影
  • 6篇成像
  • 5篇血管造影
  • 5篇影像学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细胞
  • 4篇动脉
  • 4篇断层摄影
  • 4篇断层摄影术
  • 4篇性病

机构

  • 56篇连云港市第一...
  • 3篇徐州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连云港市第四...

作者

  • 58篇刘雨成
  • 22篇周胜利
  • 13篇周莹
  • 10篇何银
  • 9篇陆武
  • 8篇刘永保
  • 8篇张永刚
  • 7篇苗重昌
  • 6篇黄连庆
  • 6篇许新堂
  • 5篇徐春玲
  • 5篇张波
  • 5篇孙西军
  • 4篇田岳华
  • 4篇史良玉
  • 4篇荣文霞
  • 3篇李爱民
  • 3篇张树宝
  • 2篇李蕾
  • 2篇陈军

传媒

  • 13篇临床放射学杂...
  • 5篇上海医学影像
  • 5篇河北医学
  • 4篇蚌埠医学院学...
  • 4篇放射学实践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医用放射技术...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2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血管瘤病的X线及CT诊断2例被引量:7
1999年
骨血管瘤是少见的良性骨肿瘤,多发者称骨血管瘤病,更为罕见,系一先天性疾病。作者发现2例。现就其X线、CT表现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本文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和28岁,均以一处或两处患肢疼痛、局部肿块就医,摄片后发现均多骨、多部位发病。例1病...
庄明陈巨坤刘雨成陆伍
关键词:骨肿瘤血管瘤X线CT
Sturge-Weber综合征的影像诊断(附6例报告)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turge-Weber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CT、MRI表现。结果6例均有单侧面部血管瘤及癫痫,1例血管瘤达头顶皮肤,3例CT可见患侧脑萎缩及钙化,2例同侧侧脑室扩大,1倒双侧侧脑室扩大,1例患侧颅骨增厚,1例无异常发现;MRI所见脑萎缩及侧脑室扩大同CT所见,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范围明显大于CT和MRI平扫所见。结论通过CT和MRI影像学检查,特别以增强MRI扫描,对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有确诊价值。
苗重昌史良玉何银刘雨成
关键词:WEBER综合征影像诊断MRI表现面部血管瘤脑室扩大
腮腺混合瘤的CT诊断
2001年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腮腺混合瘤,CT均表现为界限清晰,密度高于正常腮腺,其内有时可伴有囊变或斑点状钙化,其中24例为单侧,2例双侧;肿块大小1.6-4.8cm,其中23例密度高于正常腮腺,4例肿块内有小囊变,3例内可见斑点状钙化,9例增强的后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荣文霞刘雨成孙西军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CT
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颅底骨折的诊断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通过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u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技术与常规扫描诊断颅底骨折的对照比较,进一步探讨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MPR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颅底骨折的脑外伤病人除进行头颅常规CT扫描外,又对其颅底进行高分辨扫描及MPR。结果65例脑外伤病人颅底高分辨CT扫描及MPR发现颅底骨折58例194处,其中线样骨折76处,粉碎骨折118处;而常规CT扫描发现颅底骨折52例111处,其中线样骨折49处,粉碎骨折62处,6例颅底骨折被漏诊,83处骨折不能明确显示。薄层高分辨及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并且每个病例有多幅图像支持诊断,与颅底常规CT扫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0.82,p<0.005)。结论对颅脑外伤病人进行CT检查时,增加颅底薄层高分辨扫描及MPR,能提高颅底骨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对临床硬脑膜修补的筛选、预防颅内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陆武黄连庆孙西军张波周胜利刘雨成张树宝
关键词:颅底骨折多平面重建MPR粉碎骨折脑外伤漏诊
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良性占位性病变中90.9%脾脏为正常至轻度肿大,而恶性57.1%为重度脾脏肿大。良性占位性病变多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晰,钙化多见,呈蛋壳样钙化,淋巴结少见肿大;恶性病变常为多发病灶,边界欠清,钙化少见,呈砂粒样或结节样,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多见。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
周莹周胜利刘雨成张永刚
关键词:脾疾病
肺孤立性病变CT诊断与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病变CT表现与血清3种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160例肺孤立性病变的患者均摄胸部平片及CT扫描,并做肿瘤标志物CEA、NSE、LTA外周血清检测;结果CT诊断恶性病变,确诊为64例,未定性诊断12例,误诊22例;良性病变确诊为43例,未定性诊断6例,误诊13例。3项肿瘤标志物检测水平鳞癌LTA84.6%、腺癌CEA86.2%、小细胞未分化癌NSE85.7%,良性病变3项肿瘤标记物均不敏感。CT扫描与肿瘤标记物联合诊断率提高,在恶性病变中鳞癌15.4%,腺癌17.2%,小细胞未分化癌28.5%,良性病变为11.2%。结论CT扫描与3种常见肿瘤标记物检测联合诊断在肺部孤立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特别是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恶性病变的病理分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刘雨成徐春玲苗重昌周胜利
关键词:良性病变肿瘤标志物检测CT诊断LTA未分化癌
小儿麻疹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儿麻疹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诊断麻疹肺炎并ARDS患儿资料,对发病后的一系列胸片和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16例患儿中好转和治愈9例(肺间质纤维化2例),院内死亡6例,放弃治疗1例,总死亡率43.8%。(2)影像表现为斑片影13例,大片实变影8例,磨玻璃影9例,气胸9例,纵隔气肿5例,皮下气肿4例,肺间质纤维化8例。(3)病变累及双侧者13例,单侧者3例,15例累及肺野中内带,合并肺野外带受累者10例。累及中上肺野者5例,中下肺野者8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可较为准确地显示小儿麻疹肺炎并ARDS几个阶段的病变过程,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张永刚刘雨成周胜利徐春玲许新堂刘毅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放射摄影术麻疹肺炎
匙孔动态MRI与常规MRI对催乳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陆武周胜利刘雨成
关键词:常规MRI
胆总管梗阻的CT诊断
目的:探讨CT对胆总管梗阻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法:用全身螺旋CT机对腹部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胆总管梗阻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0例胆总管梗阻病人均出现胆总管扩张,其中16例在梗阻部位见到圆形,类...
宋晓明周胜利刘雨成
文献传递
组织化医疗对住院卒中患者卒中病死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探讨组织化医疗对住院卒中患者卒中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对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建立卒中单元时段(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SU组,2147例)与未建立卒中单元时段(2004年3月至2007年2月)收住的缺血性卒中患者(NSU组,1674例)按年龄分层后进行对照研究,评估其病死率与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各年龄段病死率,并比较和报告相对风险、绝对风险(AR)及95%可信区间(95% CI)、相对风险降、绝对风险降和需治疗数.分类参数采用x2检验,基线值的等级差异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用SAS 9.13软件完成.结果 全组3821例,发病30 d共死亡315例,总体病死率为8.2%.其中,NSU组为175例(10.5%),SU组为140例(6.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8362,P=0.0008).所有年龄组发病30 d的A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 60岁以下AR=0.62,60 ~ 70岁以下AR =0.53,70~80岁以下AR =0.58,80 ~93岁AR =0.57,P>0.05).排除性别、卒中类型、溶栓比率及其合并症等影响病死率的因素后,其结果一样.结论 组织化卒中医疗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卒中管理模式,具有显著降低住院卒中患者病死率和死亡风险的作用.
何明利李爱民周胜利何效兵陈军施辉王蓓陶爱华钮晓勤吴方萍李慧徐丙超刘雨成史良玉周玲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死亡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