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珊

作品数:15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髓
  • 3篇异常综合征
  • 3篇增生
  • 3篇增生异常综合...
  • 3篇沙利度胺
  • 3篇突变
  • 3篇综合征
  • 3篇细胞
  • 3篇护理
  • 3篇骨髓增生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2篇蛋白
  • 2篇低剂量
  • 2篇地西他滨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增殖
  • 2篇增殖性

机构

  • 15篇哈励逊国际和...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刘珊
  • 7篇李英华
  • 6篇王冬梅
  • 6篇陈园园
  • 5篇郭素青
  • 4篇石锐
  • 3篇刘晓
  • 3篇孟真
  • 3篇张艳丽
  • 2篇王东梅
  • 2篇张永晓
  • 1篇林凤茹
  • 1篇张敬宇
  • 1篇牛志云
  • 1篇王艳
  • 1篇王洪芬
  • 1篇刘珊
  • 1篇李志赏
  • 1篇付建平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外医疗
  • 1篇河北省免疫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3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8例老年(年龄≥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分为3组。A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B组:硼替佐米1.3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C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3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31.58%、38.09%和27.78%,总有效(ORR)率分别为68.42%、66.67%和55.56%(P>0.05)。有贫血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基础值明显上升;3组患者4个疗程期间的人均红细胞血输注、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率、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A组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以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3药联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反应与标准剂量类似,但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均较低,患者对减低剂量联合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陈园园李英华王东梅孟真刘珊郭素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疗效
达那唑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达那唑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 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MDS患者12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沙利度胺,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达那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血象、骨髓象、临床疗效、血清环氧酶2(COX-2)及组织蛋白酶D(Cath-D)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远期生存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象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52%(54/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2%(3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OX-2、Cath-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胃肠道反应、嗜睡、皮疹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症状在治疗期间自行消失.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6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达那唑联合沙利度胺治疗MDS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优化骨象和骨髓象表征,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COX-2、Cath-D水平,延长生存期,安全性好.
张永晓付建平刘晓李英华刘珊王冬梅陈园园
关键词:达那唑沙利度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经典的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且都存在Janus激酶(JAK)2 V617F、JAK2基因第12号外显子、钙网蛋白(CALR)、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 W515L/K等基因突变,这些遗传学改变与MPN发病机制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重新修订了MPN的诊断标准,将MPD更名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JAK2等基因突变也被收入其中。MPN既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羟基脲和/或a干扰素及沙利度胺,而近年来有一些新药尤其是靶向药物的疗效颇具前景,已有部分药物应用于MPN的临床治疗,如日前刚于我国上市的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为MPN的治疗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将着重介绍MPN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刘珊王冬梅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突变钙网蛋白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 2例被引量:2
2018年
例1.患者,男,68岁,主因确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年,头部血肿半年于2017年3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3月因鼻出血在我院查血常规WBC 45.19×10-9·L-(-1),N 65%,L 28.6%,M 3%,Hb 156 g/L,Plt1 005×10-9·L-(-1)。骨髓涂片:增生活跃,粒系红系增生明显,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巨核细胞较多,部分巨核细胞体积较大,胞质量较丰富,血小板较多,血片偶见中幼粒细胞。JAK2V617F突变阳性,突变比例90.55%。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王冬梅刘珊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急性髓细胞白血病JAK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信号肽区L12R和3''非翻译区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与表型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检测,对其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测序,以寻找致病基因突变。根据信号肽预测数据库构建包含所发现突变的FVII蛋白分子模型,进行功能预测,推断其对蛋白合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明显延长(58.3 s),FⅦ:C显著下降(1.1%),FⅦ:Ag重度降低(0.9%),其父母的APTT、PT、FⅦ:C和FⅦ: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和其父亲的F7基因第1a外显子第55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T/G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由亮氨酸(L)变成精氨酸(R),即L12R。功能预测分析提示,L12R突变影响到信号肽区不同区域的分割及其相应功能,进而导致成熟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和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同时,先证者F7基因还存在自发性3'非翻译区c11814-ins AA杂合性突变,而其父母均无此突变。结论:发现1例F7基因L12R突变,位于信号肽区的该杂合突变是导致此例遗传性FVII缺乏症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而位于3'非翻译区的自发性c11814-ins AA突变则进一步造成了FⅦ合成的减低。
刘珊刘珊张敬宇王艳王艳牛志云
重症咯血病人的紧急抢救与后期护理
2009年
张艳丽刘珊
关键词:咯血抢救护理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SHP-1、DNMTs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含SH2结构域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SHP-1)基因和DNA甲基转移酶(DNMT)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8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例(对照组)。将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依据分期分为慢性期组35例、加速期组30例、急变期组15例。采集外周血,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或ELISA法检测SHP-1 mRNA和DNMTs(DNMT1、DNMT3a、DNMT3b) mRNA或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HP-1 mRNA和DNMTs mRNA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SHP-1 mRNA、SHP-1蛋白、DNMTs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观察组>正常组,加速期组与急变期组>慢性期组,P均<0.05;加速期组与急变期组比较,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SHP-1 mRNA、DNMTs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慢性髓性白血病分期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3.451、2.272、2.280、2.285,P均<0.05)。结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SHP-1基因和DNMTs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且促进了病情进展。
刘晓刘珊李英华
关键词:DNA甲基转移酶疾病进展
咽部贯通伤导致窒息的病人复苏后的护理
2009年
通过对7例咽部贯通伤致窒息的成功抢救,发现心肺复苏要成功,不仅要求抢救措施要及时、准确、得力,更重要的是复苏后的各项护理措施要及时、到位。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畅通、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防止脑疝形成、口腔护理、鼻饲护理、气管切开护理及预防褥疮护理等每项护理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张艳丽刘珊
关键词:窒息心肺复苏护理
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老年MDS患者可溶性CD44、GDF11水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与GDF11水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99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3例。A组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B组采用常用剂量地西他滨治疗,C组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G-GSF、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CD44,GDF11水平和造血功能指标(sTfR/E)变化情况,分析3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GDF11以及sTfR/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血清CD44及GDF11水平显著下降,而sTfR/E水平显著上升,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C 3组总缓解率分别为84.8%、81.8%和78.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在非血液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中A组为9.1%,显著低于B组和C组的30.3%和27.3%(P<0.05,P<0.05);在血液毒性不良反应中A组为39.4%,显著低于B组和C组的63.7%和53.7%(P<0.05、 P<0.05)。结论:单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MDS患者相较于常规剂量及联合治疗方式,其临床疗效一致,且显著降低患者可溶性CD44和GDF11的水平,而且患者造血功能有改善,不良反应发生低,因而可作为临床治疗MDS的新选择。
郭素青石锐陈园园刘珊李英华
关键词:地西他滨CD44造血功能
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1例中高危MDS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将他们分为A、B和C 3组:A组--地西他滨10 mg/(m^2·d)×7 d,28 d为1个疗程;B组--地西他滨20 mg/(m^2·d)×5 d,28 d为1个疗程;C组--地西他滨+CAG地西他滨10mg/(m^2·d)d 1-5,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q12h d 1-7,阿克拉霉素10 mg/d静滴d 1-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μg/(m^2·d)d 1-7,28 d为1个疗程。3组患者均给予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18.75%、22.22%和23.5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6.25%、61.11%和58.82%,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细胞均较基础值上升。1个化疗疗程之后,3组患者Ⅲ-Ⅳ级骨髓抑制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B和C组明显降低。3组感染发生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A组感染发生率较B和C组均明显降低。4个月治疗期间人均成分血输注量,A组较B和C组低,但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及联合CAG方案治疗MDS疗效相当,但严重骨髓抑制及感染发生率均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石锐郭素青陈园园刘珊李英华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低剂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