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春芳

作品数:28 被引量:784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丘陵区
  • 8篇生态
  • 8篇黄土丘陵
  • 8篇黄土丘陵区
  • 5篇时空演变特征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农户
  • 4篇生计
  • 3篇整治
  • 3篇生计资本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农田
  • 3篇乡村聚落
  • 3篇聚落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态脆弱
  • 2篇生态脆弱区
  • 2篇石羊河流域
  • 2篇石羊河下游

机构

  • 27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国土资源
  • 3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

  • 28篇刘春芳
  • 10篇石培基
  • 5篇吴娜
  • 4篇赵雪雁
  • 4篇张天中
  • 2篇魏伟
  • 2篇赵海莉
  • 2篇王雯
  • 2篇焦贝贝
  • 1篇张春红
  • 1篇薛冰
  • 1篇严江平
  • 1篇周亮
  • 1篇颜丙金
  • 1篇刘海猛
  • 1篇王祖静
  • 1篇陈莉
  • 1篇孙会慧
  • 1篇夏显力
  • 1篇王学良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评价——以石羊河中下游为例被引量:54
2016年
生态退化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业人口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当前急需评估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识别脆弱群体及脆弱性成因,并依此寻求降低生计脆弱性的对策措施。以石羊河中下游为研究区,基于366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生态退化的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能力,评估了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探明了影响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脆弱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高收入及高文化程度农户的适应能力强,暴露度与敏感性高,生计脆弱性较低;(2)从纯农户到非农户、从单一生计农户到多种生计农户,适应能力依次增强,暴露度与敏感性递减,生计脆弱性降低;(3)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户的富裕水平、受教育程度及社会资本,促进生计转型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生计对生态退化的脆弱性。最后,提出了减轻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对策建议及未来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赵雪雁刘春芳王学良薛冰
关键词:农户生态退化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分区方法被引量:24
2018年
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与生产功能同步提升是"新时代"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目标,而面向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分区及调控设计是生态型农田建设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论文以榆中县为例,首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权衡交易综合评价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对研究区生境质量、土壤保持、碳固持和食物供给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规律,明确各研究单元低值生态服务类型;其次,对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障碍因素进行识别,将其划分为可调控与不可调控2种类型;第三,通过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关系框架,结合可调控的障碍因素,确定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导方向,进而提出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方法及调控措施。研究指出,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可以有效促进"田、水、路、林"各项工程措施的生态效应发挥,是实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产功能同步提升、目标融合的有效模式,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创新提供重要依据。
刘春芳乌亚汗王川
关键词: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
石羊河下游农户的生计风险及应对策略--以民勤绿洲区为例
石羊河下游农户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冲击,使其生计脆弱性加剧,当前急需辨明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探索阻碍农户抵御风险冲击的潜在因素,并依此找寻提高农户风险应对能力的对策措施。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区农户面临的...
赵雪雁赵海莉刘春芳
关键词:农户生计资本石羊河下游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
乡村聚落是农户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
李骞国石培基刘春芳吴娜
关键词:乡村聚落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被引量:86
2015年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李骞国石培基刘春芳魏伟吴娜
关键词:乡村聚落
三大自然区过渡带生境质量时空差异及形成机制——以榆中县为例被引量:85
2018年
以地处三大自然区过渡地带的榆中县为案例,分析了1995-2015年县域及内部分区生境质量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并探索了生境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全县生境质量变化保持稳定并略有提升,县域内部生境质量变化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三级梯度特征;(2)全县生境质量的地带间与地带内差异均趋于缩小,北部黄土高原区持续加大,中部平原区连续下降,南部山区则先缩小后增大;(3)全县及县域内部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因为地理尺度的差异而不同。自然环境变量对生境质量变化发挥着基础和关键性的作用,社会经济变量呈现出减小的态势,而政策调控变量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则越来越大,各因子间的协同增强效应推动了生境质量的变化。
刘春芳王川刘立程
关键词:影响因素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土丘陵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以榆中县为例被引量:92
2018年
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表征,是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县域——榆中县为例,基于Arc GIS平台和InVEST模型探讨了该县1995、2005和2015年生境质量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土地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以及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这些变化导致景观异质性增强和破碎度上升。(2)生境质量空间格局一直表现为"南部高、中部居中、北部低"的态势。生境质量上升区域主要在北部,原因是"退耕还林"及"生态北山"工程的实施使得林地面积增加,下降区域主要在中部,主要是由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造成的。(3)生境质量热点以及"H-H"型聚集区主要位于南部山区,而冷点和"L-L"聚集区主要位于北部黄土丘陵区,2015年生境质量空间集聚程度较1995年有所增强,"H-H"聚集区增加0.68%,"L-L"聚集区增加0.67%。对该类型区域生境质量优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春芳王川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网络韧性演化及其提升策略——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2024年
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极大影响着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分析与评价外部扰动下的生态网络韧性水平,对于针对性提出该区域生态网络优化方案、增强流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包括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的生态网络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对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网络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具有非均衡性,生态“源地—廊道—节点”呈不均匀地集聚分布,但南密北疏的格局基本稳定。(2)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网络韧性水平整体提高,年均增长1.55%,荒漠和山地地区生态网络韧性提升快于绿洲地区,结构韧性提升快于功能韧性和要素韧性。(3)2000—2020年间,山地、绿洲、荒漠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生态网络韧性水平差异逐渐减小,“低—低”集聚(LL)和“高—高”集聚(HH)占比高。LL集聚主要分布在北部荒漠区域,HH集聚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两者在空间上均有扩散的趋势。最后对山地、绿洲和荒漠三类地区,从要素、结构、功能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背景下流域韧性提升策略。
刘春芳倪博文连虎刚贺扬希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石羊河流域
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41
2022年
生态敏感性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视角选取生物多样性、水热环境、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和人类干扰6个指标,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2000—2018年间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计算,并运用格网编码法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间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总体稳定,生态敏感值稳定在0.33~0.34之间;但得益于21世纪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与预防工作,敏感值在2000—2018年间持续下降,表明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状况正在逐渐好转。②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东低西高、南低北高”“城区高、郊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西部区域和北方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人类聚居区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虽然较强,但由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其敏感性反而较高。③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受土壤(地)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但人类干扰因素影响力也在逐年递增,这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李振亚魏伟周亮刘春芳刘春芳庞素菲张静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地理信息系统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
乡村聚落是农户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基于2002 年的Landsat 7 ETM 和2012 年的SPOT 5 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
李骞国石培基刘春芳吴娜
关键词:乡村聚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