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振民

作品数:18 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化学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8篇离子注入
  • 7篇改性
  • 5篇摩擦学
  • 5篇表面改性
  • 4篇摩擦学性能
  • 3篇强流脉冲
  • 3篇强流脉冲电子...
  • 2篇树脂
  • 2篇耐磨
  • 2篇耐磨性
  • 2篇抗氧化性能
  • 2篇合金
  • 2篇改性层
  • 2篇改性研究
  • 1篇电弧离子镀
  • 1篇镀膜
  • 1篇镀膜玻璃
  • 1篇制动
  • 1篇制动装置
  • 1篇渗铝

机构

  • 18篇大连理工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大连轻工业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8篇刘振民
  • 8篇董闯
  • 7篇史维东
  • 5篇刘家浚
  • 5篇朱宝亮
  • 5篇伞金福
  • 4篇张庆瑜
  • 3篇邹建新
  • 3篇吴爱民
  • 2篇姜妍彦
  • 1篇王晓钢
  • 1篇秦颖
  • 1篇许承惠
  • 1篇郝胜智
  • 1篇龙振湖
  • 1篇马腾才
  • 1篇吴起白
  • 1篇李茂原
  • 1篇任春生
  • 1篇黄拿灿

传媒

  • 3篇核技术
  • 3篇摩擦学学报
  • 2篇中国表面工程
  • 2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金属学报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玻璃与搪瓷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3
  • 4篇2001
  • 7篇2000
  • 2篇199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铅离子注入对玻璃表面ITO膜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将铅离子注入到ITO薄膜玻璃中,用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测试仪、硬度计等测定了ITO膜注入前后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机械性能和化学德定性。结果表明注入后光学、电学性能有所下降,而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有明显提高。这说明离子注入提高了ITO薄膜玻璃的耐磨损性和在有腐蚀性气氛下的稳定性。
姜妍彦满金仓刘洪珠王承遇史维东刘振民
关键词:ITO膜镀膜玻璃
脉冲电子束辐照中增强扩散效应的数值计算被引量:7
2003年
针对强流脉冲电子束 (HCPEB)表面改性的特点 ,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 ,对9Cr1 8钢经Ti离子注入后又使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辐照处理中产生的增强扩散效应进行了研究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分析表明 ,扩散激活能的下降是导致增强扩散的主要原因 ,这与HCPEB改性过程产生的非平衡辐照缺陷浓度密切相关。
邹建新刘振民吴爱民秦颖王晓钢董闯
关键词:强流脉冲电子束数值模拟表面改性
H13钢电弧沉积铝膜及强流脉冲电子束后处理的复合改性研究被引量:20
2003年
本文介绍电弧沉积与强流脉冲电子束后处理相结合的表面复合处理工艺 ,并应用在H13钢的表面快速合金化。我们首先采用电弧离子镀的方法在H13钢表面沉积了约 10 μm厚的纯铝层 ,然后用强流脉冲电子束对铝膜进行后处理 ,Al在电子束瞬间加热作用下 ,熔入基体表面中 ,实现了表面快速合金化。对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氧化性能对比测试 ,结果表明 。
邹建新吴爱民刘振民李茂原董闯
关键词:H13钢复合改性表面合金化抗氧化性能
GCr15表面离子注入及脉冲电子束后处理复合改性研究
本论文研究了GCr15轴承钢的金属离子注入与强流脉冲电子束 (HCPEB)后处理的复合改性技术,即在GCr15表面注入Ti、Cr、 Mo、Ta等离子,然后采用HCPEB工艺进行...
刘振民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聚苯醚金属离子注入改性层的硬度和摩擦学性能被引量:4
2001年
为研究离子注入技术对聚苯醚(PPO)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的提高效果,分别将3种剂量(2×1015 cm-2、1×1016 cm-2和1×1017 cm-2)的Al、Ti 、Fe离子注入PPO。纳米硬度测量显示,1×1016 cm-2 Ti离子注入PPO后其硬度由0.369 GPa增至1.433 GPa,离子注入使PPO表面形成一层交联层,导致其硬度提高。磨损实验表明,3种离子注入后均可使PPO的耐磨性提高,摩擦因数下降;其中1×1016 cm-2 Ti离子注入PPO的磨损体积降为原来的0.4%,摩擦因数下降了40%。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离子注入后PPO表面形成羟基和羰基等新的基团,羟基的形成主要与表面微量吸水有关。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显示离子注入可以形成自由基,离子注入诱发交联的方式主要为自由基交联。
伞金福刘家浚朱宝亮刘振民董闯张庆瑜
关键词:离子注入摩擦学性能聚苯醚改性层
Ti,Y离子注入65Nb钢的表面优化被引量:12
2000年
利用MEVVA强流金属离子注入机,对65Nb钢进行离子注入采用了Auger电子能潜(AES),X射线衍射(XRD)等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Ti及Ti+Y离子注入后的65Nb钢表面的微结构变化,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i及Ti+Y离子注入能使材料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最著提高,且双元离子注入比单元注入效果好。
黄拿灿吴起白胡社军许承惠史维东刘振民
关键词:离子注入65NB钢
YL12铝合金铁离子注入层的摩擦学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对 YL12铝合金进行了铁离子注入 ,用俄歇电子能谱 (AES)分析了注入层剖面元素分布 ,同时考察了注入层的表面显微硬度、脆性和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对磨痕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铁离子在注入层中沿剖面呈高斯分布 ;注入层表面显微硬度有所增加 ,摩擦系数显著降低 ;当注入剂量为 7× 10 1 6 Fe+ / cm2 时 ,注入试样的耐磨性为未注入试样的 3 80 0倍 ;随着铁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大试样的表面脆性增加 ,耐磨性降低 ;注入前材料的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 。
张爱民陈建敏吕晋军胡丽天史维东刘振民郑少平
关键词:铝合金摩擦磨损性能
基片温度对强流脉冲离子束烧蚀等离子体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利用强流脉冲离子束 (High intensitypulsedionbeam HIPIB)烧蚀等离子体技术在Si(1 0 0 )基体上沉积类金刚石 (Dia mond likecarbon DLC)薄膜 ,基片温度的变化范围从 2 5℃ (室温 )到 40 0℃。利用Raman谱、X射线光电子谱 (XPS)、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 (AFM)研究基片温度对DLC薄膜的化学结合状态、表面粗糙度、薄膜显微硬度和薄膜内应力的影响。根据XPS和Raman谱分析得出 ,基片温度低于 30 0℃时 ,sp3C杂化键的含量大约在 40 %左右 ;从 30 0℃开始发生sp3C向sp2 C的石墨化转变。随着沉积薄膜时基片温度的提高 ,DLC薄膜中sp3C的含量降低 ,由 2 5℃时 42 .5 %降到 40 0℃时 8.1 % ,XRD和AFM分析得出 ,随着基片温度的增加 ,DLC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大 ,薄膜的纳米显微硬度降低 ,摩擦系数提高 ,内应力降低。基片温度为 1 0 0℃时沉积的DLC薄膜的综合性能最好 ,纳米显微硬度 2 2GPa ,表面粗糙度为 0 75nm ,摩擦系数为 0 .1 1 0。
梅显秀刘振民马腾才
关键词:类金刚石薄膜基片温度
环氧树脂表面金属离子注入改性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以 3种剂量 (2× 10 1 5 ions/cm2 、1× 10 1 6 ions/cm2 及 1× 10 1 7ions/cm2 )分别对环氧树脂进行 Al、Ti和 Fe离子注入处理 ,采用 MM- 2 0 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注入改性层的摩擦学性能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离子注入前后环氧树脂表面基团及其键合方式 .结果表明 :3种金属离子注入处理后环氧树脂的耐磨性均显著提高 ,摩擦系数降低 ;其中 Al离子注入处理的摩擦学改性效果最好 ;对应于环氧树脂最小磨损体积损失的不同金属离子的注入剂量亦不同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经 Al离子注入后 ,环氧树脂表面保持微量的吸附水 ;同时其表面发生了脱氢及氧化等作用 ,形成了新的化学基团 ,且其立体网状交联程度提高 ,这使得离子注入处理后环氧树脂的减摩耐磨性能得以明显改善 .
伞金福朱宝亮刘家浚刘振民董闯张庆瑜
关键词:环氧树脂离子注入表面改性层摩擦学性能
塑料表面改性对其摩擦学性能影响被引量:6
2000年
论述了采用离子注入、气相沉积、激光熔敷和等离子喷涂等表面技术改善塑料摩擦学性能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分析了塑料表面离子注入改性的机理 ,指出采用合适的表面改性工艺可有效地提高塑料表面的硬度并进而提高其耐磨性 ,从而进一步延长塑料的使用寿命 ,扩大其应用范围 .
伞金福朱宝亮刘家浚史维东刘振民
关键词:塑料表面改性离子注入摩擦学性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