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嫦钦

作品数:17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克罗恩
  • 7篇克罗恩病
  • 6篇炎症
  • 6篇炎症性
  • 6篇炎症性肠病
  • 6篇结肠
  • 6篇肠病
  • 5篇结肠炎
  • 4篇细胞
  • 3篇溃疡
  • 3篇溃疡性
  • 3篇CROHN病
  • 2篇心理
  • 2篇学科
  • 2篇诊疗
  • 2篇黏膜
  • 2篇微生物
  • 2篇镜检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发病

机构

  • 17篇同济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作者

  • 17篇刘嫦钦
  • 15篇刘占举
  • 9篇邬瑞金
  • 8篇孙晓敏
  • 6篇陈腾飞
  • 4篇吴维
  • 4篇汤茂春
  • 3篇赵玉洁
  • 3篇施嫣红
  • 2篇邱骅婧
  • 2篇翁韵
  • 2篇赵炳辉
  • 1篇孙永顺
  • 1篇夏玉敬
  • 1篇林辉
  • 1篇陈春球
  • 1篇冯百岁
  • 1篇黄培新
  • 1篇史玉玲
  • 1篇王修齐

传媒

  • 7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胃肠病学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健康者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例被引量:3
2013年
患者女,28岁,因反复黏液脓血便12年、加重4年入院。2001年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泼尼松和柳氮磺吡啶治疗后好转。其后病情出现反复,未正规治疗。近4年,患者反复黏液脓血便,每日4~5次,偶有下腹痛,服用美沙拉嗪效果不佳。既往有胆囊息肉病史,已婚未育。入院体格检查示,患者贫血貌,左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无异常发现。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50cm处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粗糙,血管纹理不清,有点状出血,大量不规则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附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左半结肠、活动期中度)。
刘嫦钦吴维邬瑞金汤茂春邱骅婧陈腾飞杨雪华刘占举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微生物健康者粪便肠镜检查柳氮磺吡啶
PGC-1α在炎症性肠病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肠黏膜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患者肠黏膜组织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17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炎性肠黏膜活检标本及14例正常对照者内镜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PGC-1α蛋白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PGC-1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PGC-1α蛋白在正常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表达较多,黏膜固有层细胞内表达较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GC-1α蛋白在UC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表达量明显减少,而肠黏膜固有层细胞内表达增加,PGC-1α蛋白在CD患者肠黏膜组织内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UC患者炎症肠黏膜组织内PGC-1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48±0.15vs1.59±0.38,P<0.05),CD患者炎症肠黏膜组织内PGC-1α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0.47vs1.59±0.38,P>0.05).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GC-1α在UC炎症肠黏膜组织内表达水平降低,而在CD炎症肠黏膜中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PGC-1α可能参与了UC发生发展过程.
陈腾飞邬瑞金刘嫦钦刘占举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
血栓弹力图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高凝状态的监测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高凝状态的监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1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2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患者以及21名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3组的TEG指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分析TEG与血小板、Fib、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组与CD组的凝血综合指数(CI)、血凝块形成速率(Angle)、血栓最大幅度(MA)明显升高,血小板、Fib明显升高,凝血形成时间(K)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Angle、MA与血小板、Fib呈正相关,K与血小板、Fib呈负相关。CI、Angle、MA、K与CRP无相关性。结论TEG可监测IBD患者的高凝状态。
刘嫦钦范丽邬瑞金方蕾蕾孙晓敏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血栓弹力图高凝状态
肠道免疫应答和微生物调节异常诱导肠黏膜炎症发生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
刘占举陈红旗冯百岁郑鹏远赵玉洁林辉汤茂春徐晓蓉施嫣红刘嫦钦陈腾飞邬瑞金
该项目属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和生物免疫靶向治疗领域。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肠道异常免疫应答、肠道微生态调节异常、肠黏膜屏障缺损、持续肠道感染等有关。临床上使用针对促炎症因子分子的生物靶向免疫...
关键词: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
困难无镇静结肠镜检查的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20年
背景:结肠镜检查因其在结直肠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而得到广泛开展。无镇静检查所致的不适和疼痛是结肠镜检查操作失败的原因之一。目的:分析无镇静结肠镜检查操作难度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无镇静结肠镜检查的18~80岁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和既往史,术前在护士帮助下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检查由富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术后采用渥太华肠道准备评分量表和VAS量表评估肠道准备质量和检查中的疼痛程度。结果:结肠镜检查成功率为97.1%(198/204)。192例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4例被判定为困难结肠镜检查(内镜插入回盲部时间>10 min)。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手术史、疼痛程度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量表(内向/外向)评分与困难结肠镜检查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手术史是困难结肠镜检查的危险因素(OR=6.833,95%CI:2.396~19.488,P<0.001),超重(OR=0.190,95%CI:0.038~0.962,P=0.045)和人格介于内、外向之间(OR=0.367,95%CI:0.150~0.896,P=0.028)则是保护因素。结论:盆腔手术史、低BMI以及内向和外向人格可能增加无镇静结肠镜检查的操作难度。初级内镜医师在行无镇静结肠镜检查前可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量表对受检者进行筛选以提高检查成功率。
刘嫦钦郑颖孙晓敏邬瑞金赵玉洁谢一英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艾森克人格问卷疼痛体质量指数
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h17/Treg细胞分化和平衡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背景:免疫因素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雷公藤多甙对IBD有良好疗效。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h17/Treg细胞分化和平衡的影响。方法:建立TNBS-乙醇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予0.9%NaCl溶液(模型组)、雷公藤多甙和美沙拉嗪灌胃干预,2周后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评估。提取各组肠系膜淋巴结单个核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的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炎症状较重,DAI评分以及黏膜损伤大体和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雷公藤多甙组和美沙拉嗪组(P<0.05),两种药物对结肠炎症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雷公藤多甙组肠系膜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上清液中的IL-23、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雷公藤多甙还可降低IL-6水平(P<0.05)。美沙拉嗪组TGF-β水平显著高于雷公藤多甙组(P<0.05);两种药物对IFN-γ水平均无影响(P>0.05)。美沙拉嗪可显著下调结肠组织IL-6表达(P<0.05)。结论:抑制Th17细胞分化、促进Treg细胞分化以调节Th17/Treg失衡可能是雷公藤多甙对IBD的治疗机制之一。
戴媛媛高寒刘嫦钦刘占举孙晓敏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雷公藤多甙TH17细胞
IL-21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
2009年
目的:探讨IL-2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方法:采集21例AIH患者和25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样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IL-21R的表达.培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使用IL-21和抗CD3单抗刺激,使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TNF-α、IFN-γ和IL-2水平.结果:AIH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表达IL-21R水平比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7.66%±2.37%vs3.12%±0.76%,9.42%±2.48%vs4.02%±0.89%,均P<0.05).体外培养PBMC,发现IL-21可显著诱导AIH患者PBMC分泌高水平的TNF-α、IFN-γ和IL-2(P<0.05).结论: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IL-21R水平明显升高,并诱导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促炎症介质,提示IL-21参与了肝脏自身免疫损伤过程.
王修齐刘嫦钦刘占举
关键词:T细胞
miRNA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3年
微小RNA(microRNA,miR)是一类非编码的内源性小分子RNA,能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节靶mRNA表达.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炎症损伤、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miRNA在肠道的差异性表达是调控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环节,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多种miRNA在IBD患者在血清和肠黏膜组织异常表达,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较正常肠黏膜表达明显下调如miR-192、miR-375、miR-422b,而miR-16、miR-21、let-7等表达明显上调;活动性克罗恩病较正常肠黏膜表达明显下调如miR-19b、miR-629,miR-23b、miR-106和miR-191的表达明显上调.这为IBD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分子靶标.
邬瑞金刘嫦钦刘占举
关键词:MICRORNA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屏障
阿达木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阿达木单抗(ADA)治疗克罗恩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ADA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至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ADA治疗的49例克罗恩病患者,收集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DA治疗12周期间,每2周进行1次临床随访,每4周进行1次实验室检查,并于ADA治疗第12周时复查肠镜。评估患者在ADA治疗2、4、6周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ADA治疗12周时临床应答(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较基线下降≥70分)、临床缓解(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150分)、内镜应答(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较基线下降>50%)、内镜下缓解(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2分或Rutgeerts评分≤1分)情况,合并肛瘘患者的肛瘘闭合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ADA治疗12周时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预测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9例克罗恩病患者在ADA治疗2、4、6周的主要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5.5%(37/49)、95.9%(47/49)、98.0%(48/49),主要症状改善时间为14.0 d(7.0 d,17.0 d);ADA治疗12周时,临床缓解率为55.1%(27/49),临床应答率为73.5%(36/49),内镜下缓解率为43.3%(13/30),内镜应答率为55.6%(15/27),肛瘘闭合率为7/18,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12/49);临床缓解组(27例)患者的基线粪钙防卫蛋白水平低于疾病活动组(22例)患者[111.0μg/g(26.3μg/g,125.6μg/g)比540.5μg/g(420.2μg/g,866.9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基线粪钙防卫蛋白水平是ADA治疗12周时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1.08,95%置信区间1.02~1.14,P=0.013)。当基线粪钙防卫蛋白为172.39 g/g时,其预测ADA治疗12周时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灵敏度为81.48%,特异度为90.9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7(P<0.001)。结论ADA治疗克罗恩病安全、有效,基线粪钙防卫蛋白水平是ADA治疗12周
濮田刘嫦钦方蕾蕾吴维鞠静怡杨娇兰施嫣红刘占举孙晓敏
关键词:阿达木单抗CROHN病有效性安全性
微小核糖核酸-10a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NA)-10a在IBD患者肠黏膜、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9例活动期UC患者、11例活动期CD患者及8名肠镜无异常者的内镜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标本,12例活动期UC患者、13例活动期CD患者及9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9例活动期UC患者、11例活动期CD患者及8名健康对照者的PBMC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血清及PBMC中miRNA10a表达以及肠黏膜内IL-12/IL-23p40表达。收集活动期UC和CD患者各8例,取英夫利昔(IFX)治疗前和经IFX治疗3次后6周的肠黏膜检测miRNA-10a表达。另收集同期的11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例活动期CD患者的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标本在体外使用IFX刺激培养18h,检测肠黏膜细胞miRNA-10a表达。三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及CD患者肠黏膜组织、血清、PBMC中miRNA-10a表达显著降低(F=38.45、30.46、14.74,P均〈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及CD患者肠黏膜组织IL-12/IL-23p40表达明显升高(F=32.90,P〈O.05)。CD患者结肠黏膜中IL-12/IL-23p40与miRNA-10a表达呈负相关(r=-0.8545,P〈0.01)。经IFX治疗3次后,IBD患者肠黏膜miRNA10a表达明显升高(t=3.341、3.382,P均〈0.05)。IFX体外刺激后肠黏膜miRNA-10a表达明显升高(t=3.095、7.193,P均〈0.05)。结论miRNA-10a与IBD患者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其对IL-12/IL-23p40有靶向作用,miRNA-10a可能成为IBD治疗新靶点。
刘嫦钦邬瑞金陈腾飞汤茂春吴维邱骅婧刘占举
关键词:克罗恩病结肠炎溃疡性微RNAS白细胞介素1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