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冻伤
  • 10篇缺氧
  • 9篇习服
  • 8篇血管
  • 6篇血管内皮
  • 6篇细胞
  • 6篇内皮
  • 6篇内皮细胞
  • 5篇鼠血浆
  • 5篇大鼠血浆
  • 4篇血液
  • 4篇缺氧习服
  • 4篇冷习服
  • 3篇低氧
  • 3篇血管内皮细胞
  • 3篇血清
  • 3篇血栓
  • 3篇血栓素
  • 3篇鼠血清
  • 3篇前列环素

机构

  • 30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30篇刘友梅
  • 29篇颜培华
  • 25篇李凤芝
  • 23篇杨增仁
  • 20篇张是敬
  • 16篇刘嘉瀛
  • 9篇孙方人
  • 4篇张智勇
  • 2篇李风芝
  • 1篇吕志忠
  • 1篇邓峰
  • 1篇魏文
  • 1篇张双喜
  • 1篇刘嘉赢

传媒

  • 9篇解放军预防医...
  • 8篇中国应用生理...
  • 4篇航天医学与医...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2篇1998
  • 6篇1997
  • 9篇1996
  • 3篇1995
  • 4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氧习服对冻伤大鼠血液流变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
1996年
为进一步探讨缺氧习服大鼠较未习服鼠冻伤的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对平原(FN)、急性缺氧(FAH)和缺氧习服(FHAC)大鼠冻伤前后血液流变性质的改变进行了观测。FHAC组大鼠在模拟的高原条件下锻炼4周后,与其余两组一起接受冷冻处理,造成双后足重度冻伤。在冻前及冻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分别由心脏穿刺采血,测定各项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冻伤前FHAC组RBC比积、全血粘度、KBC聚集指数及硬度明显高于FN及FAH组,变形指数明显低于二者(P<0.05)。冻伤后各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变,与冻前比较,冻后24小时FN、FAH及FHAC组全血粘度分别增加35.9%、29.0%、162.8%(P<0.01),RBC聚集指数分别增加31.6%、117.5%、166.3%(P<0.05)。提示缺氧习服和冷冻损伤均可引起大鼠血液流变性质明显恶化,而缺氧习服冻伤后血液流变性质恶化的程度更趋严重。这是造成缺氧习服大鼠冻伤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杨增仁刘嘉瀛李凤芝颜培华刘友梅张是敬
关键词:缺氧习服冻伤血液流变学
冷损伤对大鼠血浆中6-酮-PGF_(1α)和血栓素B_2含量的影响
1992年
本研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前列环素(PGI_2)和血栓素(TXA_2)的分解产物6-酮-PGF_(1α)和TXB_2的含量。166只体重250±20g健康Wistar大鼠,双后足在-25℃乙醇中浸冻使组织温度分别达到0℃、-10℃和-20℃,造成轻、中和重度冻伤。正常对照组和各冻伤组大鼠在冻后不同时间分别采心脏血进行测定。
李凤芝颜培华杨增仁刘友梅
关键词:前列环素血栓素B2
冻伤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研究被引量:11
1994年
冻伤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研究李凤芝,颜培华,刘友梅,杨增仁,张是敬冻伤损伤时,由于冻—融过程的物理因素及一系列生化改变导致冻伤组织微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已被证明[1]。笔者旨在观察冻伤大鼠的VEC某些功能的改变,为进一步阐明冻伤的发...
李凤芝颜培华刘友梅杨增仁张是敬
关键词:冻伤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功能
缺氧条件下冻伤对大鼠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的影响
1996年
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0±20g),随机分为平原冻伤(FN)组、急性缺氧冻伤(FAH)组和缺氧习服缺氧冻伤(FHAC)组。实验观察了大鼠右后腿冻伤后其血小板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表明,急性缺氧冻伤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冷冻损伤后,FN和FAN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导致冻伤组织血循环障碍,而FHAC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果提示缺氧习服可引起血小板功能的改变。
颜培华李凤芝刘嘉瀛杨增仁刘友梅孙方
关键词:冻伤缺氧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
不同季节冷致血管舒张时甲皱微循环的观察被引量:1
1990年
利用WXH—1型微循环观察仪和自行设计的致冷装置,我们在23~25℃实验室内进行了春秋季局部连续致冷过程中人体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同时用热电偶测量甲皱皮肤温度。以期能建立有关的实验方法,为从微循环方面探讨冷致血管舒张的机理提供某些信息。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简便易行,致冷效果确切。在本实验条件下,冷致血管舒张时甲皱微循环形态、流态均发生明显改变。春秋季两组血流速度与皮肤温度呈高度相关。(春:r=-0.5481,n=240;秋:r=-0.5845,n=152)。微循环的直接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人体肢端血管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性的客观依据。
杨增仁张是敬刘友梅姚家邦阎克政
关键词:甲皱微循环
小黑球散热率综合评价环境冷强度的探讨
1990年
本文目的为探讨小黑球散热率(H,kcal.h^(-1))作为环境冷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紫铜质小黑球壁厚1mm,外径6cm,外喷无反光黑漆,内注105ml水,由水温自25℃降至15℃时间(h),求出H_。H与气温(Ta,℃)、风速(V,m/s)及太阳辐射(R,kcal.m^(-2).h^(-1))的回归方程为H=1.8586-.14337 Ta+.079929√(?)(25-Ta)-.020406RIa,r=.936,R^2=.875,Ia为空气隔热值(clo),可由通用方程求得。由此推导出无太阳辐射、无风情况下,H相同时的Ta,称为“等散热温度”(Equivalent Heat Loss Temperature,EHLT),EHLT=15.94-5.2449H。H及EHLT受Ta,V,R三者综合影响,作为环境冷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是存在的。
张是敬姚家邦吕志忠刘友梅杨增仁颜培华
关键词:冷环境评价指标
急性缺氧和缺氧习服对冻伤大鼠直肠温度和冻足皮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2
1995年
本文报告了急性缺氧和缺氧习服对冻伤大鼠直肠温度和冻足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平原冻伤(FN)组在冷冻与复温过程中,大鼠直肠温度(Tr)不变或升高;冻足皮肤温度(Ts)在冻后1~2天升至高峰,随后降低,冻后6~7天降至接近未冻足水平。在模拟6000m缺氧条件下,大鼠冷冻前、后的Tr均降低,但急性缺氧冻伤(FAH)组较4h/天连续4周缺氧习服大鼠的缺氧冻伤(FHAC)组降低更明显;复温过程中FAH组Tr继续降低,而FHAC组Tr不再下降。冻后冻足Ts变化:FAH组与FN组接近;FHAC组冻后2天内稍升高,随之快速降低,冻后7天仍低于未冻侧。上述结果表明,缺氧使大鼠呈现低体温,缺氧复合一定强度冷刺激使低体温加重;缺氧习服可相对减轻缺氧性低体温的程度,但冻足Ts减低,外周组织抗冻力减弱。
刘嘉瀛李凤芝杨增仁刘友梅颜培华张智勇张是敬
关键词:冻伤缺氧习服习服直肠温度皮肤温度
缺氧条件下冻伤对大鼠血液凝固系统某些因素的影响被引量:2
1996年
为研究高原冻伤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探讨了缺氧条件下冻伤大鼠血液凝固系统的变化。将雄性Wistar大鼠(200±20g)随机分为四组,冻后4h~3d测定血液的出血、凝血时间、血块回缩率、前列环素、血栓素含量及T/P比值。结果表明,冻伤后各组大鼠出血和凝血时间缩短、血块回缩率降低,血浆中PGI2和TXA2含量增加,T/P比值升高,且缺氧习服冻伤大鼠各项指标的改变尤为明显。提示,冻伤可使血凝系统发生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且缺氧习服加重上述这些改变,这对冻伤后的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组织坏死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
李凤芝刘嘉瀛杨增仁颜培华刘友梅
关键词:缺氧冻伤血液凝固血液循环障碍习服
冷冻和缺氧对大鼠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1996年
为探讨冷冻和缺氧对大鼠机体的影响,本文以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为指标,观察了冷习服、缺氧习服及低氧冷暴露4周的Wistar大鼠,在常氧和模拟6000m低氧条件下实验性冻伤后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表明,冷习服大鼠抗冻能力增强,损伤减轻;缺氧习服大鼠抗冻能力明显减弱,损伤加重,即缺氧与寒冷之间为负交叉习服。低氧冷暴露4周大鼠冻后血清CK活性变化与缺氧习服大鼠基本一致,与冷习服大鼠明显不同。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低氧冷暴露过程中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比低温更明显,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刘嘉瀛张智勇杨增仁李凤芝颜培华刘友梅
关键词:冻伤肌酸激酶缺氧缺氧习服
冷习服及其冻伤对大鼠循环血中血管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测定了冷习服及未习服雄性Wistar大鼠冻伤前后血中血管内皮细胞数。结果表明,冷习服(2~6℃,4周)可使大鼠循环血中血管内皮细胞(CEC)数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大鼠(20±2℃),冻伤前后冷习服冻伤组CEC无明显差别;未冷习服大鼠冻伤后CEC非常明显的增加;冻后4h冷习服冻伤组CEC数明显低于未冷习服冻伤组。结果提示,冷习服后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代谢旺盛、更新加速,且其抗冷损伤的能力增加。
颜培华李凤芝杨增仁刘嘉瀛刘友梅孙方人
关键词:冻伤冷习服内皮细胞计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