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仲毅

作品数:45 被引量:24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实验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中药
  • 5篇药性
  • 5篇细胞
  • 4篇药理
  • 4篇药效
  • 4篇药药
  • 4篇衰老
  • 4篇慢性
  • 4篇归经
  • 3篇形态学
  • 3篇色胺
  • 3篇四性
  • 3篇中药药性
  • 3篇中医
  • 3篇中医药
  • 3篇阻塞性
  • 3篇阻塞性肺疾病
  • 3篇慢性阻塞性
  • 3篇慢性阻塞性肺...
  • 3篇核磁共振

机构

  • 42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复旦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黑龙江中医学...
  • 1篇湖州市中医院

作者

  • 43篇俞仲毅
  • 5篇王博
  • 5篇陆敏
  • 4篇金勇
  • 4篇李征宇
  • 4篇季晓慧
  • 3篇杨霖
  • 3篇汪鸿宇
  • 3篇李仪奎
  • 3篇金勇
  • 2篇赵伟康
  • 2篇施鑫伟
  • 2篇邹纯朴
  • 2篇张一鸣
  • 2篇肖彬
  • 2篇符胜光
  • 2篇陈晓
  • 2篇陈莉
  • 2篇祁明媛
  • 2篇韩翠翠

传媒

  • 14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上海中医药杂...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中医药科...
  • 2篇中医药学报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4
  • 3篇2001
  • 1篇199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芩麻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炎性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芩麻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内源性抗炎系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烟熏联合脂多糖方法制作COPD大鼠模型。将7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氨茶碱组)、中药对照组(六君子汤组)和芩麻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收集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静脉血,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ALF和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压积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芩麻方中、高剂量组和六君子汤组大鼠BALF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显著减少(P<0.05),芩麻方中、高剂量组和氨茶碱组大鼠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压积显著减少(P<0.05),血清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芩麻方通过调节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因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丁亚杰陈晓俞仲毅邹纯朴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一次性测定生物体中十种氨基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
本发明属生物化学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生物活性分子的测定,尤其是生物体中(如血液或脑组织)氨基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方法。具体公开了一种一次性测定生物体中十种氨基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在75分钟内以丹酰氯为...
俞仲毅季晓慧金勇施鑫伟
文献传递
血清药理实验中不同动物种属血清对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01年
汪鸿宇俞仲毅符胜光李仪奎
关键词:中药脾脏淋巴细胞
按揉环跳穴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机制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探索按揉环跳穴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中枢镇痛机理。方法:采用热测痛法观察按揉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结扎所致的神经痛大鼠其疼痛耐受值(s)的变化情况;并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以痛为腧"推拿法对神经痛大鼠中枢某些核团的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在大鼠环跳穴(坐骨神经结扎处)进行按揉后可即刻显著增加其疼痛耐受值,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治疗组大鼠疼痛耐受值也逐渐增大,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推拿治疗1周和推拿治疗2周组杏仁核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明显强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导水管周围灰质(PAG)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仅在治疗2周组强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以痛为腧"推拿方法治疗神经痛大鼠具有较明显的即刻和累积的镇痛作用;推拿治疗神经痛的中枢机制与杏仁核的相关性比与PAG更为密切。
李征宇俞仲毅金勇张进李玉成刘骁杨香媛
关键词:推拿神经痛Β-内啡肽镇痛
辛芩颗粒药效学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研究辛芩颗粒对过敏性介质组织胺的对抗作用。方法 :豚鼠口服辛芩颗粒剂一次后 1 .5 h,用 2 %组织胺溶液超声雾化法引喘 30 s,记录动物呼吸困难和窒息抽搐出现的潜伏时 ;大鼠口服辛芩颗粒剂 3d后 ,背部皮内注射 1 %组织胺溶液 0 .1ml/点 ,两点 /只 ,立即尾静脉注射 1 %伊文思蓝 0 .5 ml/1 0 0 g,1 5 min后放血处死动物 ,测定背部注射点染料渗出量。结果 :3.2 0 3g生药 /kg对组织胺性哮喘即有抑制作用 ,1 .6 0 2 g生药 /kg对组织胺性色素渗出已有抑制作用 ,并均与剂量有关。结论
谢琴俞仲毅华晓东符胜光
关键词:辛芩颗粒组织胺哮喘血管通透性药理
蒺藜皂苷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蒺藜皂苷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孤立大鼠加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造抑郁大鼠模型,进行开放旷场,悬尾行为学测试,用LC-MS/MS液质联用法检测大鼠血液中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谷氨酸(Glu)含量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海马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核转录因子-κB(NF-κB)、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细胞因子NF-κB(p65)蛋白水平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旷场运动距离、站立次数和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血液中5-羟色胺明显下降(P<0.05),海马中IDO、NF-κB、IL-1β基因表达上调,IDO、NF-κB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蒺藜皂苷给药组能明显减少慢性应激导致大鼠旷场运动距离、站立次数和悬尾不动时间(P<0.05)。蒺藜皂苷给药组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液中5-羟色胺含量(P<0.05),上调海马中抗炎因子IL-10基因表达,明显下调IDO、IL-1β基因表达(P<0.05),明显下调IDO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蒺藜皂苷能明显改善动物行为学,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提高血液中5-羟色胺水平,下调色氨酸前体代谢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IL-1β基因表达和降低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张伟俞仲毅梅泰中胡凯莉刘梅
关键词:蒺藜皂苷抑郁5-羟色胺吲哚胺2,3-双加氧酶
中药升降浮沉研究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7
2013年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其现代定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上、下、外、内4种趋向,但其研究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明确升降浮沉归属的药物数量有限,大多数混乱不统一;理论研究无突破;实验研究严重缺乏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药升降浮沉缺少合理的研究假说。针对中药升降浮沉现代内涵的争议,整理分析已有升降浮沉归属的药物,评析实验研究现状,以期从中发现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研究思路。
俞仲毅韩翠翠
关键词: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肉桂和赤石脂合用对前列环素表达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相畏"中药肉桂与赤石脂配伍使用后对机体组织前列环素(PGI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只ICR/B F1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肉桂组、赤石脂组、肉桂加赤石脂组。药物干预3 d后取机体各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不同组织中PGI2表达的差异性。结果:在脊神经、小肠上段、脾和胸腺中,肉桂组PGI2表达明显上调,肉桂加赤石脂组PGI2表达明显抑制。结论:在PGI2指标上,赤石脂可抑制肉桂的上调作用,表现为"相恶"。
李倩俞云鹏俞仲毅
关键词:肉桂赤石脂十九畏前列环素
中药四性与机体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1982年至2007年关于中药药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中药四性与机体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四性可能与机体的产热过程或生命活动力相关,同时更可能与机体的神经内分泌活动有关,是一种多指标的分类。但目前尚未形成有关四性本质的共识,也没有证据表明能用机体的某种生理生化指标来区别不同的中药四性;许多研究普遍存在过分简单化和主观性割裂了多种药性间的联系。既往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提示,必须将中药的四性、五味与归经等药性和药性的作用对象作为整体性来研究。
金勇俞仲毅
关键词:中药四性机体反应
中药现代技术研究的缘起与流行及反思被引量:7
2018年
从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对中药研究的影响,阐述中药现代技术研究的初衷与开端;从基源、性状、理化及计算机辅助鉴别方面分析中药鉴定的研究现状,并从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学作用两方面概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表明:中药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传统中药理论关联度低,与中医临床用药的整体观思路不合拍,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未来研究应积极探索保持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使中药的现代研究与更高层次上传统中药理论实现统一。
俞仲毅余国姗
关键词:中药研究中药鉴定药效物质整体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