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萍
- 作品数:44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市空白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3种药物对鼠黑素瘤细胞系B16F10黑素合成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研究氨茶碱、前列腺素E1和雌激素是否能够影响B16F10鼠黑素瘤细胞的生物活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上述3种药物各配制成4种不同的浓度加入到RPMI-1640培养液中与B16F10黑素瘤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氨茶碱在40 mg/L、160 mg/L的较高浓度时、前列腺素E1在0.01~0.64 mg/L、雌二醇在0.025~1.6 mg/L范围内对细胞增殖均有刺激作用(P<0.05或<0.01);氨茶碱于10~160 mg/L、前列腺素E1在0.01~0.64 mg/L、雌二醇在0.025~1.6 mg/L范围内对酪氨酸酶均有激活作用(P<0.05或<0.01);氨茶碱在40 mg/L、160 mg/L的较高浓度时、前列腺素E1在0.04~0.64 mg/L、雌二醇在0.025~1.6 mg/L范围内对黑素合成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或<0.01)。结论雌激素、前列腺素E1及较高浓度的氨茶碱均能对B16F10鼠黑素瘤细胞的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产生刺激作用。
- 侯淑萍侯剑梅岳伟王娜
- 关键词:黑素细胞氨茶碱前列腺素
- 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住院的135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例给予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抗病毒,其余71例仅给予喷昔洛韦.整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及是否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数值为性别0.086、年龄0.062、发病部位0.284、治疗前病程0.387、治疗前病情评分0.225),而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联合用药组均较喷昔洛韦组短(均P〈0.001),且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出现例数少(P =0.01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结论 喷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低,相比单一喷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未增加不良反应,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可靠手段.
- 孔杰刘原君齐蔓莉亓玉青李燕侯淑萍郑欣罗素菊邵丽丽王敬王惠平刘全忠
-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膦甲酸钠
- 天津市1902名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特征及266名患者治疗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天津市1902名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特征及其中266名患者药物治疗情况,以期为HPV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我院性病门诊1902例15~86岁的患者进行HPV型别检测,并对其中266名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2名患者中HPV总感染率高达53.84%(1024/1902),其中男性感染率为52.60%(689/1310),女性感染率为56.59%(335/592),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感染率最高的5种HPV基因型依次是HPV6(15.27%,200/1310和21.96%,130/592)、HPV16(10.61%,139/1310和9.46%,56/592)、HPV11(9.31%,122/1310和8.61%,51/592)、HPV52(6.79%,89/1310和8.95%,53/592)以及HPV43(5.64%,87/1310和8.45%,50/592)。大多数HPV阳性的患者年龄在20~39岁之间。单一型别感染者有476人(25.03%,476/1902),多重感染者有548人(28.81%,548/1902),多重感染率高于单一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多重感染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患者中派特灵治疗106例,68例转阴(64.15%);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58例,22例转阴(37.93%);咪喹莫特治疗56例,20人转阴(35.71%);未使用药物治疗46例,8例转阴(17.39%)。结论1902名患者HPV感染率较高,且大多数为青壮年,多重感染多于单一感染。外涂药物派特灵、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咪喹莫特均对清除HPV感染有效。
- 宋雅欣梁银迎邓晗王惠平侯淑萍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派特灵重组人干扰素Α2B咪喹莫特
- 衣原体噬菌体phiCPGl衣壳蛋白Vpl对沙眼衣原体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将原核表达纯化的衣原体噬菌体phiCPGl衣壳蛋白Vpl作用于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以期发现该Vpl蛋白对Ct生长的影响。方法原核表达并纯化噬菌体phiCPGl的衣壳蛋白Vpl,将纯化后的蛋白复性后与ct的标准株或临床野生株(终浓度为53μg/m1)室温孵育3h后接种至单层致密McCoy细胞中,培养过程中均加入了Vpl蛋白,48h后碘染色包涵体计数和透射电镜观察Vpl蛋白对Ct生长的影响;MTT法检测Vpl蛋白对McCoy细胞系的细胞毒性作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检测Vpl蛋白对大肠杆菌BL21和DH5ct的抗菌作用。结果衣壳蛋白Vpl对Ct标准株E和D型的抑制率分别为78%和72%,对Ct临床野生株的抑制率为40%-70%,透射电镜结果显示Vpl蛋白能够抑制Ct的正常发育,使包涵体内出现异常增大的网状体。而该Vpl蛋白对非衣原体的其他生物体如大肠杆菌BL21、DH5α和真核细胞McCoy的生长没有影响。结论噬菌体衣壳蛋白Vpl对Ct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Ct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原君侯淑萍卫酒荣李燕齐蔓莉王惠平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VP1蛋白
- 天津地区沙眼衣原体野生株耐药鉴定及机制探索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30株沙眼衣原体野生株体外药物敏感性及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检测沙眼衣原体野生株对四环素、阿奇霉素及莫西沙星的敏感性,发现耐药菌株后,抽提出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应用PCR方法对抽提出的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四环素最低抑菌浓度(MIC)≤0.313 mg/L有3株,MIC在0.313~0.625mg/L的有3株,0.625-1.250 mg/L的有8株,1.250-2.500 mg/L的有10株,MIC在2.500-5.000 mg/L的有4株,在5.000-10.000mg/L的有2株;阿奇霉素MIC<0.125 mg/L的为0株,在0.125-0.250 mg/L的有17株,在0.250-0.500 mg/L的有13株。莫西沙星的MIC均集中在0.060-0.120 mg/L之间。用四环素耐药决定因子(tetM)的引物对耐四环素的2株野生株的质粒DNA进行PCR扩增,2株均在约300bp处出现1条明亮的条带;另1株敏感菌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淋球菌tetM98.36%同源。结论:天津地区已出现了对四环素耐药的沙眼衣原体野生株,检测的菌株对阿奇霉素和莫西沙星敏感。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包含tetM基因片段,考虑该耐药株的发生机制可能系由质粒介导的。
- 侯淑萍江勇邵丽丽刘原君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药敏试验基因
- 5种沙眼衣原体分泌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索5种沙眼衣原体分泌蛋白在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原核表达蛋白GST-CT311、GST-GIgA、GST-cHtrA、GST-OmcBc和GST-Pgp3中,同时表达了衣原体膜蛋白GST-IncA作为对照,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磁珠纯化、PreScission蛋白酶切除GST标签后得到蛋白CT311、GIgA、cHtrA、OmcBc、Pgp3以及IncA。取C3H/HeJ小鼠骨髓细胞制备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别用100μg/ml和500μg/ml的蛋白质预处理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4h后加入荧光珠,1h后固定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计数每100个细胞吞噬荧光珠的平均数量(吞噬量)及每100个细胞中吞噬的细胞百分比(吞噬率)。结果高、低浓度蛋白质组对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吞噬率均无明显影响;与无处理组相比,LPS以及低浓度(100μg/ml)的各蛋白组对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吞噬量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组(500μg/ml)的Pgp3、cHtrA及CT311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量明显升高,GIgA、OmcBc以及IncA对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吞噬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在体外,沙眼衣原体分泌蛋白Pgp3、cHtrA及CT311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吞噬功能,这可能有助于沙眼衣原体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感染。
- 侯淑萍许荣朱丛中李晓婷单士军王惠平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分泌蛋白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 衣原体蛋白Pgp3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损进展的初步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索衣原体蛋白Pgp3通过结合内源性抗菌肽LL37抑制银屑病皮损进展的可能性。方法诱导大肠埃希菌表达出蛋白GST-Pgp3,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磁珠纯化、PP蛋白酶切除GST标签后得到蛋白Pgp3。BALB/C雌性小鼠32只,随机分成正常空白对照组,咪喹莫特(IMQ)模型组,IMQ诱导同时进行Pgp3干预的外涂高浓度组、外涂低浓度组、注射高浓度组、注射低浓度组,IMQ诱导同时进行PBS干预的外涂对照组及注射对照组。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标准记录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变化,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量小鼠皮损表皮层厚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gp3干预的4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外观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红斑变浅、鳞屑减少,各项指标PASI分数均低于同期模型组,镜下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减轻,棘层增厚减少,表皮突延伸缓解;外涂高浓度组及注射高浓度组皮损厚度与模型组、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涂低浓度组及注射低浓度组小鼠皮损厚度与模型组、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Pgp3可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推测Pgp3可能通过结合抗菌肽LL37从而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
- 岑醒洪侯淑萍李絮茹毕田田薛璐单士军刘原君王惠平
- 关键词:银屑病咪喹莫特抗菌肽
- 沙眼衣原体微量细胞培养和鉴定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细胞培养沙眼衣原体,并应用四种方法对培养结果进行鉴定。方法将McCoy细胞在细胞培养板中培养至致密单层后,接种沙眼衣原体标准株和临床株,培养44~48h后,用卢戈氏碘液染色、Giemsa染色、单克隆荧光抗体和内源性质粒扩增四种方法鉴定培养结果。结果四种鉴定方法结果均呈阳性,证实沙眼衣原体培养成功。结论沙眼衣原体培养的成功将为该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免疫机制、药物敏感性检测和保护性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 齐蔓莉侯淑萍王红枫李燕刘全忠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
- 银屑病免疫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确,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不理想。近年来,银屑病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生物学制剂也成为了治疗银屑病药物的主要研发方向之一。研究发现,细胞因子作为细胞内的信号蛋白,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细胞因子作为药靶已经成为了银屑病治疗的新手段;微小RNA是基因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素,推测它是通过影响mRNA的翻译或降解来调控某些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基于该理论,学者们已开始尝试运用小干扰RNA技术来治疗银屑病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 侯淑萍
- 关键词:银屑病细胞因子微小RNA小RNA干扰
- 体外鉴定衣原体质粒侵袭细胞相关毒力基因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比较几种转化沙眼衣原体鼠肺炎株(MoPn )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力,鉴定与衣原体质粒侵袭细胞相关的毒力基因。方法培养携带敲除了不同开放阅读框架(ORF)质粒的转化菌株,并不断扩增收集。测定浓度后,以相同菌量接种并按离心+二乙胺乙基葡聚糖(DEAE)、离心、DEAE、无任何处理4个条件分别对菌株进行处理,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计数包涵体数目;分别于(20、40、60 h)观察各菌株连续3代感染细胞后菌斑形成速度与面积。用 Lugol 碘染色观察各菌株包涵体内糖原合成情况。结果敲除质粒编码蛋白 Pgp4的菌株 pGFP:CMΔPgp4在4种条件下包涵体数目分别为(10.20±1.30)、(6.80±0.44)、(3.00±1.22)、(0.80±0.45)个,阴性对照组质粒缺失株 CMUT3包涵体数目分别为(6.40±0.89)、(3.80±0.83)、(1.60±0.89)、(0.60±0.54)个,同一条件下两者均表现出相近的感染力,包涵体数目均低于同一条件下其他菌株(均 P 〈0.01)。同一菌株不同条件下,包涵体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45.310,P 〈0.01),各菌株在离心+ DEAE 条件下包涵体数目最多;连续3代感染细胞时菌斑形成速度和大小均低于其他菌株;并有糖原累积的障碍。结论 Pgp4是衣原体质粒侵袭细胞相关的毒力基因之一。
- 毕田田王娜侯淑萍刘原君岑醒洪王惠平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质粒包涵体毒力体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