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永彬

作品数:40 被引量:260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2篇农业科学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农业
  • 5篇坡地
  • 5篇旅游
  • 4篇土壤侵蚀
  • 4篇洼地
  • 4篇峰丛
  • 4篇峰丛洼地
  • 4篇干热
  • 4篇干热河谷
  • 3篇云南干热河谷
  • 3篇植被
  • 3篇水土
  • 3篇土地资源
  • 3篇乡村
  • 3篇流域
  • 3篇古镇
  • 3篇古镇旅游
  • 3篇观光
  • 3篇观光农业

机构

  • 24篇云南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云南省地理研...
  • 5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保山学院
  • 1篇贵州茂兰国家...

作者

  • 40篇何永彬
  • 10篇张信宝
  • 6篇李豪
  • 4篇朱彤
  • 4篇卢培泽
  • 4篇文安邦
  • 3篇白晓永
  • 3篇贺秀斌
  • 2篇李玉辉
  • 2篇严冬春
  • 2篇汪阳春
  • 1篇张云奇
  • 1篇王世杰
  • 1篇王筱春
  • 1篇鲍玉海
  • 1篇李凤钊
  • 1篇龙翼
  • 1篇付保红
  • 1篇王克林
  • 1篇冉景丞

传媒

  • 9篇云南地理环境...
  • 4篇地球与环境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热带地理
  • 2篇云南环境科学
  • 2篇2002海峡...
  • 2篇海峡两岸观光...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中国岩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保山学院学报
  • 1篇海峡两岸观光...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3
  • 8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降雪特征分析
2012年
阐述了云南降雪形成的山地环境因子.同时运用统计方法对云南1980—2000年降雪的时间与地域空间的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初步把云南降雪区域划分为滇西北高山常年—长期降雪区、滇中—滇东北山原季节降雪区、滇西—滇东南山地少降雪区和滇南—滇西南无降雪区.
何永彬
关键词:降雪环境特征
云南观光农业资源和开发研究
农业是人类发明的历史最悠久、门类最齐全、形态最成熟的产业,在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它仍是主要的生产形式,农业不仅向社会提供粮食、肉、禽、蛋、奶、蔬菜等生活必需的物品,还向第二、三产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生产原料.在当代社会发展到信...
何永彬
关键词:观光农业
文献传递
地域旅游形象塑造与营销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地域旅游形象是旅游开发、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地域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象征。旅游形象工程包括景观建设、环境塑造、服务接待、人文环境培育、市场宣传促销为重点的,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工程。开发旅游形象来传播旅游信息应顺应媒介多样化、整体化、动态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应用现代媒介传播手段,并侧重运用节庆活动、标牌、风光电视片、广告、口碑等具有实效和特色的途径,形成不同组合的营销优先方案,以取得地域旅游形象整体营销的效果。
何永彬
关键词:旅游形象营销
云南高原干旱河谷的地形—气候耦合作用机制与环境效应分析
2014年
干旱河谷地带的水热状况和气候特征等与山地地形、河谷深切为主的地貌格局有密切关系。干旱河谷的形成,是在独特自然区位和复合性低纬大气环流系统的环境条件下,受梯度地形、山谷相间和地形环境等地表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新生代时期以来的造山运动与河谷地貌演变是局部地带"荒漠化"气候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引发其它相关生态因子和整体生态系统产生变化,在低凹盆谷和河流峡谷出现了脆弱易退化、环境特异性、环境要素亏缺为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
何永彬浦同省
关键词:环境效应干旱河谷
谈乡村古镇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涵在不断地变化,旅游休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相对于都市的喧闹、拥挤、忙碌和污染,乡村地域由于环境清洁、民风淳朴、自然风光而成为时尚的旅游...
何永彬
文献传递
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输移、平衡的思考——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被引量:6
2017年
汇总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和洼地、塘库沉积泥沙的^(137)Cs比活度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流域泥沙来源。坡地地面流失轻微的,汇水面积小于0.5 km^2的微小流域,流域产沙主要源于地下流失(裂隙土)和沟岸侵蚀(沟壁土);坡地地面流失强烈的,主要源于坡地地面流失(坡地表层土壤)。地下流失和沟岸侵蚀是小流域和较大流域的主要产沙方式,且有随着流域面积增大,产沙贡献率越高的趋势。由于裂隙土和沟壁土都基本不含^(137)Cs,^(137)Cs单一示踪法不能区分这两种源地土体的产沙贡献率。建议采用多元示踪法,研究流域的泥沙来源。区分裂隙土和沟壁土的产沙贡献率,可考虑尝试磁性法和孢粉法。通过沉积物^(137)Cs断代等方法确定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泥沙淤积量,结合径流小区和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的泥沙截留率,分析河流泥沙输移比。在查明泥沙来源,泥沙输移比和输沙量(或产沙量)的基础上,确定流域泥沙平衡,结合径流研究成果,建立喀斯特流域产沙模型。
张信宝白晓永李豪冯腾彭涛严东春何永彬鲍玉海汪阳春
关键词: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输移
贵州茂兰峰丛草地洼地小流域侵蚀产沙的^137Cs法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在贵州茂兰峰丛洼地区的工程碑草地洼地典型小流域进行了洼地沉积泥沙137Cs示踪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洼地土壤剖面属于堆积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中137Cs浓度分布特征反映了泥沙堆积与表层土壤侵蚀的信息。受岩土分布、微地形的影响,137Cs初始沉降后出现不均匀再分布,面积活度的空间变化较大,变异系数为1.35,不能表征土壤侵蚀状况。(2)根据草地洼地典型堆积农耕地土壤剖面A-1的137Cs浓度分布特征,1963年以来的流域平均堆积泥沙数量是16.6t/km2.a,流域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为45.95t/km2.a,约占侵蚀产沙数量63.88%的泥沙以地下流失的形式散失;(3)草地洼地小流域内地面土壤流失与地下土壤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分别是70.13%和29.87%;(4)以茂兰地区最大成土速率为依据推算出的允许土壤侵蚀量是13.51t/km2.a,草地洼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极高。
何永彬李豪张信宝严冬春文安邦
关键词:侵蚀产沙喀斯特峰丛洼地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被引量:34
2009年
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于对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不同,致使研究者得出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有关喀斯特土壤侵蚀系统研究重点应该在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与土壤合理流失量等方面开展研究。
何永彬张信宝文安邦
关键词:土壤侵蚀研究喀斯特山地
白云岩喀斯特侵蚀坡地的^(137)Cs法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在黔南峰丛洼地区林间白云岩坡地应用137Cs法研究土壤侵蚀。4个坡面采样样方的137Cs面积浓度都低于137Cs本底值浓度;表土样137Cs浓度随着坡长增加而增大,全样137Cs面积浓度的顺坡变化呈逐步下降趋势;应用137Cs农耕地侵蚀模型计算获得样点土壤侵蚀量后,加以坡长加权平均计算获得的坡长权重土壤位移量为2.045 t/(km2·a)。同时在坡脚的土壤分层剖面中的137Cs浓度峰值在土壤次表层出现,随着深度增加呈指数递减变化,属于未受耕作扰动的无侵蚀非农耕地,但表层含有相对低浓度137Cs是坡面侵蚀泥沙的搬运堆积结果,估算距1963年以来侵蚀泥沙年平均堆积厚度为0.0682~0.1364 cm/a。坡地土壤侵蚀速率远小于以往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和坡地的观测结果,但坡脚泥沙堆积速率远大于坡地土壤侵蚀速率。表明季节性暴雨、坡面降雨汇流和耕作侵蚀等侵蚀作用使喀斯特坡地土壤颗粒出现微距离位移,长期则在坡脚出现显著的侵蚀泥沙堆积。
何永彬李豪
关键词:土壤侵蚀速率白云岩
喀斯特白云岩坡地土壤异质性特征与土壤保育模式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在"石漠化"相对较低的白云岩典型坡地上,对石质地块、石土质地块、土石地块和土质地块的土石结构、土壤厚度、土壤颗粒结构等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测量分析。随着坡长与坡位的变化,样方内出现受侵蚀后搬移堆积的土壤数量增加,同时土壤厚度的变异系数由1.7降低到0.63,但是>2mm的土壤颗粒比例从13.66%增加到23.48%,土壤侵蚀致使土壤颗粒结构出现"粗粒化"趋势。结合与侵蚀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提出不同土壤异质性特征坡地地段的土壤保育模式。
何永彬张信宝李豪
关键词:土壤异质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