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邑
- 作品数:42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被引量:16
- 2005年
-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作品主题及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都表征了作者在其创作中以幽默讥讽的语言、合理巧妙的情节构建寓意深刻的主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及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 何昌邑区林
- 关键词: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人性
- 巴赫金“他者”理论视域下《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形象分析
- 2017年
- 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故事主角阿米尔30多年的心灵成长经历。阿米尔的成长是在"他者"的关照下进行的,是"我"与"他人"关系的生动案例。文章从巴赫金的"他者"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形象分析以揭示《追风筝的人》的丰厚内涵。
- 李新美何昌邑
- 关键词:巴赫金自我他者
- 论英汉互译的等值性和可译性
- 2020年
- 文章探讨了英汉互译的等值性和可译性问题,指出译文的等值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可译性涉及语言涵盖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因素,其产生的译文效果因人而异;英汉互译的最低标准是正确理解原文,目的语的表达要符合其语法、句法和语篇规则,而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契合对译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衡量译文忠实性的标准不仅是文字间的对等性和流畅。
- 何昌邑李星达
- 关键词:可译性英汉互译
- “英雄”的消失:论英美文学主题的嬗变被引量:5
- 2008年
- "英雄"曾经是文学文本的主题,英美文学也不例外。但是现当代英美文学中的传统"英雄"已经消失。本文探讨了"英雄"出现和消失的原因,分析了西方现代人的精神位移和对存在的重新定义,指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陷和对存在的迷惘是其根本原因。
- 何昌邑陈燕
- 关键词:英美文学
- 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海德格尔式解读被引量:2
- 2008年
- 《法国中尉的女人》表征了后现代作家福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主人公查尔斯"家-路-诗"的人生轨迹映射出人类对存在的困惑和不懈探索,这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此在-诗思"相应和。查尔斯从"在家"、"上路"到"诗意创造"的历程折射出"存在-此在-诗思"动态的真谛,即人类存在的多元之义。
- 何昌邑钟妮
-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
- 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杰罗姆翻译模式”和“贺拉斯翻译模式”的运用
- 2022年
- 文章以“杰罗姆翻译模式”和“贺拉斯翻译模式”为例,探讨了我国非英语专业《 研究生英语》 的翻译教学方法,剖析了翻译质量评估的难点,指出我国研究生的英语翻译教学应该跃出以语言对等的局限,充分考虑文化因子的功用,这既能提高老师的翻译教学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拓宽视野,最终实现教学“双赢”。
- 何昌邑王庆玲陈燕
-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
- 西方男同性恋文学书写和述评被引量:2
- 2011年
- 男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和述评在西方早已有之并延续至今,其发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社会构建有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男同性恋是一相对普遍的现象,在神话和诗歌中有较多的表征,但在总体上又有欲言又止的特点,未能融入主流文学,在中世纪"黑暗时代"更是处于低谷。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这一漫长时期,男同性恋文学书写和述评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钟摆"现象,有时有很深刻、很明晰的表征,有时欲言又止、非常隐晦;虽然很多国家还是有法律禁忌,但随着部分名家的介入,男同性恋文学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前台。20世纪以来,诸多文学大家介入了男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和述评,而且同性恋理论也得以构建。由于国别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异,加之同性恋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导致难以对其加以简单的界定,所以对男同性恋的定义和书写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但是,对男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和述评已经开始融入文学主流却是不争的事实。
- 何昌邑区林
- 论翻译标准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被引量:20
- 2004年
- 翻译标准、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历史的、动态的和民族的;原作者、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既有其同质性也有其异质性,所以,翻译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对等和忠实",也不存在单一或统一的翻译标准。
- 何昌邑
- 关键词:翻译标准意识形态文化差异民族文化
- 多罗茜·帕克:一位帮助构建海明威传奇的著名女作家
- 2006年
- 多罗茜.帕克是20世纪前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对帮助构建海明威传奇起到关键作用。作者对多罗茜的人生、她在构建海明威传奇中的作用和她的文体风格和影响进行了评述,期望这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这位传奇作家和海明威的了解。
- 何昌邑
- 关键词:作家小说
- 评《汉英大辞典》的编撰和失误
- 2009年
- 吴光华主编的《汉英大辞典》,编排缺失统一原则和整体性。由于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所以其中部分释义不正确,其规模和准确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要原因是编者未能把握大型双语词典的编撰原则,常常以汉英单一的对应词为释义,缺失对原语和目的语解读的多元视角。
- 何昌邑刘开富
- 关键词:《汉英大辞典》释义误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