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建平

作品数:32 被引量:236H指数:9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艺术
  • 10篇文化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动漫产业
  • 5篇电影
  • 4篇卡通
  • 4篇广告
  • 4篇产业链
  • 3篇文化
  • 3篇媒体
  • 3篇儿童
  • 2篇动漫产业链
  • 2篇营销
  • 2篇政治策略
  • 2篇中国动漫产业
  • 2篇社会基础
  • 2篇受众
  • 2篇文化基础
  • 2篇伦理
  • 2篇民族
  • 2篇角色
  • 2篇角色认同
  • 1篇大学生

机构

  • 31篇深圳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31篇何建平
  • 2篇张薇
  • 2篇刘洁
  • 2篇彭倩
  • 1篇尹鸿
  • 1篇葛岩
  • 1篇陈红泉
  • 1篇李向阳
  • 1篇李新立
  • 1篇李蕾蕾
  • 1篇赵毅岗
  • 1篇王雪
  • 1篇罗爱

传媒

  • 10篇当代电影
  • 5篇现代传播(中...
  • 3篇北京电影学院...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经济师
  • 1篇科技创业月刊
  • 1篇前沿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现代传播(北...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北京青年研究
  • 1篇新闻与传播评...
  • 1篇中国新闻传播...

年份

  • 1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伴地位对儿童卡通角色认同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对儿童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最为重要的成长空间,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差异,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校园生活的好坏,甚至直接导致他们在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上的巨大差异。儿童与卡通角色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他们总是通过言行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卡通角色的喜欢与厌恶,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不同的心理模式在起作用。本文借助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与同伴地位理论,研究不同同伴地位的儿童对同样的卡通角色在认同上会产生怎样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现实中越受欢迎的儿童,对所有卡通角色理解程度越高,但模仿意愿最弱;普通型儿童和被忽视型儿童对同等地位的卡通角色的认同度很低,他们更认同欢迎型角色和争议型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被拒绝型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都很弱,常常出现认知混乱,而在模仿意愿上,他们更愿意模仿受争议性儿童和被拒绝型儿童。
何建平王雪
关键词:模仿
广告播出频次对儿童的广告好感度、记忆度影响研究——以卡通广告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由于儿童对广告具有不同于成人的感知与记忆规律,当广告播出频次发生变化时,儿童对广告的好感度和记忆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它和成人对广告的认知规律是否相同?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发现,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广告的播出方式与儿童对广告的好感度、记忆度无关,广告的播出次数与儿童的广告好感度无关,与记忆度相关;广告的好感度和记忆度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儿童的卡通片收视行为影响到对广告的好感度与记忆度。
何建平罗爱
关键词:儿童记忆度
新媒体与中国动漫产业互动机制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近年来,动漫产业已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共同话题。本文论述了中国动漫产业链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详细阐述了新媒体如何弥补甚至打造新的动漫产业链。本文认为:中国漫画产业的不发达导致动漫产业链前端缺失,而电视的国有垄断体制又导致利益分配失衡,从而加剧了中国动漫产业的风险。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动漫产业链前端缺失和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并可成为动漫产业的测试平台、交易平台和营销平台。
何建平
关键词:新媒体产业链互动机制
论好莱坞商业机制形成的文化/社会基础(下)被引量:2
2004年
何建平
关键词:文化基础社会基础新兴工业国政治策略孤立主义民族构成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卡通角色认同之关系研究
本论文通过揭开儿童与卡通角色之间的“心理暗箱”,让更多的家庭能够更好地认知儿童与卡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养方式。让卡通设计者更多从儿童心理出发进行角色的设计,让卡通人物真正成为儿童时代“温暖的伙伴”,而不是心...
何建平田丹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群体卡通动画角色认同
具身、镜像与认同: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游戏玩家身份构建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认同作为人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人格、身份资本等息息相关。移动游戏作为新时代社交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玩家在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之间不断切换,对其身份构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网络民族志的方式以16名游戏玩家访谈内容作为文本基础,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访谈文本的编码和分析,发现玩家游戏实践过程中在虚拟具身性、自我镜像和化身认同方面对个体现实行为和身份构建存在影响,由此尝试构建出移动游戏玩家身份行为模式,探讨玩家线上线下行为心理的具体呈现和认同模式。
刘懿璇何建平高原
关键词:移动游戏自我镜像扎根理论
“影院观影”与“云观影”:后疫情时代下影院空间的生产转向与观众的具身体验被引量:3
2021年
电影院作为现代性文化消费的重要场域,以多种多样的姿态存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后疫情时代下,网络线上观影和家庭影院的出现标志着“电影院”这一空间形式开始转向,成为日常生活场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辩证探讨从“影院观影”到“云观影”背景下影院空间的生产与转向,分析影院空间媒介化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观影主体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官体验与身体实践。对于该问题的讨论,对于把握未来影院形式的变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刘懿璇何建平
关键词:电影院电影观众
从“数字劳工”到“情感劳动”:网络直播粉丝受众的劳动逻辑探究被引量:4
2021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媒时代的迅速发展,受众劳动剥削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思考,消费社会中社会劳动和娱乐方式逐渐模糊,受众在新媒介中的自我表达对受众劳动异化的缓解使劳动形式更为多元隐蔽。尤其是在网络直播这一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出现之后,创造出了新的劳工关系和消费方式,所展现出的媒介奇观只关注"技术决定论"显然是无法解释的,本文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劳动入手,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对网络直播中的粉丝群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络直播构建了隐蔽的劳动时间控制方式,粉丝群体中的劳工、商品、情感、资本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直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其在劳动时间内自愿积极参与工作和消费过程,同时情感性劳动占主导地位,粉丝群体的劳动过程开始从"数字劳工"到"情感劳动"转化。粉丝受众在观看直播的同时无形中被平台方所控制,大大削弱了个体的主观意愿,但因是自主选择的过程故主动配合到劳动的控制中,平台资本从中获取了大量的流量和经济价值。
刘懿璇何建平
关键词:网络直播传播政治经济学
动漫卷入度对青少年身份资本获取之影响研究
2020年
动漫作为青少年的重要兴趣圈,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从青少年成长视角出发,采用James E.C?té的身份资本理论(Identity Capital),探讨青少年的身份资本获取与其动漫卷入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贡献度。结果显示,除卷入年限外,青少年动漫的卷入频率、圈层身份、活动参与频率、精力投入等都与身份资本获取呈正相关,女性比男性更能获取身份资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精力卷入、互动频率和线下参与对身份资本获取的贡献度最大,说明比起沉溺于二次元中的纯个人行为,参与圈内集体性、互动性和主动性的动漫行为对青少年获取身份资本更有价值。
何建平王会芳
关键词:动漫卷入度青少年
论影视广告与常规影视作品之本体差异被引量:6
2004年
对于常规影视作品与影视广告之间的异同关系 ,学界缺乏研究 ,也成为困扰影视广告教学、实践的本体性问题。本文从此点切入 ,详细阐述了二者在接受机制、结构机制、信息分布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以期对影视广告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何建平
关键词:影视广告信息分布教学影视作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