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通气
  • 5篇急性呼吸
  • 4篇衰竭
  • 4篇综合征
  • 4篇呼吸衰竭
  • 4篇机械通气
  • 4篇集束治疗
  • 4篇肺炎
  • 3篇通气治疗
  • 2篇队列分析
  • 2篇休克
  • 2篇严重急性
  • 2篇严重急性呼吸
  • 2篇严重急性呼吸...
  • 2篇正压通气
  • 2篇重症
  • 2篇重症肺炎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无创正压通气

机构

  • 16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16篇何国清
  • 14篇黎毅敏
  • 10篇徐远达
  • 9篇钟南山
  • 9篇何为群
  • 9篇刘晓青
  • 6篇陈思蓓
  • 5篇罗群
  • 5篇李寅环
  • 4篇江梅
  • 4篇郭琦
  • 4篇农凌波
  • 4篇徐永昊
  • 4篇郑则广
  • 4篇肖正伦
  • 4篇李静
  • 2篇萧正伦
  • 1篇曾运祥
  • 1篇秦朝辉
  • 1篇黄河

传媒

  • 3篇中国呼吸与危...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第五届全国呼...
  • 1篇中华医学会2...
  • 1篇中华医学会全...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
陈荣昌黎毅敏郑则广钟南山罗群张秀燕陈思蓓何国清李寅环曾运祥
国内首先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导致的呼吸衰竭,减少COPD气管插管率和插管有创通气的时间,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非重复呼吸阀和罩内氧冲洗、研制了非重复呼吸面罩,消除死腔、提高无创正压通气降低CO<,2>的治疗效...
关键词: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无创通气治疗SARS病ARDS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创通气治疗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 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本院收治的21例出现ARDS的SARS患者,分为无创通气 组和有创通气组,并分析无创通气的作用及其成败的原因。结果:两组间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没有统计学的差 异;与有创通气组比较,无创通气组的医护人员/非医护人员的比率高(P<0.01)、有基础病/无基础病的比率 低(P<0.05)、呼吸频率低(P<0.05)和氧合指数(OI)高(P<0.01);其中氧合指数是无创治疗失败的弱危险 因素(OR=0.94,P<0.05),医护人员/非医护人员的比率是强危险因素(OR=57.79,P<0.05)。结论:无创 通气可用于治疗SARS继发的ARDS,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无创通气可提高无创通气治疗成功率。
郑则广陈荣昌黎毅敏刘晓青何为群徐远达何国清李寅环罗群钟南山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正压通气
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的集束治疗
虽然抗菌治疗进展明显,但肺炎病死率并未显著下降。最新医院获得性肺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业己指导临床医生。严重感染集束治疗分6h和24h两部分,6h内主要措施是针对病原体和组织灌注,而24h者则包括小剂量类固醉、血糖控...
郭琦江梅徐永昊肖正伦钟南山黎毅敏农凌波徐远达何国清何为群陈思蓓刘晓青李静
关键词: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抗菌治疗组织灌注保护性肺通气
文献传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队列分析
严重急性呼吸困难综合症(SARS)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它常继发感染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为了解其规律,以便对其行有效的预防和合理治疗,对该所2002年12月~2003年6月收治SARS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
郑则广陈荣昌黎毅敏刘晓青何为群徐远达何国清李寅环罗群钟南山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下呼吸道感染冠状病毒继发感染
文献传递
38例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分析
2003年
目的:探讨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于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临床诊断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P)的临床资料,并对重症AP病例的性别、发病年龄、基础病、呼吸道症状、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共38例,89%为60岁以下患者(34/38);87%有明确的接触史(33/38)。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密切接触。临床特点:高热,干咳,呼吸衰竭较早(平均4.98±1.37 d)出现,X线示迅速出现双肺的浸润。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为主,辅以抗生素、抗病毒药等。30例病愈出院(78.9%),其中11例(11/30)出院时X线胸片示有肺纤维化改变(36.7%);8例死亡(21.1%)。结论: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与密切接触病人有关,多发生于青壮年,但老年慢性病病人感染后痛死率高。病情发展迅速,经合理的治疗其预后尚好。
陈思蓓刘晓青何为群何国清徐远达黎毅敏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机械通气撤机策略与方法被引量:5
2008年
机械通气是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抢救手段,目的是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机械通气本身可导致致命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诱导肺损伤等,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医疗费用。此外,虽然延迟撤机者仅占所有机械通气患者的6%,却占用了37%的重症监护病房(ICU)资源,因此若患者的原发病及诱发因素得到逆转或改善,应尽早撤离呼吸机。
黎毅敏何国清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呼吸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有效抢救
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
萧正伦黎毅敏陈荣昌徐远达何国清何为群钟南山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的危急重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所经过多年的努力,进行了有关的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理想动物模型;探讨了早期ARDS的发病机理,同时研究了IL-1b ...
关键词: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
应用选择性最小平方拟合法无创性评估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时呼吸努力程度的初步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最小平方拟合法无创性评估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时呼吸努力程度的可能性。方法7例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病人以容量控制型(S)IMV模式通气,靶控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预定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5、10、15和20μg/mL,采集气道、食道压力和流量信号,流量对时间积分得到容积。应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最小平方拟合法对气道压力、流量和容量数据进行多重线性回归,以回归得到的均方根差(RMSD)评估呼吸努力的程度,并与经典的食道囊管法测得的平均食道压负向摆动幅度值进行比较。结果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最小平方拟合法得到的RMSD值及其用气道峰值压规格化后的比率与平均食道压负向摆动幅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0554、0810和0671。结论RMSD可用以无创伤性评估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时的呼吸努力程度,应用选择性最小平方拟合法,以及用气道峰值压规格化后的比率均能进一步提高其评估效率。
黄河何国清李寅环秦朝辉杜秀芳刘晓青陈荣昌
关键词:气病病人机械通气无创性非选择性食道
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的集束治疗被引量:44
2009年
目的探讨国内严重感染集束治疗的疗效。方法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选用43例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14个月(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前瞻性观察研究。患者入进标准参照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分教育、试验和运作3个连续阶段实施6h严重感染集束治疗和24h严重感染集束治疗。历史对照期内(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31日)合格患者归入对照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70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和集束治疗组间的基础特征差异基本上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乳酸测定率、休克亚组液体复苏率及6h内所输入液体量、血糖控制,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24,0.009,0.045和0.000)。3)72h时,集束治疗组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33和0.041);集束治疗组中休克亚组急性生理和慢性疾病评分(APACHE)Ⅱ分值和预计死亡率的下降值,与对照组中休克亚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17和0.040)。4)与对照组比较,集束治疗组病死率绝对值下降23.30%(P=0.019)。结论严重感染集束治疗能显著降低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郭琦黎毅敏农凌波徐远达何国清何为群陈思蓓刘晓青李静江梅徐永昊肖正伦钟南山
关键词: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病死率
吸气流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生理学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不同吸气流速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肉活动和呼吸方式的生理学效应。方法:1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不同吸气流速水平(F30、F70和F110分别代表吸气流速为30、70、110L/min)的机械通气,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呼吸方式和气道压力的变化。结果:(1)随吸气流速的加快,呼吸频率(RR)进行性增快[F30、F70和F110时的RR分别为(12.00±2.11)、(15.30±2.21)和(19.00±2.54)次/min,P<0.01];VE进行性增高;患者吸气时间则进行性减少[F30、F70和F110时的Ti分别为(1.56±0.09)、(0.91±0.10)和(0.72±0.09)s,P<0.01]。(2)F30时的气道压力(Pao)为(23.66±3.34)cmH2O,较F70和F110时均显著增高[分别为(13.82±1.77)、(17.28±2.96)cmH2O,P<0.01];而F110时的Pao又比F70的显著增高(P<0.01)。(3)F30、F70和F110时的压力时间乘积(PTP)分别为[(17.73±4.09)、(4.28±0.87)和(3.06±0.64)cmH2O·S/L],与F30相比,F70和F110时的PTP亦显著降低(P<0.01)。F60和F90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者中,中等吸气流速水平可在不增加气道压力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患者吸气努力和缩短吸气时间。
罗群何国清
关键词:吸气流速机械通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