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伟文

作品数:24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默多克
  • 6篇艺术
  • 6篇小说
  • 3篇道德
  • 3篇文学
  • 2篇德尼
  • 2篇多德
  • 2篇亚里士多德
  • 2篇英国小说
  • 2篇时光
  • 2篇天使
  • 2篇情节
  • 2篇文化
  • 2篇文学批评
  • 2篇锡德尼
  • 2篇现实主义
  • 2篇摹仿
  • 2篇朗吉努斯
  • 2篇基督
  • 2篇艾丽斯·默多...

机构

  • 2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4篇何伟文
  • 2篇温晓梅

传媒

  • 5篇英美文学研究...
  • 4篇外国文学评论
  • 4篇当代外语研究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神州学人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外国语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泪的微笑——重访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快感被引量:1
2015年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其他古代的文本一样,因年代的久远和文本的残缺,令今人阅读理解起来感觉困难重重,甚或出现严重误读的情况。历来各种学说为"悲剧快感"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与其相连的"怜悯"和"恐惧"这两个词一直成为学术的竞技场,各类解释"累层"起来可以构成一部"悲剧快感"的演变史。本研究尝试不受"悲剧快感"演变史的束缚,从古希腊时期对"痛苦的欢笑"的共识及亚里士多德有关快乐的理论出发,结合他本人在《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和《修辞学》中的相关思想,来分析《诗学》中的悲剧快感,探寻悲剧"特有的快感"的深意。
何伟文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快感
论朗吉努斯《论崇高》中关于艺术家的思想被引量:4
2012年
古希腊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独立于艺术家思想的外部真实,而对艺术家本身的兴趣则相对缺乏。朗吉努斯打破了这种局面,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从外部真实投向艺术家本身。他关于艺术家的思想可以从两种关系里揭示出来,其中不乏矛盾之处。其一,在艺术家的自然天性与后天艺术训练的关系方面,他反对同时代人重自然而轻艺术的观点,试图在两者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坚信创作具有崇高风格的作品,两者缺一不可。其二,在艺术家与古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方面,他为没有天赋者指出了一条成就伟大作品的道路,即摹仿古典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不同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的摹仿论,他所指的是艺术家对古人的一种精神性摹仿,摹仿概念由此获得全新的含义。
何伟文
关键词:朗吉努斯艺术家艺术摹仿
一种小说样式的思考——论默多克的小说艺术观被引量:4
2010年
在默多克的小说信念和小说实践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导致评论界对她的小说提出最严厉的批评。这种矛盾其实对评论者和读者都提出了一种挑战。它与默多克关于小说艺术的不完美性和非个人化特点的观点有关,反映出作者关于艺术形式和生活的偶合无序之间关系的"一种小说样式的思考"。艺术家只有采用一种不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出人类生活中偶合无序的本质,他必须为了真实消除自己的个性,不给自我留下空间。对不太可能的事件,或者对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件,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消费者应采取如同对待生活一般的宽容态度。这是一些道德纪律。
何伟文
关键词:默多克小说非个人化
论锡德尼《诗辩》中诗人的创造性和诗性灵感
2019年
自古希腊时期以来,诗歌就与灵感联系在一起。在柏拉图对诗性灵感的解释中,诗人一旦被诗神凭附,其本身的创造性似乎就变得无足轻重。本文认为,锡德尼既不赞同也不全盘否认柏拉图关于灵感的思想。他从词源上探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诗人"概念的内涵,表明诗人的神性存在两种类型:其一使人犹如预言家,能够预知未来;其二让人具有一种堪与基督教上帝媲美的创造力。与此对应的是,他巧妙地把诗人分为三类,使柏拉图意义上的神附迷狂仅仅作用于第一类诗人,而第三类"真正的诗人"则受到"恰当的灵感"的影响。由于个人宗教及政治信仰的缘故,锡德尼赋予这种灵感独特的含义,它不仅与诗人的创造性的价值有关,而且还把人自身的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何伟文
关键词:诗人
论西方诗辩传统的形成
2016年
在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上,早期哲学中出现了与希腊神话对立的新思想,这使得深深根植于神话的希腊史诗遭受到了最初的攻击。之后柏拉图把他所处时代的腐败归咎于希腊人拥有的传统,诗人因其在教育体系中扮演"人类的老师"的角色而遭到攻击,诗歌在真实性、道德影响和情感作用等方面成为攻击的对象。最初的两种回应分别出自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者,但与其说他们是在为诗歌进行辩护,毋宁说他们是在揭示诗歌的本质。诗辩传统在此过程中得以形成,诗歌的本质逐渐变得明晰。
何伟文
关键词:诗歌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2018年
良心在《哈姆雷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传统观点认为性格或外部障碍导致王子在复仇行动中的拖延,但这类解释因未考虑良心元素而无法自圆其说。莎翁对良心问题的透彻认识涵盖了当时这一概念的含义,他把良心纳入他对复杂人性的思考,在深层次的主体意识中揭示其作用。莎翁身处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早期现代,他让王子在复仇问题上深陷内外两种冲突之中,使该剧明显不同于古希腊悲剧。良心因人的思虑和痛苦而对行动产生影响,人因畏惧负罪而死之后将受到的惩罚而成为懦夫,莎翁通过对这类思虑和恐惧的赞美,传递出良心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何伟文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良心复仇
享受克莱尔学堂的文化盛宴
2015年
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我于2014年8月12日以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重返被誉为学术圣地的剑桥大学,并在克莱尔学堂担任访问研究员。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思绪纷繁,感触良多。 我首先想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上海交通大学和剑桥大学。自从我国实行公派留学政策以来,千万学子背负着国家的重托,奔赴世界各地,学习不同民族优秀的文化、科学和技术。这一画面波澜壮阔,令人动容。
何伟文
关键词:文化学堂国家留学基金
论默多克小说《相当体面的失败》中的善
2006年
2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英国文坛的小说家中,艾丽丝·默多克(IrisMurdock,1919—1999)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享有盛誉的小说家和受人尊敬的哲学家,她终生关注道德概念,尤其是善的理念。她曾说:'文学是关于善与恶的斗争,但是在现代作品中,这并不总是很清晰的。'她在多部小说中刻画了在道德上拥有不同程度的善的人物。不过,纵观她一生创作的26部小说,只有一位'真正的圣人',他就是《相当体面的失败》(A Fairly Honourable Defeat,1970)中的塔里斯·布朗。不同于此前被评论家众说纷纭的作品,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的赞誉。像女作家此前创作的《沙堡》
何伟文
关键词:小说情节默多克道德概念英国小说
审美同情的想象空间与爱略特的现实主义书写
2017年
乔治·爱略特将"面纱"的浪漫诗学意涵与哥特式认知隐喻进行气质杂糅,在其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呈现浓郁的文化"精神分裂气质"。她通过呈现面纱在审美和认知之间所形成的认知迷雾,质询绝对的认知模式并认可他者的不可尽悉,进而呼吁审美同情的干预。凭借审美同情的想象空间,人遵循审美诉求判别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以及实现自我与自我的和解,并依靠关系、链接的驱动来整合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从而推动个体人到社会人的转型。与揭露"事实"相比,此认知模式展现的是基于想象而改变的"可能性",因此更益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这使爱略特在受认知焦虑困扰的维多利亚时代得以重申艺术和文学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无可取代之地位。
温晓梅何伟文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面纱
解读《独角兽》:在偶然世界里对真和善的求索被引量:7
2005年
《独角兽》是被文学批评家研究得最细致的小说之一 ,为他们“在意思中发现意思提供了狩猎场”。解读《独角兽》的关键是柏拉图的洞喻。小说是对洞喻的评论 ,默多克在小说中通过构建“现实世界”、盖兹堡和雷德斯等三个世界 ,艺术化地演绎了在相对和偶然的世界里对真和善等绝对概念的求索。
何伟文
关键词:偶然文学批评家艺术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