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皓

作品数:55 被引量:29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盆地
  • 14篇锆石
  • 13篇铀矿
  • 12篇滇西
  • 10篇砂岩
  • 10篇
  • 9篇地质
  • 9篇砂岩型
  • 9篇砂岩型铀矿
  • 8篇地质意义
  • 8篇古近纪
  • 7篇新元古代
  • 7篇元古代
  • 6篇南华系
  • 5篇年代学
  • 5篇锆石U-PB...
  • 5篇花岗岩
  • 5篇冰期
  • 4篇新近系
  • 4篇找矿

机构

  • 3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0篇中国地质调查...
  • 23篇成都地质矿产...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云南省核工业...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四川省科源工...

作者

  • 55篇伍皓
  • 25篇江新胜
  • 22篇周恳恳
  • 20篇崔晓庄
  • 17篇熊国庆
  • 16篇夏彧
  • 14篇张建军
  • 13篇陈小炜
  • 13篇卓皆文
  • 12篇江卓斐
  • 12篇王剑
  • 11篇邓奇
  • 8篇陆俊泽
  • 7篇杜秋定
  • 7篇杨菲
  • 7篇汪正江
  • 3篇梁薇
  • 3篇牟传龙
  • 3篇蔡习尧
  • 3篇蔡娟娟

传媒

  • 11篇沉积与特提斯...
  • 6篇地质通报
  • 4篇矿物岩石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四川地质学报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矿产综合利用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铀矿地质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Mo-TOC相关性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的一种新方法——以藏南白垩系海相泥岩、页岩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引入一种原始有机碳恢复的新方法,即利用Mo-TOC相关性来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并以藏南地区白垩纪海相泥岩、页岩为例,估算其原始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损失率。该方法可能在我国高成熟度-过成熟烃源岩的评价和油气资源量预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熊国庆江新胜伍皓
关键词:有机碳
滇西户撒盆地芒棒组第三段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及其风化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滇西地区户撒盆地芒棒组新近发现有砂岩型铀矿化。为了开展砂岩型铀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对芒棒组第三段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芒棒组的沉积物源及其风化作用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户撒盆地芒棒组第三段泥岩组成较少受成岩作用影响,样品较完整的保存了物源和风化作用信息;芒棒组第三段碎屑沉积岩物源主要为周缘燕山期花岗岩,少量为高黎贡山群变质岩;芒棒组第三段碎屑沉积岩为活动构造环境下再循环沉积物的快速沉积产物,其源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期古气候总体为温暖、潮湿环境。
张建军牟传龙周恳恳伍皓陈小炜夏彧
关键词:化学风化作用古气候
铀成矿机理的统一性探讨被引量:1
2023年
为探讨不同类型铀矿床是否可能本质上都是地幔柱作用的产物,在“全球热液铀矿成因理论”和“热点铀成矿理论”等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岩浆岩锆石铀、钍含量研究初步揭示了:(1)铀、钍主要富集于外地核;(2)洋岛玄武岩、板内玄武岩、高分异花岗岩及伟晶岩型铀矿可能为地幔柱产物。对比国内多种类型铀矿床科研成果,总结发现有一定数量的铀矿床与洋岛玄武岩、板内玄武岩、A型花岗岩以及高分异花岗岩紧密伴生,成矿与成岩时空基本耦合。如四川攀枝花大田混合岩型铀矿和松辽盆地钱家店–白兴吐砂岩型铀矿伴生两类玄武岩;甘肃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和陕西商丹伟晶岩型铀矿区伴生两类花岗岩;粤北诸广–贵东花岗岩型铀矿区、赣南多类型铀矿区和江西相山、新疆白杨河火山岩型铀矿区伴生以上四类岩石类型。分析认为上述岩石类型可能是由地幔柱生成并起着导矿或导矿兼储矿的关键作用,据此提出铀矿“核源–地幔柱”成因认识,即:外地核是铀元素的主要发源地,地幔柱是铀运移的统一通道,铀成矿过程可能是外地核中的金属铀呈铀氢化物或铀合金氢化物等形式沿地幔柱上升迁移,直至在浅部地质体氧化聚集成固态铀矿物的过程。
伍皓熊树银夏彧周恳恳梁薇李炼鹏雷星
关键词:铀矿地核地幔柱洋岛玄武岩A型花岗岩
桂北地区丹洲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启示被引量:31
2016年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崔晓庄江新胜邓奇王剑卓皆文任光明蔡娟娟伍皓江卓斐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新元古代裂谷作用
地球深部真的贫铀钍吗?——来自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的讨论被引量:2
2021年
为尝试利用锆石来初步探索地球内部铀、钍的丰度,通过搜集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U—Th—Pb同位素测年文献,掌握了3件超基性岩、52件基性岩、46件中性岩、90件酸性岩,共计191件样品,6979个(铀含量数据3552个,钍含量数据3427个)锆石定年数据。数据分析指示铀和钍在同一类型岩浆岩锆石中含量均相差悬殊,可在不同类型岩浆岩锆石中富集或亏损,不具有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到中性岩再到酸性岩总体增加的趋势。在所有样品锆石铀、钍平均值2倍以上的45件高富集样品中的34件呈现"局部长期"分布的特征,表现为:10件在451.0~422.1 Ma期间的以OIB型基性、中基性岩为主的样品约29 Ma时间集中产出在南秦岭大巴山地区,岩浆多来自由HIMU,EMII和EMI三个富集地幔端元组分混合而成的复杂地幔区;24件在495.9~413.6 Ma期间的以I型、S—I型酸性岩为主的样品约82 Ma时间集中产出于北秦岭商丹(商南—丹凤)地区,岩浆可来自地幔、壳幔混合和地壳源区。结合华南金属铀(0价)的发现等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分析认为,加里东期大巴山和商丹地区可能分别存在地幔柱和大陆型热点,地核中大量铀、钍沿地幔柱和大陆型热点上升致使地幔和地壳局部熔体中铀、钍长期富集,其超高含量可能被熔体中锆石结晶部分记录,这一元素迁移过程可能是两区域产出高锆石铀、钍含量样品和商丹地区生成铀矿的主要原因。支持铀、钍可在地核和地幔柱富集的认识。
伍皓李小刚吴晨夏彧周恳恳熊国庆姚雪婷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地核
藏南日喀则地区白垩纪泥岩、页岩有机质丰度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对藏南发育完整的、厚度巨大的海相白垩纪地层中的暗色泥、页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页岩中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05%-1.1%之间,平均值约为0.42%,其中下白垩统约为0.531%,上白垩统约为0.265%,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特征与该区的古地理格局及海平面升降有关。氯仿沥青‘A’含量在0.0009%-0.007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0.0040%。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分别为22和8。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这种弱负相关性与两者遭受剧烈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高程度有机质热演化后的损失量有关,后者远大于前者。白垩系残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6%的中等—好生油岩样10件,占样品总数的27%,下白垩统样品9件,占样品总数的24.3%,上白垩统样品1件,占样品总数的2.7%,表明来自北喜马拉雅地区东山组和康马—隆子地区甲不拉组的早白垩世泥、页岩为该区主要的有效生油岩。
熊国庆蔡习尧伍皓江新胜
关键词:藏南白垩纪负相关
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LA-ICP-MS方法,首次对四川西部新元古界苏雄组层型剖面底部豆状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两组谐和度极高的年龄数据:805.9±4.4 Ma(N=11,MSWD=0.58)和849.4±6.2 Ma(N=6,MSWD=0.34)。其中,805.9±4.4 Ma代表凝灰岩沉积年龄,与前人报道的苏雄组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03±12 Ma)高度一致,进一步约束了苏雄组底部火山喷发的起始年代。构造岩浆热事件分析表明,805.9±4.4Ma代表了华南扬子古大陆800 Ma左右的火山喷发事件;而849.4±6.2 Ma则与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850Ma)的同裂谷岩浆活动相对应。
卓皆文江新胜王剑崔晓庄伍皓熊国庆陆俊泽江卓斐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新元古代
南华冰期的底界讨论:来自沉积学与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被引量:43
2013年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新元古代南华系划分的分歧很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其上限年龄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在详细的沉积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湘黔桂地区典型丹州群和下江群(与板溪群相当)有关剖面上顶部地层沉凝灰岩开展了锆石年代学研究。沉积学调查表明,板溪期沉积地层与上覆南华冰期沉积地层之间的转换界面清晰,界面上下岩性、结构、构造、沉积相特征迥异,显示板溪群和上覆南华纪冰期沉积期间存在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过程。而板溪晚期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则表明,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上限年龄均趋向于720 Ma,这与Sturtian冰期的启动年龄718 Ma接近。因此,基于沉积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全球性重要古气候演化的区域可对比性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将南华冰期启动年龄设定为720 Ma是恰当的,将我国南华系底界置于江口冰期沉积层系之底也是合理的,这为我国南华系底界GSSP的选定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约束。
汪正江许效松杜秋定杨菲邓奇伍皓周小琳
关键词:同位素年代学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及其对季风起源的启示被引量:15
2012年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江新胜崔晓庄伍皓熊国庆卓皆文陆俊泽江卓斐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气候
滇西龙川江盆地团田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本文通过系统的取样分析,详细研究龙川江盆地团田地区新获砂岩型铀矿床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初步揭示区域铀成矿模式提供有效信息。分析表明:矿段岩石成熟度较差,岩性为长石砂岩;矿段定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且存在含氧地下水二次氧化破坏可能;U元素与Mo的双峰富集式样可以作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化元素模型;本次见矿层位(芒棒组下段下亚段)古铀量较低,存在沉积期后铀元素预富集作用,且本身也可作为盖层铀源供给铀元素;该区铀成矿过程为表生来源,不具备深部热液作用特征,该区芒棒组各含矿层具有较统一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稀土元素与铀元素离子在该区地下水水溶液中主要呈REE(CO3)^0、UO2(CO3)^0、[REE(CO3)2^-2]、[UO2(CO3)2^-2]四种形式的络离子共迁移,并在适当的Eh和pH条件下与有机碳、Fe2+等还原剂发生反应而沉淀富集于矿物颗粒裂隙中。
夏彧周恳恳伍皓陈小炜张建军李晋文孔然
关键词:龙川江盆地砂岩型铀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