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建勋

作品数:154 被引量:521H指数:1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52篇会议论文
  • 1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动力工程及工...
  • 56篇航空宇航科学...
  • 18篇理学
  • 1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建筑科学
  • 7篇医药卫生
  • 5篇电气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9篇航天
  • 37篇航天器
  • 33篇换热
  • 20篇数值模拟
  • 20篇值模拟
  • 18篇热控
  • 18篇传热
  • 17篇对流换热
  • 16篇载人
  • 15篇载人航天
  • 15篇载人航天器
  • 15篇通风
  • 14篇微重力
  • 14篇空间站
  • 14篇磁场
  • 11篇自然对流
  • 10篇热控系统
  • 9篇热泵
  • 9篇热磁对流
  • 8篇太阳能

机构

  • 154篇清华大学
  • 5篇华北电力大学
  • 4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鸿富锦精密工...
  • 2篇航天医学工程...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空气动力...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154篇任建勋
  • 81篇梁新刚
  • 58篇过增元
  • 34篇宋耀祖
  • 20篇陈泽敬
  • 19篇徐向华
  • 18篇陈群
  • 15篇杨昆仑
  • 14篇杨立军
  • 14篇张信荣
  • 13篇李明海
  • 11篇王爱华
  • 10篇胡桅林
  • 8篇吴玉庭
  • 8篇刘云龙
  • 6篇姬朝玥
  • 4篇吴群刚
  • 4篇周冬
  • 3篇程雪涛
  • 3篇赵波

传媒

  • 25篇清华大学学报...
  • 2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0篇航天医学与医...
  • 8篇中国工程热物...
  • 6篇太阳能学报
  • 6篇中国工程热物...
  • 6篇中国宇航学会...
  • 5篇第五届空间热...
  • 5篇中国工程热物...
  • 5篇中国工程热物...
  • 4篇化工学报
  • 3篇宇航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电机工程...
  • 3篇2007年传...
  • 3篇中国工程热物...
  • 2篇中国空间科学...
  • 2篇2006全国...
  • 2篇2006中国...
  • 2篇中国工程热物...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16篇2006
  • 22篇2005
  • 15篇2004
  • 15篇2003
  • 20篇2002
  • 12篇2001
  • 12篇2000
  • 5篇1999
  • 5篇1998
  • 4篇1997
1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并联换热系统中冷媒分配的优化研究
为减小并联换热系统的质量,本文在一定的简化和假设之上,建立了其流动与传热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以系统总换热面积最小为优化目标,通过对分配系数的变量转换,提出了一种可准确求解最佳分配系数的方法。根据计算结果,本文给出了支路较...
程雪涛徐向华任建勋梁新刚
关键词:传热数学模型
文献传递
短时大功率排热系统控温波动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针对航天器短时大功率有效载荷排热问题提出单相流体排热系统、蓄冷一单相回路组合排热系统、热泵一单相回路组合排热系统、蓄冷一热泵组合排热系统4种排热方案,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方法计算了各方案控温组件的温度波动。结果表明:对于蓄冷排热方案,在给定条件下,控温组件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约7℃以内。对于单相流体排热回路,按照器件平均功率设计时,辐射器的面积较小,但功率器件的温度波动会加大;按器件最大功率设计时,器件的温度波动较小,但辐射器面积会变大,导致系统重量增加。对于热泵—单相流体回路热控系统,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大约10℃左右。
王爱华梁新刚任建勋
关键词:排热系统单相流体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热控系统流体回路
方腔斜进风对流换热分叉现象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数值模拟了二维方腔两顶角狭缝集中斜进风、两底角狭缝集中出风通风方式下的流动与换热。研究表明 :即使是具有对称结构的开口系统 ,其稳定的流型也可能是不对称的 ;斜进风通风方式在进风角度小于一定值时流动存在静态分叉 ,即随计算初场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解 ;这种不对称的流动仍具有较好的流场、温度场分布均匀性以及较高的换热能力 ;在工程上对斜进风进行研究时 ,必须用全场分析的方法 ;数值计算结果与可视化实验的结果得到了较好吻合。
吴群刚梁新刚陈泽敬任建勋过增元
关键词:对流换热方腔通风方式
对流换热过程的广义热阻及其与[火积]耗散的关系被引量:45
2008年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与优化对流换热过程,引入了多维传热系统的热流加权平均温度和热流加权平均温差的概念,并定义热流加权平均温差与总热流的比值为传热过程的广义热阻,提出了优化对流换热过程的最小热阻原理,分析了对流换热过程的广义热阻与火积耗散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最小热阻原理等价于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的结论.以恒壁温条件下的二维方腔内对流换热过程为例,研究了该过程的广义热阻,讨论了最小热阻原理在对流换热过程分析与优化中的适用性.
陈群任建勋
关键词:对流换热[火积]耗散
温差驱动型自反馈对流换热系统被引量:1
2013年
在流体导热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热功转换子系统,构造了一种温差驱动型自反馈对流换热系统。它可以在无外界机械能输入的情况下,利用换热过程中的温差将部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流体流动,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通过最小火积耗散热阻原理优化了流体的对流换热过程,获得了给定条件下对流换热性能最优的速度场和温度场。结果表明:对于本文算例,自反馈系统的换热性能可达同边界条件下的纯导热系统的10倍,自然对流换热系统的8.4倍,验证了温差驱动型自反馈对流换热系统可以实现强化传热的设想。
魏巍陈群任建勋
关键词:对流换热自反馈
微热控百叶窗驱动器的分析与模拟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微小卫星的基于热电制冷片控制的微型热控百叶窗系统及其驱动器,利用热电制冷片作为温控装置,利用高膨胀系数的金属作为驱动元件,实现热控百叶窗的开合.建立了该系统工作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并用数值方法进行了...
万凯任建勋过增元
关键词:珀尔帖效应驱动器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聚光与冷却条件下常规太阳电池的特性被引量:42
2003年
为进一步开发常规电池的聚光光伏热电系统提供指导和依据,设计加工了太阳能电池的冷却换热器,建立了聚光条件下太阳电池热电性能试验系统,并对聚光强度为0.85~20kW/m2、无冷却和采用水自然对流冷却条件下常规太阳电池的热电特性进行了试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太阳电池入射光强为1kW/m2的峰值输出功率为66W/m2;采用聚光但不进行冷却,入射光强为3.3kW/m2时仍有较高效率,此时其峰值输出功率为177.7W/m2,是不聚光的2.7倍。采用聚光并进行冷却后,常规电池在光强为6kW/m2时仍有较高效率,此时其峰值输出功率为318.5W/m2,是不聚光的4.8倍;当光强在1~20kW/m2范围内的时候,设计加工的换热器能够保证在聚光状态下太阳电池低于60℃,使电池在较高的转换效率下工作。
吴玉庭朱宏晔任建勋梁新刚
关键词: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电池热电性能
微重力场中对流-辐射耦合换热系统的地面模拟被引量:3
1997年
为在地面模拟太空舱内的流动与换热,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发展了微重力条件下对流-壁面辐射耦合传热稳态系统的地面相似模拟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温度-材料综合保持的自然对流抑制技术。通过采取补偿热流,调整壁面热流密度分布的方法,使尺寸缩小后的模型的Nu数、材料和温度与原型保持一致,从而实现模型与原型流动和换热相似。针对均匀通风方式,用数值方法对相似性进行了验证。
刘云龙梁新刚任建勋过增元
关键词:微重力换热航天器
体点问题的优化方法研究
本文分析了已有的体点问题的优化方法并指出了其不足,提出了将体点问题离散化,用组合优化方法求解最优分布的思路,并用贪婪算法、局域搜索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实现了体点问题的优化算法.通过各种情况下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和比较...
徐向华任建勋梁新刚
关键词:组合优化导热材料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空间站地面热模拟若干实验技术解决方法
介绍了空间站地面热模拟实验系统中测量控制软件ThermoCon的结构形式及虚拟辐射器模拟组件.采用保温、大流量循环水均温和舱体温度跟随控制等措施,达到舱体散热的近似模拟.利用三维空间参数场自动测量机构,获得了清晰的剖面风...
陈泽敬梁新刚任建勋徐向华
关键词:空间站
文献传递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