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卫东
- 作品数:22 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他山之石”——德语文学中的中国被引量:3
- 2019年
- 自中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接受,经历了几次起落。通过考察中国形象在德语文学中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知识界和作家们寻找或真正感兴趣的所谓"中国",不是现实中国,而是对中国的想象,是他们自己愿望的投射。中国可以是寄托了他们自己理想的乌托邦,也可以是承载了他们深恶痛绝的弊端的恶托邦,也可以是一个诗学符号。
- 任卫东
- 关键词:文学
- 西方文论关键词:接受美学被引量:22
- 2022年
- 接受美学作为接受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联邦德国。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强调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姚斯和伊瑟尔的理论有各自的侧重点:姚斯关注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视野交融和变化,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史;伊瑟尔感兴趣的是具体阅读过程中,文本结构与读者之前的互动关系如何生成作品的意义。接受美学的创立,使文学研究的中心从作家和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导致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任卫东
- 关键词:接受美学召唤结构
- 中国的卡夫卡接受与研究
- 2023年
-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卡夫卡的作品开始真正进入中国。在此后的四十多年,卡夫卡在中国的接受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中国的卡夫卡研究在借鉴学习西方文艺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几代中国学者的努力下,逐渐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样貌和中国特色的研究视角。在这个过程中,叶廷芳先生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开拓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 任卫东
- 主持人的话
- 2020年
- 彼得·汉德克被赋予了太多的标签:反传统、语言批判、文学实验、欧洲主流意识形态标准下的政治不正确……然而,拨开这些纷杂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汉德克本质上是一个纯粹的人文主义作家,因为,如汉德克自己所言,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他在这世界上存在的方式,文学就是他的生活和存在。同时,文学也是他表现世界的手段,是他让读者认识并改变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可能途径。
- 任卫东
- 关键词:主持人语言批判人文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与坚守——彼得·汉德克的新主体性小说被引量:4
- 2020年
-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六八运动”的衰落,德语文学中激进的反叛和政治批判倾向逐渐缓和,文学重新回归表达内心和真实的功能。在这一“新主体性”文学的大背景下,汉德克的创作也发生了转变。《无欲的悲歌》和《左撇子女人》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个体努力摆脱日常生活无形的暴力,尝试给出自我认知、坚守主体意识的可能性方案。
- 任卫东
- 关键词:主体性自我
- “中国”的多重面相——卡夫卡作品中的“中国”空间被引量:2
- 2017年
- 1900年前后欧洲现代化进程和末世情结的语境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再次引起了欧洲知识界的关注。卡夫卡在其书信日记中对中国的叙述,与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福柯的乌托邦和异托邦概念,为阐释卡夫卡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中国作为美好幻想的载体,呈现出乌托邦性质;另一方面,中国被建构成一个杂糅无序的空间,折射出在秩序被抽空、真理被消解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恐惧和无所适从。
- 孙纯任卫东
- 关键词:异托邦乌托邦
- 变形:对异化的逃脱──评卡夫卡的《变形记》被引量:22
- 1996年
- 变形:对异化的逃脱──评卡夫卡的《变形记》任卫东《变形记》是卡夫卡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最为中国读者熟悉和接受的,也是被分析、评论最多的。在众多的评论文章中,虽然观点各异,但有一个结论是共同的,即《变形记》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然而,...
- 任卫东
- 关键词:劳动异化潜意识《变形记》异化劳动审美能力
- 建构异者,表现我者——以卡夫卡为例解读德语文学中的中国母题被引量:1
- 2013年
- 17、18世纪,欧洲开始对中国感兴趣并研究中国,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热"。此后,中国母题就不断在德语文学中出现。到19世纪末,欧洲和德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顶峰。中国母题在许多德语作家的作品得到集中体现。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的作家喜欢选用中国母题?本文将以卡夫卡为例说明,德语作家选用中国母题的意图并不在于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因其极度的陌生性,使他们能够随意建构出自己的中国图像。他们在借助自己的中国图像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意义的同时,不仅能够给读者留下更强烈的印象,而且能够促使读者思考,并使他们获得新的认识。
- 任卫东
- 20世纪90年代德语文坛的作家群现象被引量:1
- 2013年
- 20世纪90年代,文学已经成为一门产业而迅速地市场化。初登文坛的年轻作家们,为了能够顺利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于是在自己同代人中间寻找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以群体的姿态亮相。同时,为了引起批评界和公众的更多关注,有些作家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并配合出版社为市场营销目的而进行的包装和炒作。因此,90年代的德语文学圈,特别是小说圈中,出现了以各种归类法划分出的不同作家群,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
- 任卫东
- 关键词:移民作家
- 德国统一对德语小说创作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1989年东欧巨变背景下的德国统一,不仅给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德国的思想领域、文化生活、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仅出现了直接以德国统一为题材的"转折小说",对刚刚过去的德国统一进行讨论、思考甚至质疑;而且,由统一引发的对德国历史、特别是对纳粹德国历史的反思,催生了"反思小说"。与此同时,从80年代就已经在小说创作中逐渐凸显的对身体、感官和性的描写,在90年代与上述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主题和表现方式。
- 任卫东
- 关键词:反思小说身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