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青青

作品数:52 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内镜
  • 13篇变应性
  • 12篇鼻内
  • 12篇鼻内镜
  • 12篇鼻炎
  • 11篇手术
  • 11篇鼻窦
  • 11篇变应性鼻炎
  • 8篇外科
  • 7篇慢性
  • 7篇鼻窦炎
  • 6篇免疫
  • 5篇疗效
  • 5篇免疫治疗
  • 4篇球囊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淋巴
  • 4篇颅底
  • 4篇颈内
  • 4篇颈内动脉

机构

  • 43篇佛山市第一人...
  • 7篇中山大学
  • 3篇济南军区总医...
  • 2篇广州市红十字...
  • 2篇遵义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第四...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52篇于青青
  • 34篇王跃建
  • 23篇唐隽
  • 15篇施思斯
  • 14篇张超
  • 11篇陈伟雄
  • 8篇虞幼军
  • 8篇萧建新
  • 7篇王凯
  • 5篇郑立岗
  • 5篇刘美华
  • 5篇曾勇
  • 4篇刘悦胜
  • 4篇林枫
  • 4篇汤苏成
  • 4篇梁海荣
  • 3篇何发尧
  • 3篇章成国
  • 3篇葛林阜
  • 3篇廖珊

传媒

  • 7篇山东大学耳鼻...
  • 6篇临床耳鼻咽喉...
  • 5篇中国耳鼻咽喉...
  • 4篇中国耳鼻咽喉...
  • 4篇中国医药科学
  • 4篇广东省医学会...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国际耳鼻咽喉...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2015年全...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佛山地区老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于青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一种新的延误注射剂量调整方案在变应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期间一种新的延误注射剂量调整方案在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患者常规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01-01~2020-06-01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行阿罗格常规SCIT延误注射的AR患者,将其数量与2017~2019年同期延误注射的AR患者数量进行比较;并将2020-01-01~2020-06-01疫情期间不伴哮喘的早期延误注射患者(剂量累加阶段延误2~4周以及维持阶段延误6~8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采用本团队设计的新剂量调整方案,对照组采用阿罗格常规SCIT参考剂量调整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剂量调整时严重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剂量调整前及调整后治疗6个月时患者鼻眼部总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差异;患者对所采用剂量调整方案的满意度评分。结果2020-01-01~2020-06-01疫情期间阿罗格常规SCIT延误注射患者共83例,显著高于2017~2019年同期数量。疫情期间不伴哮喘且完成连续6个月及以上治疗的早期延误注射患者60例,共发生72次延误注射,其中观察组30例,共发生37次延误注射,对照组30例,共发生35次延误注射,两组延误注射患者进行剂量调整时均无严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两组患者剂量调整前、调整后6个月时症状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24,P=0.773),相应时间的药物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3,P=0.571);观察组对新剂量调整方案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参考剂量调整方案的满意度评分(P=0.000)。结论疫情期间阿罗格常规SCIT延误注射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新剂量调整方案在延误注射患者中应用安全性高、满意度评分高,其安全性、调整后短期临床疗效与参考剂量调整组相当。当�
于青青唐隽王跃建王凯刘悦胜刘美华
关键词:免疫疗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儿童身高体重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OSAHS诊断标准的53例儿童作为治疗组,进行扁桃体切除术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同时选择51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组手术前后PSG的主要指标,测定治疗组患儿手术前后血浆中生长激素(GH)的含量及对照组儿童血浆中GH的含量,准确记录治疗组患儿的身高和体重,并与对照组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治疗组儿童PSG的各项指标中血氧饱和度上升(P<0.05),其他指标下降(P<0.05)。治疗组术前GH含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GH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前身高和体重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HS患儿因上呼吸道梗阻,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导致GH分泌下降,身高、体重受到影响,应尽早采取手术干预措施。
曾勇王跃建陈伟雄于青青何发尧张剑利
关键词:身高体重生长激素
舌下免疫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对患者鼻通气功能改善的客观评估
2020年
目的:探讨舌下免疫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对患者鼻通气功能改善的客观评估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舌下免疫法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3例,患者均应用舌下免疫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6、12个月后进行鼻声反射检测和鼻阻力检测,比较各时间点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DCAN)、0~5 cm距离的单侧和双侧鼻腔容积(NCV)、单侧和双侧鼻阻力值(NR)等观察指标。结果:治疗3、6、12个月后,患者的NMCA、单侧NCV、双侧NCV均高于治疗前,DCAN、单侧NR、双侧NR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6、12个月后,患者的NMCA、单侧NCV、双侧NCV均高于治疗3个月,DCAN、单侧NR、双侧NR均低于治疗3个月(P<0.05);治疗6、12个月后,患者的NMCA、DCAN、单侧NCV、双侧NCV、单侧NR、双侧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舌下免疫法治疗后,鼻声反射和鼻阻力客观检查数据均得到明显改善,鼻声反射和鼻阻力客观检查数据可作为舌下免疫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对患者鼻通气功能改善的客观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施思斯张超于青青白晶王凯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鼻通气功能
复发性鼻窦炎患者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后鼻功能改变的客观评估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患者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后鼻功能改变的客观评估体系。方法:复发性鼻窦炎患者60例,均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及Lund-Mackay鼻窦CT评分,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采用糖精实验法评估鼻黏膜纤毛运动功能(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并分析手术前后各客观评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3、6、12个月患者的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12个月患者的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较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的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较术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术后6、12个月患者的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的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较术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的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的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和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均呈负相关(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和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复发性鼻窦炎患者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前后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Lund-Mackay鼻窦CT评分、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了以这3种指标为主体的评估鼻功能改变的客观评估体系。
施思斯张超于青青白晶王凯
关键词:鼻窦炎修正性鼻内镜手术鼻功能
鼻内镜下上颌窦入路鼻-颅底区域的解剖学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创建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解剖模型,寻找内镜下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对100例成人行鼻、颅底CT扫描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犁骨后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相关解剖标志的角度和距离。同时对6具尸头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联合入路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以咽鼓管为中心向外、向后逐步暴露并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结果犁骨后缘中点至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孔、颈静脉孔的角度平均值分别为72.0°、57.6°、54.1°,犁骨后缘中点至以上各孔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13.65、31.81、32.5 mm,蝶骨角棘与颈动脉管外口前界平均距离为5.92 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开窗入路能充分的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结构。犁骨后根、蝶骨翼突、蝶骨角棘、卵圆孔和茎突是颈内动脉相关颅底解剖的重要标志;蝶骨角棘、骨性咽鼓管口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的重要骨性标志,术中不超越该界限有助于减少损伤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
于青青王跃建唐隽
关键词:鼻内镜颅底手术颈内动脉
鼻内镜手术入路鼻咽-颅底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旁中线颅底骨性标志的测量、CT影像学和手术解剖学三个方面的研究,为鼻内镜下鼻咽—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骨性标志的研究 对20例40侧正常成人干性颅骨旁中线颅底骨性...
于青青
关键词:鼻内镜外科手术入路颈内动脉
文献传递
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不良反应观察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AR)患者使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SCIT)的不良反应,探索SCIT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8年9月使用阿罗格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SCIT治疗的362例患者,观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不良反应的表现、全身不良反应与患者注射剂量及年龄、性别、合并哮喘的关系.结果 362例患者中轻度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严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其中轻度全身反应发生率为7.7%,中度、严重全身反应发生率均为0.6%,无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剂量递增阶段中后期及维持治疗阶段早期.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5~11岁,占全身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56.3%,伴有哮喘患者与不伴哮喘患者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4岁与>14岁患者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患者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SCIT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多为轻中度,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发生于伴有哮喘的儿童,哮喘控制稳定、每次注射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仔细的风险评估、以及优化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于青青唐隽王跃建许玉霞刘美华
关键词:尘螨变应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窦球囊扩张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旨在评价鼻窦球囊扩张术(sinus balloon catheter dilation,SBCD)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CRS患者SBCD后疗效的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时限为从建库到2015年4月。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与提取资料,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统计学分析应用Rev Man 5.0软件。结果共纳入8篇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结果显示CRS患者SBCD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SNOT-20评分,术后3个月的Lund-Kennedy评分与VAS评分,以及术后1年的Lund-Mackay评分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患者行SBCD后恢复快,并发症减少,SBCD在CRS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于青青王跃建唐隽
关键词:鼻窦炎META分析
耳内镜辅助岩尖胆脂瘤切除术被引量:2
2010年
岩尖胆脂瘤手术风险高,胆脂瘤基质常与脑组织、颅神经和血管粘连紧密或其被包绕在胆脂瘤中,显微镜下操作仍有一些死角难于观察到,使彻底切除病灶有一定困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外学者相继采用耳内镜作为耳及耳神经外科的重要辅助工具,目前该技术已渐成熟,并取得了可喜进展。
林枫王跃建虞幼军于青青
关键词:耳内镜微创技术侧颅底外科岩尖胆脂瘤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