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均民

作品数:37 被引量:39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8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2篇盆地
  • 9篇油气
  • 9篇鄂尔多斯盆地
  • 7篇砂岩
  • 6篇储层
  • 5篇延长组
  • 5篇气藏
  • 5篇凹陷
  • 4篇地质
  • 4篇油气藏
  • 4篇泥石
  • 4篇绿泥石
  • 3篇地层
  • 3篇岩石
  • 3篇油田
  • 3篇气水
  • 3篇流体
  • 3篇测井
  • 3篇层序
  • 3篇层序地层

机构

  • 25篇中国石油天然...
  • 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石油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吉林大学
  • 3篇长春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低渗透油气田...
  • 3篇中国科学院兰...
  • 2篇西北地质研究...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7篇于均民
  • 16篇周晓峰
  • 6篇刘立
  • 4篇李相博
  • 4篇王新民
  • 4篇刘震华
  • 4篇陈涛
  • 3篇张景廉
  • 3篇李书恒
  • 3篇魏东涛
  • 3篇张晓伟
  • 3篇李熙喆
  • 3篇李红哲
  • 3篇梁萍萍
  • 3篇郭伟
  • 3篇杨双
  • 2篇杨庆杰
  • 2篇郭精义
  • 2篇刘伟方
  • 2篇袁剑英

传媒

  • 5篇世界地质
  • 4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西北油气勘探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2
  • 2篇2008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博格达山北麓新生代前陆冲断带构造解析
为了揭示博格达山北麓新生代前陆冲断带基本构造特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解释,将其主体构造划分为妖魔山推覆体、米泉推覆体、阜康前锋冲断带和阜康掩覆带4个基本构造单元。不同区段构造类型存在明显差别,西部构造类型表现为向...
魏东涛贾东赵应成张虎权陈涛张菊梅于均民杨海波
关键词:博格达山北麓前陆冲断带
文献传递
大气水-砂岩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2
1999年
大气水-砂岩的相互作用是盆地流体研究的重要内容。大气水-砂岩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气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导致碎屑矿物和成岩矿物的淋滤和再沉淀;另一方面,大气水的成分将缓慢地被“岩石”所改变。长石溶解与高岭石沉淀、稳定同位素和特征自生矿物是判断大气水-砂岩相互作用的主要标志。砂岩遭受大气水成岩作用与否和期次,取决于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砂岩在盆地中所处的位置。大气水-砂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在中国东部及东北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优质储层和油气伴生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立杨庆杰于均民
关键词:大气水盆地流体砂岩成岩作用
应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方法被引量:34
2006年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应用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时差和感应电导率等测井资料,采用自然电位和自然电位镜像法、自然电位与视电阻率曲线组合法、声波时差法、声波时差与电阻率曲线交汇法和感应电导率法等5种方法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勘探实例证实这些方法是可行的,应用效果较好。
于均民李红哲刘震华魏东涛陈涛
关键词:测井资料自然电位声波时差电阻率电导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岩中绿泥石膜的生长模式被引量:15
2017年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与物性的关系,利用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绿泥石膜的赋存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研究其成因和生长模式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泥石膜由里层膜和外层膜组成,外层膜依据晶体大小细分为小晶体亚层膜和大晶体亚层膜。小晶体亚层膜生长于早成岩阶段B亚期,此时绿泥石结晶速度快,产生的晶体较小,晶形较差,集合体密集排列,对流体具有阻滞作用。里层膜生长在颗粒表面溶蚀产生的小孔腔中,在小晶体亚层膜的双向阻滞作用下,里层膜具有贫铁、镁而富硅质的化学组成,因生长空间狭窄致使晶体小、晶形差、集合体杂乱堆积。进入中成岩阶段,随着孔隙连通性变差和油气进入,流体流速减小,物质供应变慢,晶体结晶速度放缓,可形成稀疏的大晶体亚层膜。通过占据结晶底质,石英质碎屑颗粒表面的小晶体亚层膜阻止石英次生加大,而长石质碎屑颗粒表面的小晶体亚层膜和骨架颗粒表面的里层膜,通过阻滞颗粒溶解或消耗颗粒溶解出来的硅质流体,致使原生孔隙流体中的硅质浓度不足以生成大量的自生石英颗粒,它们共同作用抑制石英胶结,从而保护了原生粒间孔隙。
周晓峰丁黎杨卫国宋鹏于均民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伏尔加盆地库曼油田B储层沉积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B储层是伏尔加盆地库曼油田的主力产油层系,其地质储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8.5%。利用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该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储层属潮汐三角洲沉积,主力油层(C1-Ⅴ、C1-Ⅵ)以沙脊为主,非主力油层(C1-Ⅳ、C1-Ⅲ、C1-Ⅱ)以潮道、泥坪、沙坪为主。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42~1.62,突进系数为1.87~6.69,渗透率级差较大,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上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综合评价认为,B储层C1-Ⅴ、C1-Ⅵ小层储层平面分布稳定,连通性较好,为有利开发层段;C1-Ⅳ、C1-Ⅲ、C1-Ⅱ小层非均质性较严重,含油面积小,油层厚度小,为差开发层段。
杨双于均民赵全国李国斌
关键词:非均质性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延长组陡坡带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成因被引量:6
2012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段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分析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体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的成因。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A)与沉积物补给通量(S)比值变化的控制。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当A/S<1时,沉积以叠加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当A/S>1时,沉积则为完整式河道砂体;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当A/S<1时,沉积以完整式河口坝砂体为主,当A/S>1时,沉积则以叠加式河口坝为主。在此基础上,在西峰地区长8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中识别出3种类型和6种亚类型的成因砂体,并且从湖岸线到湖泊中心方向,从该套砂体中可明显地区分出3个微相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及河口坝组合区。
于均民杨占龙刘自亮周洪瑞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_8砂岩致密时间再认识被引量:6
2018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的致密时间目前尚无定论,这是由于对方解石胶结物的成因认识不一致造成的。通过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_8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早成岩A期的泥岩压释水为方解石胶结提供物质来源,形成了浸染状均匀分布的Ⅰ型方解石胶结物和斑块状或星点状散布的Ⅱ~0型方解石胶结物;Ⅰ型方解石胶结的砂岩,流体难以进入而失去水岩反应能力,Ⅱ~0型方解石胶结物在中成岩A期经溶解-沉淀反应转化为Ⅱ型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资料不能作为研究方解石胶结物成因的主要依据,这些资料的解释必须服从于岩石显微结构特征。鉴于此,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_8砂岩致密时间为早成岩A期,其与成藏时期的配置关系为先致密后成藏。
周晓峰李景张建欣李书恒李书恒
关键词:显微结构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与油气藏类型——以辽河油田东部凹陷新开-董家岗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为例
2005年
新开-董家岗地区处于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中南段,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构造背景位于中央隆起上,是继承性发育的东倾大斜坡,为岩性油气藏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针对研究区地质特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新开-董家岗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进行层序地层单元划分,采用标志层的选取技术、井震联合技术、全三维多曲线多信息对比技术、“异常体”识别技术、地震相识别技术等,将沙河街组划分为沙一段层序和沙三段层序,并细化到了体系域。同时,本文总结了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和油气藏类型的关系。沉积地层中的油气藏主要受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层序界面等的影响与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性油气藏。研究区沙河街组发育沙一段和沙三段不整合层序界面(SB面)遮挡的油气藏、低位体系域受初次湖泛面封盖的油气藏、湖侵体系域所形成的超覆尖灭油气藏、陡岸下倾方向浊积砂体所形成的油气藏。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区和辽河油田东部凹陷整个斜坡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刘震华于均民刘伟方姚清洲
关键词:辽河油田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单元浊积砂体
从滨里海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探讨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科学思路被引量:7
2002年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久攻不克”,其中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油气运移是两大难题。滨里海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储量的地质成藏条件分析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碳酸盐岩油气生成与地幔流体以及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有关。原油、沥青、干酪根的 Pb、Sr、Nd 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岩矿物与含水矿物的高温、高压实验、热液条件下 HCO_3^-与 H_2的实验均证实了上述认识,油气可以通过无机反应生成。根据这一油气生成模式,应该重新审视中国油气勘探的方针。近期可在西部三大克拉通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以“碳酸盐岩—生物礁(白云岩化)—膏盐”的岩性结构为模式有望找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关键是对生物礁的勘探及识别技术的突破、白云岩孔洞、裂缝储层的识别、预测及膏盐层钻井技术的改进。
张景廉王新民李相博于均民周晓峰
关键词:滨里海盆地白云石化油气生成无机成因油气勘探上古生界
砂岩中绿泥石膜形貌和组成的成岩过程响应: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砂岩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通过铸体薄片、带有能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测试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成,研究了其成因和成岩过程响应及对砂岩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膜具有里、外两层膜结构,外层膜的形貌和组成是对粒间孔隙及其流体的物质响应,而里层膜是对颗粒溶蚀小孔腔及其流体的成岩过程响应。外层膜生长在粒间孔隙中,绿泥石晶体大,晶形好,垂直颗粒表面聚集成膜;里层膜发育在碎屑颗粒溶蚀小孔腔中,空间狭窄,致使绿泥石晶体小,晶形差,集合体杂乱堆积。粒间孔隙连通性好,流体组成相近,形成的外层膜化学组成相似;在外层膜对流体的双向阻滞作用下,颗粒溶蚀物质难以移出,而粒间孔中富铁、镁质流体也难以进入,引起溶蚀小孔腔中的流体富颗粒特征组分而贫铁、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里层膜;外层膜阻碍长石溶解和里层膜消耗长石溶蚀产生的部分硅质流体,造成粒间孔隙中流体的硅质浓度不足以形成大量石英胶结物,从而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
周晓峰李书恒于均民温德顺
关键词:形貌特征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