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启

作品数:13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病理
  • 5篇临床病理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尸体解剖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肿瘤
  • 3篇淋巴
  • 3篇斑块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变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糖尿病患者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淋巴瘤

机构

  • 13篇北京医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铁路总医...

作者

  • 13篇于启
  • 5篇刘冬戈
  • 4篇杨丽
  • 3篇何清华
  • 3篇庞建新
  • 3篇杨重庆
  • 3篇王征
  • 2篇王长秋
  • 2篇鲁安怀
  • 2篇张子诚
  • 2篇张伟
  • 2篇李艳
  • 2篇周迎生
  • 2篇李康
  • 1篇方芳
  • 1篇乔旭柏
  • 1篇马正中
  • 1篇杜俊
  • 1篇朱梅倩
  • 1篇孟繁露

传媒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北京医学
  • 1篇矿物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观察被引量:14
1996年
为了了解我国非免疫缺陷相关B淋巴瘤是否与EBV有关,我们采用EBVencodedsmallRNA(EBER-1)原位杂交对127例非免疫缺陷相关B淋巴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中8例瘤细胞核内有EBER-1的表达(中心母细胞型4例;淋巴浆细胞样型、浆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和不能分型的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各1例),检出率为6.3%。这一结果与欧美的情况一致(5%左右).但明显低于我国何杰金病(82%)及T淋巴细胞(62%)的检出率,因此提示EBV在非免疫缺陷B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致病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小鸽张劲松于启严庆汉李其泓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原位杂交E-B病毒
痰涂片发现肺吸虫卵1例
2001年
于启杨丽贺青马正中
关键词:并殖吸虫病痰涂片
老年人移行区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大切片病理所观察的移行区前列腺癌癌灶大小、分布及其肿瘤分级、分期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行前列腺癌根治术且术后前列腺标本制作病理大切片患者129例.记录病理学病灶位置、最大径线、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分级分组(ISUP);影像学病灶最大径线、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对病理大切片与影像学诊断病灶进行逐一对应,分析位于不同分区的前列腺癌病理学特征和影像检出情况.结果129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大切片病理检出213个癌灶.同时位于外周区及移行区的癌灶21个(9.9%),最大径线(2.82±0.71)cm;外周区的癌灶85个(39.9%),最大径线(1.36±0.81)cm;移行区的癌灶107个(50.2%),最大径线(1.60±0.94)cm.位于移行区的癌灶较多,癌灶最大径线较大,不同区域病灶最大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MRI资料完整的患者中,大切片病理检查出105个癌灶,MRI共检查出75个癌灶,位于移行区的癌灶MRI检出率较低,评估癌灶大小与大切片病理检出癌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癌灶直径≥1.0 cm或癌灶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2组及以上的主要病变进行分析,位于移行区的病灶MRI检出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移行区病灶比例高,且肿瘤径线更大.移行区的前列腺癌灶易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中易漏诊,需要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关注.
张伟侯惠民王淼崔亚东李春媚于启张亚群刘明刘东戈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病理学
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物矿物学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脑动脉钙化与脑动脉系统病变有密切联系。本文从矿物学角度出发,使用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微红外光谱(micro-FTIR)、同步辐射微区X射线衍射(μ-SRXRD)以及同步辐射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SRXRF)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钙化主要有球状和块状两种集合体形态,球状钙化具有同心环状或同心放射状构造,直径约0.3~5μm;块状钙化中可见球状钙化被杂乱分布的柱状纳米晶体包裹。钙化主要矿物相为B型碳羟磷灰石(B-CHA),并含Na、Mg、Zn、Fe和Sr等元素,与主动脉钙化中的矿物组成类似。钙化在其形成初期呈分散的小球状,后期大量球体逐渐被CHA纳米晶体充填胶结形成了致密的块状钙化。
李源王长秋孟繁露李艳鲁安怀杨重庆于启李康
关键词:碳羟磷灰石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2005年
刘冬戈杜俊于启
关键词:大B细胞淋巴瘤颌下淋巴结肿大周围组织粘连CHOP方案肿物大小术中所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观察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中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医院1992--2006年尸检患者127例,分为ACS组67例;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临床表现无ACS的病例60例,从斑块的形态如有无血栓、粥池最大横切面占斑块面积、纤维帽最小厚度、炎细胞浸润密度等10个方面进行形态学观察,观察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情况及形态学特点。结果(1)在ACS组305个斑块中各指标检出率分别为大脂核153个(50.16%),薄纤维帽187个(61.31%),有炎细胞浸润263个(86.23%),可见新生血管217个(71.15%),严重狭窄26个(8.52%),有钙化238个(78.03%),有钙化小结26个(8.52%),斑块破裂12个(3.93%),斑块内皮糜烂3个(0.98%)及斑块内出血54个(17.70%),除斑块糜烂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2)ACS组和对照组易损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9.51%和21.98%(P〈0.01)。对每例患者多处斑块观察:ACS组,每例平均观察4.55个切面,易损斑块4.07个,且炎细胞浸润密度大;对照组每例观察3.87个切面,易损斑块0.85个,且炎症程度较轻。结论ACS患者易损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提示易损斑块的形成是AC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的主要形态学特点是大脂核、薄纤维帽、大量炎细胞浸润、内皮有新生血管形成,冠状动脉腔严重狭窄、斑块破裂及内皮细胞糜烂。提示炎性反应可能在易损斑块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方芳张伟乔旭柏于启刘冬戈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尸体解剖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汇管区病理形态学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肝脏汇管区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103例T2DM患者为糖尿病组,48例同年代、性别、同年龄组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尸体解剖肝脏标本中汇管区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脏汇管区组织学改变进行研究。结果103例老年男性T2DM患者汇管区变化:(1)微血管病变:小叶间动脉(微动脉,管腔直径%100μm)内膜内皮细胞脱落、嗜伊红物质沉积、内膜偏心性增厚,管腔狭窄;中膜平滑肌增生、平滑肌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外膜纤维组织增生。T2DM组62.1%(64/103)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与对照组16.7%(8/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4,P〈0.01)。(2)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织在小叶间动脉、静脉及小叶间胆管周沉积,使汇管区扩大,最终使汇管区三联管萎缩、消失,形成硬化的汇管区。有65.0%(67/103)患者出现汇管区变化,与对照组14.6%(7/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7,P〈0.01)。(3)终末汇管区显著。结论老年男性T2DM患者汇管区出现微血管病变,并可使胶原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三联管萎缩,形成硬化汇管区。
王征周迎生何清华庞建新杨丽于启刘冬戈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血管病变尸体解剖
AgNOR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1995年
通过一步胶染色法对28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细胞核内AgNOR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观察和对比发现:滤泡癌、腺瘤、乳头状癌和腺瘤中乳头状结构四组AgNORs/核均数分别为6.39±0.44、2.75±0.55、5.94±0.66和2.72±0.23.滤泡癌和腺瘤、乳头状癌和腺瘤中乳头状结构之间,AgNOR数量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此外,AgNOR的大小、形态和分布,良、恶性肿瘤之间也有所不同。结论:简便的胶银染色法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手段。
周季张子诚于启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恶性
淋巴组织制片的改进
良好的淋巴组织切片是正确诊断淋巴组织疾病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常规病理HE制片过程中,淋巴组织制片质量常常得不到保障,约有50%的切片质量达不到病理诊断所需的基本要求。常见现象之一是出现很多非病理性的裂隙,质量较差的还会出...
于启
文献传递
糖尿病肝微血管病变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肝微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肝硬化症(DHS)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选择性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尸体解剖肝脏材料为糖尿病组,除外其他已知病因引起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病例。48例同年代、性别、同年龄组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肝脏标本中微血管、汇管区、肝窦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合组织化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唾液酶消化-PAS、VanGieson(VG)染色、弹力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研究。收集符合DHS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2型糖尿病组120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出现微血管病变65例,占54.2%(65/120)。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小叶问动脉(微动脉,管腔直径〈100汕m)内膜内皮细胞脱落、嗜伊红物质沉积、内膜偏心性增厚,管腔狭窄至闭塞;中膜平滑肌增生或萎缩;外膜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呈洋葱皮样增厚。对照组16.7%(8/48)的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22,P〈0.01)。(2)55.8%(67/120)的患者汇管区纤维化、硬化,表现为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在小叶问动脉、静脉及小叶间胆管周沉积,使汇管区扩大,进而使汇管区三联管萎缩、消失,形成硬化的汇管区。对照组22.9%(11/48)的患者出现汇管区纤维化、硬化表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4.936,P〈0.01)。(3)2型糖尿病组符合DHS诊断17例,占14.2%(17/120)。HE染色显示纤维化、硬化的汇管区呈蜘蛛丝样,沿肝板向周围肝组织延伸或为肝窦内出现非区带性嗜伊红物质沉积,肝窦内纤维化、硬化。Masson三色及VG染色显示肝窦内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Ⅳ型胶原、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肝窦内阳性。对照组未见肝窦内硬化病例。17例符合DHS病理改�
王征何清华杨丽庞建新孙铭君于启刘冬戈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血管病变肝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