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浩群
- 作品数:14 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迈向批判性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困惑与范式转型被引量:26
- 2018年
- 非遗时代的民俗学似乎正在进入疲软期,民俗学对于非遗保护现状的研究和反思未能有效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非遗本身是国际话语与当下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需求互动的结果,然而,国内的非遗研究却很少进行国际比较,也较少借鉴国外前沿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缺乏总体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研究和非遗保护的新思路的展开。在这种情形下,借鉴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成果,可能成为非遗时代民俗学走出瓶颈的必要步骤。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学界关于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基本理论,并不等于脱离当代中国的语境来思考问题。恰恰相反,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将研究对象相对化,不再纠结在"遗产好不好",或者"遗产保护好不好"的问题上,而是更清醒地认知遗产政治当中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更好地思考作为文化实践过程的遗产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
- 龚浩群姚畅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
- 个体化宗教如何可能:美国东镇一位神教会的仪式生活
- 2017年
- 宗教的现代转型是当代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宗教人类学与宗教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部分借鉴了宗教个体化的概念,通过对于美国东镇一位神教会的民族志研究,以礼拜仪式为中心来分析该教会如何在尊重和强调个体生命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同时,倡导对人类共同体价值的追求,并维系着教会的组织化形态。在民族志描述的基础上,讨论了第一次宗教个体化与第二次宗教个体化之间的关联。如果说第一次宗教个体化造就了新教,那么,第二次宗教个体化会带来什么?宗教性是否可以取代宗教?最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以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宗教如何可能。
- 龚浩群
- 关键词:宗教个体化
- 灵性政治:新自由主义语境下泰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修行实践被引量:4
- 2018年
- 本文通过对泰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修行实践进行考察,展示在新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信仰者如何通过灵性体验来回应政治转型中的问题。有研究者用"灵性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宗教实践如何与更大的经济转型过程结合起来。本文则试图提出"灵性政治"的概念,指将个体同时转变为更具有激情的宗教主体和更具有个体价值自觉性的政治主体的规划。泰国城市中产阶层中的修行实践者基于个体在当下解脱的价值优先性,发展出对于原子化的社会机体的想象,即:社会由个人组成,在当下止息个体之苦是去除社会之苦的前提。对个体理性的强调彰显了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修行者用人人都可在当下涅槃的观念来反对基于三世两重轮回说的宿命论,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宗教和政治意识。但是,与此同时,原子化社会机体的观念也否定了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实质意义,对分配正义等现实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其所倡导"人人皆可涅槃"的平等观念并未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革新的动力。灵性政治的概念同时包含了个体化修行实践的超越性和局限性,彰显出在新自由主义语境下,信仰层面的能动性与政治层面的无力感如何在人们的灵性体验中相互交织。
- 龚浩群
- 关键词:修行新自由主义
- 社会变动之林:当代泰国公民身份的重构被引量:4
- 2014年
-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和分析当代泰国以丛林为发生场域的社会变动:第一,佛教改革运动的代表人物佛使比丘通过丛林修行产生的佛教思想及其倡导的禅修实践,是当代泰国知识群体重构公民—文化身份的重要依据;第二,1976年十月惨案后在泰国边境丛林加入泰国共产党的学生运动分子,他们中的部分人试图重新建构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关注的社区森林法案运动向我们展示了人与土地的天然联系被建构为公民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权利,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遭到地方社区和公民社会的抵抗。丛林并不是一个与主流或现代文明隔绝的空间,相反,二者之间的对话、妥协和相互激荡正是社会活力的来源。本文的结论部分将试图探讨丛林的象征意义、社会变迁机制和包容的公民身份等问题。
- 龚浩群
- 关键词:公民身份社会运动
- 泰国佛教中的他者与文明化:兼谈海外民族志研究中作为方法的他者被引量:2
- 2019年
- 南传佛教是古代佛教王国政体的构成要素和泰族民众信仰的核心,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泰国社会一方面要强化南传佛教作为泰文化要素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确证南传佛教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位置。佛教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张力在泰国的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不同层面促成了新的分类和文明化实践。本文引入他者的视角,通过描述和分析主流佛教与内部及外部他者的关联性及其相互建构,展示出当代泰国宗教与社会内在的异质性与变迁动力。试图以南传佛教在泰国的文明化为个案,强调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应当以他者为方法,而非仅仅以他者为对象。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不是简单地将研究对象建构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整体主义风格的静态的文化,而是看到研究对象内部的异质性、冲突和文明化的过程;突出研究对象内部不同社会群体对文明与他者的划分,并呈现文明与他者之间的转化机制;以及通过融入历史视角和语境分析,正视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同时性问题。
- 龚浩群
- 关键词:修行文明化他者
- 全球知识生产的新图景与新路径:以推动“亚洲研究在非洲”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推动非洲学界大力开展亚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亚洲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已经成为非洲的社会现实的一部分,而非洲对于亚洲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非洲学界推动亚洲研究意味着全球知识生产的新时代的开端,即从帝国时代、国家时代到全球化时代的转变。倡导亚洲学界与非洲学界之间的交互性研究,对于明确当前全球知识生产所面临的挑战,促进亚、非学界的能力建设和构建跨地区合作网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跨区域学术网络的建设,亚洲、非洲和欧美的学者之间将建立更为密切的对话与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知识生产体系的多主体参与,并最终形成理想中的知识三角格局。
- 龚浩群
- 关键词:知识生产
- 亚洲全球化与泰国人类学——来自乡土东南亚的视角被引量:3
- 2010年
- 在亚洲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东南亚农村社会的转型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不再主要依赖国家与市场控制下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而是更多地依赖与全球市场和发展的地区化有复杂联系的、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和劳动力市场。这就需要人类学家在全球化议题的问题化和概念化方面做出根本性的转变。知识空间的概念意味着对于知识的政治和"之中—之间"研究的强烈诉求,有助于认识不同行动者如何通过微观政治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当中。泰国人类学家不仅更加关注跨界问题,还积极推动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从而将自身与亚洲全球化密切地联系起来。
- 阿南.甘加纳潘龚浩群
- 关键词:知识空间
- 泰国政治现代化研究述评——站在非西方国家的角度思考被引量:9
- 2008年
- 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中期以来泰国政治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泰国政治研究的三大视角:国家政治制度、地方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权威与文化观念。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者囿于东方主义视角,试图用西方的政治概念规范泰国的历史与现实,剥离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所得出的一系列否定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于泰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对于非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过程,只有承认各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被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超越概念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做出符合其本来趋势的总体判断。
- 龚浩群
-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东方主义
- 泰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修行实践与宗教双符制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本文试图描述和分析当代泰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佛教修行实践以及宗教领域的双符制现象。迈克·赫兹菲尔德早在1982年的著述中就提出扩展社会语言学中的双言制概念,用双符制来概括日常生活现实当中人们对于高与低、外与内的符号划分,并认为双符制现象体现了社会群体外在的自我呈现和内在的自我的知识之间的张力。赫兹菲尔德在后来的一系列论述中发展、运用和修正了双符制概念,使之成为文化亲密概念的构成要素。当代泰国城市中产阶层在佛教修行中强调宗教经典语言、空间纯洁性、身体技术和个体在当下的解脱,与以世俗道德话语、富丽的宗教空间、集体欢庆和追求来世功德为特征的乡村或底层社会的佛教截然不同,且被认为高于后者,从而成为一种充满日常实践感的"高级佛教",并在宗教生活层面构成了中产阶层文化亲密的来源之一。
- 龚浩群
- 关键词:中产阶层佛教
- 佛与他者:现代泰国的文明国家与信仰阶序的建构被引量:2
- 2010年
- 在寻求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安置传统的信仰并由此获得对文明的本土化理解是现代国家面临的问题。现代泰国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创造一个超越传统宗教的公民宗教,而是通过确立佛教与他者的阶序关系来求证佛教的崇高地位,这既包括在僧伽体系内部进行现代与传统、理性与蒙昧的区分,也包括对佛教与神灵信仰的价值差异和现实功能进行认定。信仰的阶序创造出包容性的公民宗教,它首先满足了本土社会对于现代文明的价值诉求,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现代泰国的佛与他者的关系展示出文明的阶序性特点。
- 龚浩群
- 关键词:佛教信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