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PICC-UEDVT)集束化护理的依从性及对策。方法将实施集束化护理之前(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10月31)PICC置管41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实施集束化护理之后(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PICC置管51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集束化护理依从性量表,对护士、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前后两组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集束化护理的依从性。结果肿瘤患者集束化护理的依从性总分由对照组40.15±8.67上升至观察组67.24±1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由对照组6.24%下降至观察组3.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护士和患者集束化护理的依从性可有效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而加强护士培训、认证及准入,PICC携管期的患者健康教育,建立PICC置管维护质控体系是有效提高依从性的关键。
目的:探讨康莱特联合奥施康定对于提高癌痛的止痛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晚期癌痛患者84例,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一的奥施康定口服止痛,而观察组采用奥施康定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方案,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EORTC QLQ-C30)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两组疼痛控制情况,同时对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EORTC QLQ-C30量表评分对比中,两组治疗后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对照组评分为(42.82±11.83)分,观察组为(50.91±12.7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领域7个项目中,观察组疼痛、睡眠困难,恶心呕吐、食欲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控制情况中,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80.95%,而观察组高达97.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等,其中观察组加用康莱特后静脉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恶心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癌痛患者,可以采用康莱特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的方案,不仅治疗后疼痛缓解率高,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相关不良反应减轻,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