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智敏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状
  • 1篇源性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脱离
  • 1篇酸酶
  • 1篇透明质酸
  • 1篇透明质酸酶
  • 1篇兔眼
  • 1篇屈光
  • 1篇屈光改变
  • 1篇网膜
  • 1篇孔源性
  • 1篇孔源性视网膜...
  • 1篇角膜
  • 1篇角膜地形图
  • 1篇角膜前表面
  • 1篇玻璃体
  • 1篇玻璃体后脱离
  • 1篇玻璃体脱离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篇黄智敏
  • 2篇沈丽萍
  • 1篇李毓敏
  • 1篇楼定华
  • 1篇许叶圣
  • 1篇沈晔
  • 1篇王剑勇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透明质酸酶联合C_2F_6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 (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只兔 (30只眼 )随机分 A、B、C 3组 ,每组 5只 ,每兔一眼为实验眼 ,另一眼为对照眼。A、B两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 30 IU透明质酸酶 ,C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 0 .1ml BSS溶液 ,注射后第 7d A组和 C组加注 C2 F60 .5 ml,对照眼均注射 0 .1ml BSS溶液。注射后前 10 d每天行临床裂隙灯、前置镜、检眼镜及 B超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 (ERG)检查 ,以后除每天常规临床检查外 ,每周复查 B超及 ERG,共观察 8周。处死后眼球标本送光镜和扫描、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A组 5只实验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B组 3只实验眼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C组实验眼和 3组对照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发生。 A、B、C组实验眼注药前后及与对照眼相比较 ,视网膜电图 a、b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改变 (P>0 .0 5 )。光镜、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 :动物实验中临床观察结合 B超、扫描电镜有助于准确判断玻璃体后脱离与否。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 。
沈丽萍王剑勇黄智敏
关键词:玻璃体脱离玻璃体后脱离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改变的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0例(30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接受巩膜环扎外加压术的患者在术前ld、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术眼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度、散光轴向和不规则散光度P并分析不同手术因素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结果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引起角膜前表面周边部术后1周屈光度显著减小(P<0.01);中央部散光度显著增加;散光轴向向加压块中点轴向偏移,术后1周中央部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规则散光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手术中环扎带的长度和加压块的宽度与各屈光参数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的角膜前表面屈光改变以短期为主。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减小对角膜形状的改变,以保证术后的视觉恢复。
李毓敏许叶圣沈丽萍楼定华沈晔黄智敏
关键词:角膜地形图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屈光改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