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叶江

作品数:9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缺苞箭竹
  • 5篇箭竹
  • 4篇养分
  • 3篇养分库
  • 2篇亚高山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土壤养分库
  • 2篇主食竹
  • 1篇大熊猫
  • 1篇大熊猫栖息地
  • 1篇大熊猫主食竹
  • 1篇氮库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亚高山森林
  • 1篇养分元素
  • 1篇叶片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河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鲁叶江
  • 8篇王开运
  • 8篇吴福忠
  • 7篇杨万勤
  • 2篇张春娜
  • 2篇乔匀周
  • 1篇肖玲
  • 1篇张远彬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6
  • 8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熊猫主食竹群落系统生态学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5年
大熊猫主食竹是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基础,同时也是大熊猫栖息地林下最为优势的层片,深刻影响着大熊猫主食竹群落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目前,各专家学者围绕大熊猫主食竹的生物量生产、制约大熊猫主食竹生物量生产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大熊猫主食竹群落系统的养分循环、大熊猫主食竹种群的克隆生长与群落更新、大熊猫主食竹开花机理假说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结果还具有许多不确定性,这对大熊猫主食竹群落系统生态学过程的深入了解还非常不够,同时也很难满足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因此,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不同环境条件下大熊猫主食竹生物量生产以及养分循环的动态研究、大熊猫主食竹克隆生长与群落更新互动过程的研究以及大熊猫主食竹开花机理的控制实验研究。
吴福忠王开运杨万勤鲁叶江
关键词:大熊猫主食竹大熊猫栖息地系统生态学主食竹非生物因素
川西亚高山箭竹密度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箭竹(Fargesia)是大熊猫的主食竹,也是亚高山针叶林下层重要的优势层片。箭竹具有周期性开花特性,对大熊猫的生存和亚高山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关于箭竹的研究有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箭竹地上部分,而对箭竹...
鲁叶江
关键词:亚高山缺苞箭竹土壤碳氮库
文献传递
土壤养分库对缺苞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3个密度的缺苞箭竹群落的土壤养分库和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箭竹群落的土壤N、K贮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贮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土壤Ca和Mg贮量则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的箭竹叶片N和K的再分配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叶片P的再分配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a和Mg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在凋落叶中有显著积累的趋势。这表明,基于密度的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与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密切相关,可能的机理过程是不同密度的箭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土壤养分库通过反馈机制导致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变化,体现了土壤与植被之间的互动关系。综合分析表明,P可能是限制缺苞箭竹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鲁叶江吴福忠杨万勤王开运张春娜
关键词:缺苞箭竹土壤养分库
密度对缺苞箭竹凋落物生物元素动态及其潜在转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9
2005年
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 _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凋落物及其生物元素含量的动态,比较了凋落物与新鲜叶中生物元素含量的差异,探讨了生物元素在缺苞箭竹体内的潜在内转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凋落物量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增大。凋落物中C、N、P、K含量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减小,但Ca、Mg含量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增大。凋落物和新鲜叶中的C含量无显著差异,且二者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凋落物的N、P、K含量表现为在5、6、7月依次升高,7月以后逐渐下降的格局,且凋落物中的含量明显低于新鲜叶;凋落叶的Ca含量明显高于新鲜叶,但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凋落叶的Mg含量在缺苞箭竹指数生长期最低,而新鲜叶中Mg含量在缺苞箭竹指数生长期最高。缺苞箭竹密度对生物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内转移率表现为K>N>P,且P的内转移率随着缺苞箭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缺苞箭竹密度对K、N的内转移能力影响较小;C在缺苞箭竹植株体内的内转移现象不明显;Ca在凋落物中的积累率随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增大;Mg元素的积累率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越来越高,而内转移率越来越低。
吴福忠王开运杨万勤鲁叶江乔匀周
关键词:缺苞箭竹凋落物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与箭竹群落的互动关系研究进展
2005年
由于箭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作为大熊猫主食竹的保护生物学意义,大熊猫主食竹生态学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有关箭竹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箭竹群落地上部分的研究,而有关土壤生态条件对箭竹群落的生长、演替和开花影响的研究报道还相当少见。因此,建议在未来的箭竹生态学研究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土壤养分库及其有效性与箭竹群落生长和演替之间的互动过程;(2 )通过控制实验检验“箭竹开花机理的养分假说”;(3)箭竹群落土壤生态过程。
鲁叶江王开运杨万勤吴福忠
关键词:互动关系土壤生态条件亚高山森林生态过程主食竹养分库
缺苞箭竹密度对其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3
2005年
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缺苞箭竹群落生物量、净生产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净增长率却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相关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除指数生长期(7、8月)外,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在生长季节内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在缺苞箭竹生长的指数生长期,中等密度有较大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缺苞箭竹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取决于密度和生长时期,密度对缺苞箭竹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有显著影响.
吴福忠王开运杨万勤鲁叶江
关键词:缺苞箭竹
缺苞箭竹群落密度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被引量:14
2005年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群落3个密度在1个生长季(5~10月)内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贮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0~30cm)总P、速效P贮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而土壤总Ca、Mg贮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N、K(全量或速效)贮量密度间差异不大.在不同密度的箭竹群落样地内,除了D1样地土壤总钾贮量大于Ca外,土壤层(0~30cm)不同养分贮量(全量)大小顺序均为Ca>K>Mg>N>P.表层(L1)速效N、P和K浓度在7月份均有显著降低的现象,随后又逐渐回升.养分的变化幅度则普遍存在着表层(L1)大于下层(L2、L3),高密度(D3)大于低密度(D1),速效P大于速效N、K的现象.土壤总养分贮量与浓度在土壤层次上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3个密度样地中L1(0~10cm)层的N、P、K、Ca、Mg贮量均低于L2(10~20cm)和L3(20~30cm)层.分析表明,箭竹群落土壤层养分贮量与密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密度影响到了箭竹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微生物活性等养分循环各个环节,从而导致了土壤养分贮量的改变.其中,密度对P、Ca贮量影响最大,Mg其次,对N、K影响最弱.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越来越低的土壤总P、速效P贮量也表明,P素可能是箭竹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P不足可能是导致箭竹开花的重要诱因.
鲁叶江王开运杨万勤吴福忠
缺苞箭竹密度对养分元素贮量、积累与分配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4
2005年
研究了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e)-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群落的养分元素贮量与分配动态以及养分元素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的积累量。结果表明:地上、地下部分的N、P、K、Ca、Mg贮量均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养分元素贮量排序为:K>N>Ca>P>Mg。密度较大的箭竹群落(D1和D2)中,地上部分的N、P和K贮量大于地下部分,而密度较小的箭竹群落(D3)中P和K贮存于地下部分的比例较大,3个群落中的地下部分Ca和Mg贮量均大于地上部分,且地下部分的养分元素贮量的比例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养分元素的总积累量排序为:K>N>Ca>P>Mg,且地上部分和群落的总积累量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总积累率以D1群落最大,3个群落的养分元素积累率大小顺序为:Mg>Ca>P>N>K。地下部分(根系和鞭)养分元素贮量比例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地上部分(叶、枝和竹杆)养分元素贮量比例随着箭竹密度增加而上升。密度对缺苞箭竹养分贮量、积累和分配动态有深刻影响。
吴福忠鲁叶江杨万勤王开运乔匀周张春娜
关键词:养分贮量
岷江冷杉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被引量:5
2006年
应用自控、封闭、独立的生长室系统,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环境CO2浓度+350(±25)μmol·mol-1,EC)和温度升高(环境温度+2·2(±0·5)℃,ET)及其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ECT)的响应.结果表明,1)同对照(CK)相比,在6月、8月和10月,EC处理的根际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35%、164%和312%,ET处理增加了30%、115%和209%,而EC和ET处理对根际放线菌和根际真菌数量影响不显著;ECT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9%、50%和96%,根际真菌数量增加了151%、57%和48%,而ECT对根际细菌数量影响不显著.2)3种处理对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均不显著.3)在EC、ET和ECT处理下,微生物总数的根际效应明显,其R/S值分别为1·93、1·37和1·46(CK的R/S值为0·81).
肖玲王开运张远彬吴福忠鲁叶江
关键词:温度升高土壤微生物根际效应岷江冷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