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静

作品数:16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衰竭
  • 11篇肝衰
  • 11篇肝衰竭
  • 9篇急性肝
  • 9篇急性肝衰
  • 9篇急性肝衰竭
  • 7篇慢加急性肝衰...
  • 6篇肝炎
  • 6篇HBV相关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细胞
  • 4篇肝炎病毒
  • 4篇病毒
  • 4篇TH17
  • 3篇预后
  • 3篇终末期肝病
  • 3篇肝病
  • 3篇白细胞介素

机构

  • 16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6篇甘建和
  • 16篇顾静
  • 6篇陈丽
  • 6篇孙蔚
  • 5篇黄小平
  • 5篇王艳
  • 4篇姚运海
  • 3篇杨柳
  • 3篇徐英
  • 3篇王艳
  • 2篇胡凤霞
  • 1篇赵卫峰
  • 1篇冯婷婷
  • 1篇江敏华
  • 1篇汪菁
  • 1篇陈祖涛
  • 1篇罗二平
  • 1篇吕胜祥
  • 1篇黄燕
  • 1篇崔娟娟

传媒

  • 4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江苏医药
  • 3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肝脏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失衡在药物性肝炎预后中的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Th17、Treg及Th17/Treg在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 hepatitis,DIH)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与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57例药物性肝炎,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Treg频数,分析其频数的变化及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1)、凝血酶原时间(PT)的相关性。结果1.Th17在重度药物性肝炎(SDIH)、重型药物性肝炎(GDIH)组明显升高,对照组与任意一组,及重型药物性肝炎组分别与轻中度药物性肝炎(MMDIH)、重度药物性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2,-4.432,-4.578,-3.908,-2.823;P〈0.05);Treg在轻中度药物性肝炎、重度药物性肝炎、重型药物性肝炎组明显升高,且对照组与任意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02,.5.055,.5.028;P〈0.05);Thl7/Treg在重度药物性肝炎、重型药物性肝炎组明显升高,对照组分别与重度药物性肝炎、重型药物性肝炎组比较,及重型药肝组与轻中度药肝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4,-4.513,-4.225;P〈0.05)。2.Th17、Th17/Treg均与Tbi1、PT有明显相关性(P〈0.05),且均成正相关。3.药物性肝炎加重组与好转组比较,加重组其Th17、Th17/Treg值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68,-2.309;P〈0.05)。结论重度及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乱,Th17、Th17/Treg变化与病情进展相关,且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王艳黄小平顾静崔娟娟甘建和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TH17TH17/TREG
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P<0.001)、MELD评分(r=0.8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IL-32(OR=1.137,95%CI:1.040~1.243,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P值均<0.05)。结论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顾静王艳孙蔚赵卫峰甘建和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类
肝衰竭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诱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常见诱因,探讨SIRS与ACLF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3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SIRS分为SIRS组(282例)和非SIRS组(211例),分析SIRS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转归;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不同诱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CLF患者SIRS发生率57.20%。引起SIRS最常见诱因为感染和消化道出血,且与预后明显相关(OR分别为4.355和3.557,P<0.05)。SIRS严重者,病死率高(P<0.05)。结论感染与消化道出血是ACLF发生SIRS的最常见诱因,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凤霞黄小平甘建和江敏华罗二平黄燕吕胜祥顾静杨柳
关键词:肝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肝衰竭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肝衰竭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20例门诊体检者(A组)、28例慢性肝炎(B组)、28例肝衰竭前期(C组)和66例肝衰竭(D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CT、TBil、PT、WB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D组分为D1组(有继发感染,48例)和D2组(无继发感染,18例);D1组又分为D1a组(好转,8例)、D1b组(加重,40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C和D组治疗前的PCT阳性率值分别为0、14.3%、57.1%和72.7%,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C、D组PCT分别与TBil、PT呈正相关(P<0.05)。PCT、WBC和hsCRP在D1组和D2组、D1a组和D1b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有助于肝衰竭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
王艳甘建和冯婷婷孙蔚顾静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肝衰竭继发感染
二代测序快速诊断上肢创伤弧菌感染一例被引量:4
2019年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嗜温的革兰阴性弧菌,患者感染后病死率极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例患者洗虾时被刺伤,左手掌及左前臂肿胀伴疼痛2 d,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快速明确诊断为上肢创伤弧菌感染,由于创面恶化严重,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上臂截肢术,经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顾静孙蔚甘建和
关键词:创伤弧菌感染上肢测序前臂肿胀全身麻醉
非牧区29例布鲁菌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布鲁菌病又称为波状热或马耳他热,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范畴[1]。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包括牛种(流产布鲁菌)、猪种、羊种(马尔他布鲁菌)、犬种、绵羊附睾种及沙林鼠种,前4种对人类致病。致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及其他途径感染机体[2].
顾静孙蔚徐杰甘建和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
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6例HBV-ACLF患者,根据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6与其他变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IL-6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红细胞比积(Hct)(t=2.413)、PLT(t=6.584)、TBil(t=-8.070)、PT(U=77.50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U=102.000)、HBV DNA(t=-2.767)、IL-6(t=-16.543)、MELD评分(t=-8.1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L-6水平高于存活组[(27.13±12.18)pg/mL vs(9.72±5.56)pg/mL,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6与TBil、P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681,P值均<0.001)。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OR=1.480,95%CI:1.196~1.833,P=0.007)、MELD评分(OR=1.128,95%CI:1.033~1.231,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的AUC(AUC=0.891,95%CI:0.778~0.999)高于IL-6(AUC=0.838,95%CI:0.687~0.989)、MELD评分(AUC=0.783,95%CI:0.634~0.933)。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IL-6(Z=-2.257,P=0.024)。结论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可作为评估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较好的预测模型。
王艳徐英孙蔚陈丽甘建和顾静
关键词:预后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32和IL-10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L-32和IL-1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HBV-ACLF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血清IL-32和IL-10水平变化,同时比较HBV-ACLF早中晚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存活组与死亡组IL-32、IL-10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2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HBV-ACLF组IL-32水平[(500.98±152.33)pg/ml]显著高于CHB组[(281.72±99.28)pg/ml]及健康对照组[(178.16±50.54)pg/ml](P值均<0.05);HBV-ACLF组IL-10水平[(4.82±1.03)pg/ml]显著高于CHB组[(3.15±0.98)pg/ml]及健康对照组[(1.62±0.43)pg/ml](P值均<0.05)。动态监测HBV-ACLF组IL-32水平显示,HBV-ACLF早期高于中期[(540.69±155.71)pg/ml vs(498.43±135.56)pg/ml,P<0.05],中期高于晚期[(498.43±135.56)pg/ml vs(450.77±102.33)pg/ml,P<0.05];比较IL-10水平,HBV-ACLF早期低于中期[(1.94±0.44)pg/ml vs(2.83±0.97)pg/ml,P<0.05],中期低于晚期[(2.83±0.97)pg/ml vs(3.69±1.23)pg/ml,P<0.05]。HBV-ACLF感染组IL-32水平高于非感染组[(553.41±158.65)pg/ml vs(482.54±110.16)pg/ml,P=0.021];HBV-ACLF存活组IL-32水平低于死亡组[(481.95±100.67)pg/ml vs(540.62±112.45)pg/ml,P=0.011],存活组IL-10高于死亡组[(4.21±1.27)pg/ml vs(3.61±1.05)pg/ml,P=0.038]。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在HBV-ACLF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IL-32及IL-10参与疾病的进展过程,动态监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
顾静王艳陈丽徐英甘建和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32
重型肝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被引量:1
2013年
据估计.世界范围内约有400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带来的并发症。临床发现,在重型肝炎进展过程中会发生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淤血淤斑、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本文意在观察重型肝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数量变化。
杨柳汪菁黄小平顾静甘建和
关键词:血小板数量重型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血小板减少内脏出血
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8例HBV-SACLF患者、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Th1、Th2、Th17的水平;动态观察HBV-SACLF患者早、中、晚期Th1、Th2、Th17的变化趋势。结果1.Th1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1=0.04,P2=0.032)。Th2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1=0.007,P2=0.041)。Th17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1=0.003,P2<0.001)。2.HBV-SACLF患者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相比各细胞水平变化趋势:Th1逐渐降低(P1=0.001,P2=0.004)。Th2逐渐升高(P1=0.003,P2=0.048)。Th17逐渐升高(P1=0.002,P2=0.007)。结论 Th1、Th2、Th17的紊乱是导致HBV-SACLF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检测其在HBV-SACLF患者早、中、晚期的动态变化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为临床的免疫调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顾静甘建和陈丽王艳姚运海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慢加亚急性肝衰竭TH1TH2TH17TH1TH2TH17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