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若波

作品数:189 被引量:862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59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3篇农业科学
  • 35篇生物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3篇刀鲚
  • 38篇养殖
  • 19篇三角帆
  • 19篇三角帆蚌
  • 17篇饵料
  • 15篇幼鱼
  • 15篇美洲鲥
  • 15篇钩介幼虫
  • 15篇池塘
  • 12篇长江
  • 10篇饲料
  • 9篇花[鱼骨]
  • 9篇基因
  • 9篇成活率
  • 8篇营养
  • 8篇营养成分
  • 8篇鱼类
  • 8篇暗纹东方鲀
  • 7篇摄食
  • 7篇温度

机构

  • 184篇中国水产科学...
  • 58篇南京农业大学
  • 13篇江阴市水产指...
  • 4篇江南大学
  • 4篇苏州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江苏省水产技...
  • 2篇江苏省太湖渔...
  • 2篇安徽水韵环保...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87篇顾若波
  • 128篇徐钢春
  • 95篇徐跑
  • 84篇闻海波
  • 51篇聂志娟
  • 43篇华丹
  • 39篇金武
  • 28篇马学艳
  • 26篇杜富宽
  • 21篇张呈祥
  • 12篇张守领
  • 11篇郑金良
  • 10篇杜兴伟
  • 10篇魏广莲
  • 8篇徐东坡
  • 6篇张勇
  • 6篇曹哲明
  • 5篇王玉芳
  • 5篇徐良
  • 4篇黄鹤忠

传媒

  • 10篇淡水渔业
  • 9篇动物学杂志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 8篇中国水产科学
  • 8篇水生生物学报
  • 8篇大连海洋大学...
  • 7篇水产学报
  • 5篇长江大学学报...
  • 4篇科学养鱼
  • 4篇浙江海洋学院...
  • 4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水产养殖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动物营养学报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15篇2016
  • 17篇2015
  • 25篇2014
  • 19篇2013
  • 19篇2012
  • 13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壳色三角帆蚌外套膜基因的SRAP-cDNA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三角帆蚌幼蚌壳表面颜色和放射条纹表型遗传分离均符合孟德尔单基因位点的一对等位基因调控规律。研究为进一步阐释其壳色遗传分子调控机制,应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AS)和SRAP-cDNA比较了两种典型外壳色表型三角帆蚌外套膜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采用30个引物组合获得5个差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获得14条差异序列,大小在195—339 bp之间,通过序列比对,获得与2个相似蛋白序列,包括类二氢嘧啶脱氢酶和类锌指MYM-1型蛋白,而未发现与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但三角帆蚌外壳色表型差异是否与嘧啶代谢和类锌指蛋白参与的基因表达调控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闻海波曹哲明金武顾若波华丹黄晓飞徐跑
关键词:三角帆蚌外套膜差异基因
龙池鲫DNA含量、倍性分析及其形态学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以鸡(Gallus sp.)红细胞DNA含量(2.5 pg/N)为标准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龙池鲫(Carassius auratus in Long Lake)的红细胞核DNA含量,采用T型标技术标记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并研究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的形态特征,为阐明龙池鲫的遗传背景及资源增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实验检测的265尾龙池鲫中,42尾龙池鲫样品红细胞核的相对DNA含量接近76,占15.85%,223尾样品接近110,占群体数的84.15%;二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3.83 pg/N,三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5.38 pg/N。龙池鲫是由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的鱼组成的混合群体;侧线鳞数量可作为二倍体龙池鲫与三倍体龙池鲫的辨别参考指标。T型标暂养1周后龙池鲫的成活率达到100%,脱牌率为1.13%。
徐钢春殷文健顾若波周国勤茆健强
关键词:LONGDNA含量倍性流式细胞术
似刺鳊鮈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被引量:18
2008年
采用体视显微镜成像系统对似刺鳊鲍(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的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似刺鳊鮈受精卵旱卵蚓形,卵膜径为(3.43±0.0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31个具体发育时期,在水温(20±1)℃下,历时95h 08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初孵仔鱼平均全长7.25mm;在水温(20±1)℃下,出膜后7d,卵黄囊吸收完毕;在水温20~25℃下,继续培育至35日龄,仔鱼鳃盖后缘及前端侧线附近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似刺鳊鮈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3.12cm;培育至68日龄,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身体透明这一特征消失,似剌鳊鮈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此时平均全长达8.70c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本研究对似刺鳊鮈资源的保存及生产性育苗工艺的建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14-424]
顾若波徐钢春闻海波李晓莉华丹曾令兵张守领
关键词:胚胎发育仔鱼稚鱼幼鱼
美洲鲥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特征被引量:28
2010年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轮虫类开口饵料,密度为5~10ind/mL,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稚鱼期间在主食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进行驯食。本实验采用特制缓沉饲料及时驯化转食再过渡到全部摄食人工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时间为21d,驯食是成功进行人工池塘养殖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美洲鲥早期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及成功进行池塘养殖的可行性。
张呈祥徐钢春徐跑郑金良顾若波
关键词:美洲鲥仔鱼稚鱼幼鱼形态发育
一种红蒸美洲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蒸美洲鲥的制作方法,属于水产品营养、烹饪技术领域。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保鲜膜包裹的冰鲜美洲鲥,将内脏及鳃去掉,并剔除骨头,鱼体洗净沥干水后置于鱼形瓷盘中;将调料充分拌匀,调料与鱼体按1∶10~1∶8...
郑金良顾若波徐钢春张呈祥
文献传递
两种淡水贝类的核型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采用活体注射氯化钴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对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为18,核型为2n=8m+10sm,染色体臂数(NF)=36;背瘤丽蚌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8,核型为2n=24m+12sm+2t,NF=74。两物种中均未发现随体和性染色体。
闻海波顾若波徐钢春华丹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核型氯化钴
美洲鲥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被引量:38
2012年
2007~2009年,利用深井水及设有钢架保温大棚的土池成功进行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的研究,同时观察了美洲鲥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2龄美洲鲥在池塘中经专池培育并采用激素+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投喂、水流刺激等培育措施使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60%~8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生态调控促使产卵或人工催产繁殖,生态调控促使产卵中水温保持在16~23℃,池水始终保持流动状态,50对美洲鲥亲鱼自4月中下旬至5月底陆续产卵,共收集鱼卵9.0万粒,平均受精率10%,孵化率70%~80%;人工催产试验中,采用LHRH-A2+鱼类催产助剂、LHRH-A2+HCG+DOM+鱼类催产助剂和LHRH-A2+HCG+鱼类催产助剂3种催产剂配伍,背鳍基部两针注射法,催产率20%~100%,获卵10.57万粒,受精率0~21.5%,孵化率0~70%。美洲鲥受精卵呈卵圆形,卵膜径为(4.03±0.2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30个具体发育时期,在水温(20±1)℃下,历时约71 h4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徐钢春张呈祥郑金良顾若波
关键词:人工繁殖胚胎发育
刀鲚MSTN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表达被引量:12
2014年
运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和RACE技术,从刀鲚(Coilia nasus)肌肉组织中克隆了肌肉生成抑制素基因(Myostatin,MSTN)的cDNA全长并分析了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在刀鲚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刀鲚MSTN基因的cDNA全长2 252 bp,编码区1 125 bp,编码374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刀鲚MSTN具有MSTN家族的典型结构域,包含Pfam和TGFB结构域。运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该基因在刀鲚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MSTN基因在健康刀鲚肌肉和脑中呈高表达,鳃、肝、脾、肠、肾和头肾中微量表达。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刀鲚MSTN基因的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组织表达模式相似,推测该基因的功能也具有高度保守性。本研究旨为MSTN基因在刀鲚后续育种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杜富宽聂志娟徐钢春徐跑顾若波
关键词:刀鲚MSTN基因克隆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及寄生包囊形成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选取16种鱼类,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寄生变态率为(49.6±9.4)%,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闻海波马学艳徐跑张呈祥徐良金武华丹顾若波
关键词:眼斑拟石首鱼
一种轮虫连续培养系统
一种轮虫连续培养系统包括水源储存及处理罐,一组轮虫培养箱,轮虫采集及培养液沉淀装置,培养液回收储存罐。及采用该系统的轮虫连续培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培养装置预处理;水源预处理;轮虫培养;轮虫收集;培养液回收;重复上述步...
聂志娟徐钢春顾若波徐跑鲍明明
文献传递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