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年
- 作品数:50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礼后乎”脞说——伦理学、政治哲学与美学的分别与合一被引量:1
- 2019年
- 朱熹与郑玄关于《论语》3. 8章"素"与"绚"之"本末轻重"的对立,揭示出"礼的二重性":一方面,在理论上"礼"必然区分为不能被进一步还原的"素礼"(质)与"绚礼"(文)这两个面相;另一方面,在历史实践中"礼"又永远指向"文质彬彬"的整全之"一"。礼的二重性表明,虽然传统学术不太重视知性区分,礼的生活主要表现为伦理生活、政治生活、审美生活等的合一,但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礼学中区分出(建立)独立意义的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等;另一方面,分门别类地建立起来的各种独立自主的学术传统,反过来又夯实和重建了中国传统的真美善的"合一"。
- 陈迎年
- 关键词:美学政治哲学伦理学
- “国家学”与“道德的形上学”的“交互存在论奠基”——以牟宗三儒学为例
- 2016年
- 2015年的“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之争”值得关注.它的背景是“中国崛起”,目的是“代际接力”,目标是“建立儒家普世秩序”,关键则在如何理解“儒家国家学”.通过牟宗三儒学这块试金石,论争中的“国家学”与“道德的形上学”的“交互存在论奠基”问题逼显.大陆新儒家若能在学术上补足这方面的欠缺,则必定大有作为.
- 陈迎年
- 关键词:大陆新儒家
- 认识论·意识形态·存在论——牟宗三的荀子阐释批判被引量:2
- 2013年
- 牟宗三对荀子判法的先扬后抑,十分引人注目。这既反映了荀子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牟先生哲学道路的转进,更透露了在思考中国文化现代性问题时所遭遇到的困境。本文认为,一、牟宗三前后期对道德与知识、中国与西方等方面关系的不同论述,有着某种自我建构-解构的循环功能;二、前期对荀子认识论的重视等,能够部分解除后期智的直觉的道德形上学的意识形态遮蔽性;三、客观精神的建构,在保证儒家能够针对中国人的生存现状而言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儒学的存在论意义也应该奠基于此。
- 陈迎年
- 关键词:意识形态解蔽
- 国家不是艺术品?——中西国家学的一个比较
- 2016年
- 国家学仍然是政治哲学的拱心石。本文在深入分析黑格尔"国家不是艺术品"命题的内在层次的基础上,比较了黑格尔的国家学与儒家的国家学:两者都强调国家具有超出个人的人性之上的神性部分,都坚持美真的分别与同一;但儒家国家学的艺术纯度更高,更容易以高涨的浪漫主义"道统纪"来实现对黑格尔"神统纪"国家学的批判和超越。因此,简单地给某种国家学标上"极权主义"、"保守主义"等标签以了事非常容易,但却可能因此而错失很多东西;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儒家国家学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的儒家国家学,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陈迎年
- 关键词:艺术品黑格尔牟宗三
- 荀子两心论辨正被引量:2
- 2017年
- 在荀子那里,很容易分别出"好利心""辨知心""知道心"这"三心"。人们一般把好利心"下讲",当作需要对治的动物性而归并入辨知心,由此引发荀子之心究竟是辨知心还是道德的心的争论。但如果着眼于"称情而立文"的过程,把辨知心隐没入好利心,突出好利心与知道心这"两心",强调从好利心这一基础"上讲"出知道心,仍然是可能的。首先,"身尽其故则美",荀子的心是两头通的,既是"天官"也是"天君",天官、天君都是人的情实,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论基础。其次,"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由天官"自下而上"地贞定天君,从人心生长出道心,荀子谓之曰"危微之几",它逼显出"心的生成史":知道心不过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因好利心而兼权孰计,渐渐积伪浸润并最终凝聚内化了的一种"文化存在"(君子圣王)而已。最后,"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在"时间"的开启("学为圣人")和闭合("眸而见之")中,荀子让个体性的化性起伪(个人人格的完善)与政治性的圣王教化(整个社会的太平有序)共同到时了。荀子论证并推进了孔子"先富后教""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值得充分肯定。
- 陈迎年
- 关键词:荀子
- 势域·生死·天时——论《孙子》思想方法的特色
- 1999年
- 本文在先秦哲学背景下,就几微性对《孙子》分三层论述:“求之于势,不责天人”,视战争为争斗变幻的整体;“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在败亡的惮惊中兵者先行把捉了这一整体;“天命靡常”,“天地孰得”,兵者从时入化地将斗争具体展开,切实融入整体,在“势域→生死→天时→势域”
- 陈迎年
- 关键词:《孙子》生死天时
- 良知的界限与匹夫的责任——王阳明圣贤有分说的法哲学阐释被引量:3
- 2010年
- 我们不能简单指责王阳明"圣贤有分"说在客观上为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了一种合理性,而应该看到,这种家长制的国家恰恰是阳明学说的既定前提。因而,阳明圣贤有分说的现代价值,并不在于它能产生出某些高出一切、领导一切的见道者,然后再由这种见道者随波逐浪的道德显现,把我们引领着走向民主、科学之路;相反,在消除了等级制度并确立了法律之"分"的今天,圣贤有分说完全可以成就一种"匹夫道德",让人们在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普遍自觉行动中,既尊重法律的平面化量化特质,又保有道德的立体自由独立性。唯有这种纵横交织的格局,儒学才有可能为自身开辟出融入当代生活的道路。
- 陈迎年
- 关键词:法哲学划界
- 荀子“义利两有”政治哲学辨正被引量:1
- 2019年
- 生活中有幸福,但也不缺乏苦难。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政治要处理欲望、财产、权力等问题。欲望、财产与权力等,假若不是卑下的,那也绝不是高尚的,它涉及俗人俗务。人的这种存在论所与(the given,gegeben),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基础性事件(Ereignis)。在先秦儒家中,荀子一方面高度重视和突出了这一存在论所与,将其设定为自己叙说的逻辑起点,一方面又反复推究如何从此基础性事件中"自然生长"(epigenesis)出公道正义的问题,证明超凡入圣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建立了一种"义利两有"政治哲学。
- 陈迎年
- 关键词:荀子政治哲学
- 牟宗三的善美学与康德的审美共通感被引量:2
- 2010年
- 牟宗三善美学的突出标志,便是否定康德的审美共通感。因而,这种善美学并不足以批判康德美学的形式化和空虚化,反而在真善美的"合一说"中极成了一种智的直觉的形式主义,让美与政治、经济、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完全融离。这样,这种善美学也就成为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的路标,为我们标明:牟宗三式的"内圣"不但不足以开出"新外王",反而可能造就一种反政治的政治哲学。
- 陈迎年
- 关键词:牟宗三审美共通感
-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论道德之源被引量:3
- 2005年
- 荀子的理论,是建立在其“人论”基础上的。“人论”唤醒并关注个人与整个族类之间的互生游戏:一方面,道德皆为养每一个个人的欲望而生,只不过是养欲之具;另一方面,道德又领受了人之物种的类的规定性,因而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本身。这样,荀子看到了“感而自然”与夫“感而不能然”之间的必然的循环,并将对此循环的实现,仅仅交由了“成人”的过程。它至少表明:义务与权利共生,道德与功利相伴。
- 陈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