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珺

作品数:8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剧场
  • 4篇剧场性
  • 4篇剧作
  • 4篇曹禺剧作
  • 3篇戏剧
  • 2篇孙犁小说
  • 2篇小说
  • 2篇小说创作
  • 2篇解放区时期
  • 2篇锦上
  • 2篇锦上添花
  • 2篇剧作者
  • 2篇创作观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教育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幼儿
  • 1篇幼儿艺术
  • 1篇幼儿艺术教育
  • 1篇幼教

机构

  • 6篇福建儿童发展...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陈珺
  • 1篇席扬

传媒

  • 2篇福建教育学院...
  • 2篇教育探究
  • 1篇福建艺术
  • 1篇长治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剧场性”营构与曹禺剧作的成功
2010年
乔治·贝克说:"即使本身是具有感情色彩的、并且真正具有戏剧性的材料,也必须仔细加工,才能够在舞台上取得成功,就是说,才能够成为具有适当的‘剧场性的’。因此……剧作者必须研究怎样才能使‘戏剧性’成为‘剧场性的’方法.技巧的意义就在这里。"
陈珺
关键词:剧场性曹禺剧作感情色彩戏剧性剧作者
勤勉铸就幼教事业 艺术彰显美丽人生——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艺术教育的领跑者谢少华
2011年
福建省实验幼儿园的谢少华园长自八十年代中期就致力于幼儿艺术教育的摸索与实践,并始终以"幼儿发展为本"作为事业的指导原则,这历时二十余年的先行实践与2001年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不谋而合。谢园长凭借自身在艺术方面的探索和特长,带领全园教师充分开掘园本教材、特色课题,开展环境创设以及家庭艺术教育,全方位辐射型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省实验幼儿园当之无愧地成为省内、国内乃至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学前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为新《纲要》的实施和幼教改革试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陈珺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
网众传播与中国语境下的公民社会建构
随着高速进行的信息化进程,当前的中国社会已成为信息网络化的社会。大众传播也在网络化,人们通过传统的人际网络与信息网络相互联结,积极的使用媒介而成为网络化用户和网众,并通过社会性媒体生产、发布和接收信息,发动并参与了网众传...
陈珺
关键词:公民社会
文献传递
曹禺戏剧创作剧场性变化之研究
戏剧的生命在于演出,《雷雨》的问世之所以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在于它是一部既能读又能演的戏。对剧场性的自觉追求是曹禺对中国话剧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贡献,因此对曹禺戏剧的研究绝不能仅局限于文本而规避舞台表现,剧场接受...
陈珺
关键词:曹禺剧作剧场性
文献传递
曹禺剧作“剧场性”营构中的“人”“戏”关系
2010年
戏剧作品要在有限的剧场空间里揭示深刻丰富的社会人生世相,就须使剧场小舞台演绎为人生大舞台。因此,剧作家对"人"与"戏"关系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曹禺早期戏剧能够依据角色性格发言行动,突出合乎角色情感逻辑的细节,展示角色间互为作用力的关系,这是剧作家依托"人""戏"关系成功营造"剧场性"的关键。曹禺后期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建构方面与前期相比则呈弱化之状,由此造成的审美萎缩,值得深思。
陈珺
关键词:曹禺戏剧剧场性情感逻辑角色关系
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小议孙犁解放区时期小说创作的特色
2008年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孙犁的"诗体小说"风格,主要关注他的作品特色以及创作方法。他的作品与同时期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在创作立场、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创作精神上都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影响至其后的许多作家。
陈珺
关键词:孙犁小说解放区时期创作观锦上添花
坚持创作个性,走向经典之路——以孙犁解放区时期小说创作为例
2008年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孙犁小说的"诗体小说"风格,主要关注作品特色以及创作方法的研究。本文意在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孙犁的创作观,从创作立场、作品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及文学精神等方面探索在强大的政治语境下作家可以怎样坚持个性从而创作出能够穿越时空隧道的充满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坚持正是孙犁作为作家的可贵之处。
陈珺
关键词:孙犁小说解放区时期创作观锦上添花
意识形态·剧作者·观众——关于曹禺前后期剧作“剧场性”比较及其变化原因的探讨
2010年
曹禺剧作强烈的剧场性缘于其独特的剧场意识,构建其剧场意识的两大基石是观众意识和舞台意识,它们是成就曹禺前期剧作强烈剧场性的法宝。建国后,剧作家原有的创作个性自觉服从于时代的创作共性,创作主体身份从一个写戏者转成一个宣传者,舞台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宣传教育功能所替代。观众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从"被感染"到"被教育"、从"融入剧情"到"理性观剧"的转变。
陈珺席扬
关键词:曹禺剧作剧场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