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枫楠

作品数:12 被引量:19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能源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中国能源
  • 2篇水泥
  • 2篇太阳能
  • 2篇太阳能光伏
  • 2篇太阳能光伏产...
  • 2篇能源供给
  • 2篇情景预测
  • 2篇稳定性
  • 2篇光伏
  • 2篇光伏产业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动机
  • 1篇障碍度
  • 1篇制造业
  • 1篇中国能源消费
  • 1篇人均能耗
  • 1篇水泥生产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2篇陈枫楠
  • 10篇沈镭
  • 7篇刘立涛
  • 4篇薛静静
  • 4篇高天明
  • 3篇张艳
  • 3篇王礼茂
  • 3篇沈明
  • 1篇钟帅
  • 1篇张超
  • 1篇张超

传媒

  • 5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资源与产业

年份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情景预测被引量:48
2015年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61.91×108~121.33×108tce;1870—2050年,中国人均累计能耗最佳分布区间为207~294 tce,只相当于1870—2012年美国人均累计能耗的46%、德国的56%、英国的57%。2文献梳理表明,当前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峰值的各种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在62×108~79×108tce,而峰值年份则出现在2035—2045年,论文认为除美国、英国和德国情景将有峰值出现外,其他情景尚不可能出现峰值;3法国情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于2040年左右出现;日本、韩国以及基准情景预测显示,2035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到2%左右的低速增长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采用法国、日本、韩国情景较为合理,2035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当前,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人均能耗尤其人均累计能耗处于较低水平,过早乐观承诺能源消费峰值,易使气候变化谈判陷入被动;从中国国情出发,需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留有能源消耗空间;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积极倡导节能型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
沈镭刘立涛王礼茂陈枫楠张超张超钟帅
关键词:能源消费情景人均能耗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4年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供给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机构大肆宣扬"中国能源威胁论"。针对中国能源供给存在的实际突出问题,开展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形势,找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强化政策保障。从能源供给安全的概念出发,构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方法构建能源供给安全评估模型,借鉴指标评价标准模型建立指标评价标准值,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近年来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等级、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中国能源供给安全评价等级为III,2009年和2011年上升为I级,2010年为II级。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指数与最优评价集I的联系度由2000年的-0.46增至2011年的0.23,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能源产品价格指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在各年份的出现频率达到91.67%,其次为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和储采比,出现频率达到83.33%。
薛静静沈镭刘立涛高天明陈枫楠
关键词:集对分析障碍度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2年
基于2009年的太阳能光伏数据,利用ArcGIS分析工具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和河北,新增量分别占全国比重的85.7%、8.8%,累积量占全国总量的73.1%、8.2%。光伏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华东为主,中南、华北为辅的空间格局,光伏企业数分别占全国的52.67%,20.67%和17.85%。光伏企业分布较集中的省(直辖市)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分别占全国的16.6%,15.6%,13.9%,12.6%和12.2%。基尼系数表明,华北地区集聚程度最大,在0.7左右;东北地区集聚程度最小,略高于0.5。影响因素的回归统计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技术水平、消费市场和能源效率是影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并且呈较强正相关。
陈枫楠王礼茂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影响因素
能源和地缘政治的互动模型被引量:12
2011年
运用系统分析法,第一步建立了能源出口国—过境运输国—进口国的能源利益体双循环模型,第二步建立了以跨国公司、政府、国际组织为载体的地缘政治体双循环模型,最后将两者叠加,得出能源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模型。认为:出口国、进口国、过境运输国分别通过提供国际公共品、获取能源的手段、受控制程度来影响地缘政治体系;跨国公司、政府、国际组织分别以投资、外交主动权、国际话语权作用于能源体系。从而形成能源和地缘政治的互动。
陈枫楠王礼茂
关键词:能源地缘政治互动机制
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14年
水泥生产是除化石能源以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水泥产量最大的国家,水泥生产的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2011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0亿t占世界总产量的58.8%。中国水泥生产碳排放占世界水泥排放的比重增至60.6%,与此同时,水泥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增至11.3%。当前,国际默认的水泥生产碳排放因子已不能满足中国碳排放核算的需求。加强中国水泥生产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研究,对科学、准确核算中国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水泥可持续发展自愿性协议(Cement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CSI)即WBCSD/CSI和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Academy,CDMA)水泥生产碳排放因子核算边界、计算方法基础上,对上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在辨析参数选择、不确定性差异的基础上揭示了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因子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各种计算方法在中国的适应性,为未来中国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的选择及构建奠定了基础。
刘立涛张艳沈镭高天明薛静静陈枫楠
关键词:水泥生产计算方法
陕西省能源供给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基于影响能源供需的9个因素,应用C-D生产函数和STIRPAT方程,构建了能源供给稳定性模型。通过对陕西省1990—2011年的数据分析,得到:能源投资(0.8293)、碳排放强度(-0.2373)、人均GDP(-0.2876)、产业结构(-2.1336)、人口规模(-2.4144)是影响陕西省能源供给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能源投资增加将提高现阶段能源供给的稳定性,但影响长期能源供给的稳定性。而人口规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等四因素则会降低能源供给系统的稳定性。人均GDP是降低陕西省能源供给系统稳定性的主导因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高(55%),也是降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沈明沈镭张艳刘立涛薛静静陈枫楠
关键词:能源供给稳定性影响因素
基于期刊文献检索的国内资源经济学研究述评被引量:4
2013年
分析中国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性等特点及其变化,对把握当前中国资源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基于CNKI期刊文献,本文对1981-2012年间的资源经济学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自然资源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为主;同时生态系统资源和战略资源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随着产业升级,资源经济学对产业的关注也在变化。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于学科建设、资源开发与规划、资源核算、资源供需、资源产权、资源经营、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2003年之前,资源经济学以定性分析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文献迅速增长。综合看,国内有关资源经济学实证类的研究还较少,且集中于资源功能价值评估、最优化配置和资源供需等方面。未来资源经济学需加强实证类和国际性研究,深化资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利用、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陈枫楠沈镭
关键词:资源经济学
基于EEA方法的中国水泥制造业能耗的空间差异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对中国23个省区的水泥生产线的实地调研数据以及2012年水泥制造业的行业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运用EEA方法计算了各省区水泥制造业的能耗,并对中国水泥制造业能耗的的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水泥制造业能耗总量较多分布在以安徽、山东为核心的东部地带和以四川为核心的西部地带,其中能源?耗强化了东部核心,而外部性?耗不同程度地突出了中西部省份的社会隐性成本;2中国水泥制造业的能效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递增的特点,尤其体现在能源利用效率、劳动力效率和资金利用效率三部分,而环境效率强凸显了西藏、新疆、内蒙古、山西的环境成本;3在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共同作用下,对23个省区进行分类,依据其能耗特征可分为8类;4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是水泥制造业能效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陈枫楠沈镭刘立涛高天明
关键词:水泥制造业能耗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流动与功能分区被引量:36
2012年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沈镭刘立涛高天明薛静静陈枫楠
关键词:区划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能量流动”国内外研究述评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以CNKI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对国内外"能量流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是运用物质流和能值的方法探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核心,延伸出生物链/网体系、微生物分解、生态群落结构以及新能源这4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物链/网体系中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提高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认知。国外"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由"消耗"、"节约"和"评价指标"组成,围绕核心形成了模型分析、气候变化、生命周期评价、能量测度指标和中国这五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命周期评价,探讨了众多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问题;模型分析的方向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能量流动视角的测度,研究也比较成熟。综合看,国内从生态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居多,国外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比较丰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气候变化、能量测度指标这两个方向,国内学者尤其要更多地引入能量流动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经济系统和工业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能量消耗规律。
陈枫楠沈镭
关键词:共词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