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志

作品数:42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外科
  • 15篇手术
  • 14篇帕金森
  • 12篇帕金森病
  • 12篇外科治疗
  • 10篇癫痫
  • 9篇外科手术
  • 8篇立体定向术
  • 7篇儿童
  • 6篇切断术
  • 6篇脊神经
  • 6篇根切
  • 5篇疗效
  • 4篇递质
  • 4篇电生理
  • 4篇定向手术
  • 4篇选择性脊神经...
  • 4篇选择性脊神经...
  • 4篇震颤
  • 4篇震颤性麻痹

机构

  • 37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河南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淮安市第三人...
  • 2篇通化钢铁集团...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潮州市中心医...
  • 1篇吉林化工医院
  • 1篇嘉祥县人民医...
  • 1篇露水河林业局...

作者

  • 42篇陈国志
  • 27篇常义
  • 18篇肖安平
  • 12篇杨纶先
  • 11篇马骏
  • 6篇邹元杰
  • 5篇陈永严
  • 3篇徐斌
  • 3篇王焕明
  • 2篇赵鹏来
  • 2篇尹连虎
  • 2篇王键铭
  • 2篇顾冲
  • 2篇肖红
  • 2篇马骋
  • 2篇王有刚
  • 1篇赵晓丽
  • 1篇计庆明
  • 1篇史建军
  • 1篇陆军

传媒

  • 14篇功能性和立体...
  • 8篇立体定向和功...
  • 4篇临床神经病学...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微侵袭神经外...
  • 1篇河南实用神经...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针灸
  • 1篇江苏科技成果...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 6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7
  • 6篇1996
  • 2篇1995
  • 6篇1994
  • 1篇199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87例顽固性癫痫的远期疗效观察
2001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远期疗效.方法:男64例,女23例,年龄7~54岁(平均24.8岁),病程3~37年(平均12.7年).其中全身性发作65例,部分性发作22例.手术除6例儿童采用全麻外,均在局麻下进行,33例行一侧杏仁核加Forel-H毁损,24例行双侧杏仁核加一侧Forel-H毁损,15例行双侧杏仁核毁损,6例行双侧杏仁核加扣带回毁损,5例行一侧杏仁核毁损,3例一侧Forel-H毁损,1例行双侧扣带回加内囊前肢毁损.另外有6例患者进行了两次手术.结果:通过3~13年(平均6.8年)的随访,发现18例病人(20.7%)癫痫发作完成消失;32例患者(36.8%)癫痫发作减少90%以上;12例患者(13.8%)术后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上;手术效果不理想者有25例(28.7%),其中1例患者(1.1%)术后因并发颅内感染而死亡.总有效率71.3%,优良率为57.5%.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手术前应准确定位致痫灶,并选择适当的手术靶点.
王焕明常义肖安平陈国志杨纶先马骏
关键词:癫痫外科手术
脊髓空洞症外科治疗新方法──脊神经后根分流术被引量:3
1996年
脊髓空洞症外科治疗新方法──脊神经后根分流术常义,陈国志,肖安平,杨纶先,马俊我院采用脊神经后根囊腔内引流的新方法治疗脊髓空洞症9例。其手术目的不仅在于消除或减轻空洞内囊液对脊髓的持续性压迫,而且防止了术后囊腔闭合所致的囊液重新积聚。经1~6年随访,...
常义陈国志肖安平杨纶先马俊
关键词:脊髓空洞症外科手术脊神经后根分流术
电生理刺激在治疗帕金森病术中的价值
2003年
毋江史建军顾峰陈国志
关键词:电生理刺激帕金森病
帕金森氏病主要症状的内外科治疗长期效果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本研究将帕金森氏病人随机分成三组:(1)单纯服用L-DA和/或美多巴治疗组;(2)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脑立体定向术后规律性服用抗震颤药物组;(3)术后不规律服药组。治疗前一周停药物观测基本症状,治疗后1月,6月及1年对PD主要症状进行HYPDS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立体定向术后规律性服用抗震颤药物是治疗PD病人最佳途径。
陈国志常义肖安平杨纶先马骏
关键词:帕金森氏病左旋多巴丘脑
CT引导毁损苍白球内侧部治疗帕金森病17例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在CT导向下脑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规划射频毁损苍白球内侧部(GPi)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南京麦迪柯科技公司98-Ⅲ型脑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规划手术系统,对17例PD患者的头颅CTGPi的直接定位,用N-30型射频仪(西安黄河),制造一个约8毫米直径的毁损灶。结果按帕金森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评分,术后1周,在关状态下,术后症状改善率47.1%,在开状态下改善率41.1%,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经随访3年,显效64.7%,改善23.5%,无效11.8%。并发症:术后8小时内出现对侧肢体部分发作肌痉挛者2例(11.8%),均在3天后消失。对侧肢体轻偏瘫者1例(5.9%),2周内恢复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及死亡。结论PD患者行GPi毁损术后僵直、震颤多可消失,运动不能等症状有所改善。
顾冲陈国志李洪亮陈中俊阮秋
关键词:立体定向术帕金森病苍白球内侧部核团毁损术
脑立体定向结合脑电皮层及深部电极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结合皮层及深部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对2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螺旋CT导向,在立体定向指引下颅骨钻孔行双侧或单侧海马区深部电极植入,脑电监测对癫痫灶定位,根据手术中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癫痫灶的定位、手术后疗效评价及术后脑电检查结果,探讨皮层及深部电极脑电监测在立体定向毁损癫痫灶手术中的应用和价值。结果 28例患者中有21例在毁损病灶前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或尖-慢波,毁损后有17例上述癫痫波完全消失,4例仍有散在的少许癫痫波;另有7例患者未记录到癫痫波,但表现为基本的节律异常,毁损病灶后好转。28例患者中胶质瘤8例,脑囊虫病5例,蛛网膜囊肿3例,软化灶4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血管畸形2例,转移癌2例,炎症1例,胶质细胞增生1例,病灶直径在0.8~4.7cm。手术后24例癫痫发作消失,1例仍偶有癫痫发作,能够被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手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结论皮层及深部电极描记和立体定向方法相结合,既能明确癫痫灶的范围,又能以微侵袭的方法切除癫痫灶,尤其适用于直径小于5cm的癫痫灶的切除。
王宏李浒陈国志冒海燕
关键词:脑立体定向癫痫手术
儿童脑瘫的外科治疗(附23例报告)
1996年
儿童脑瘫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本文采用脑立定向术和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共治疗儿童脑瘫病人23例,并对这两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方法学进行了介绍和疗效对比。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常义陈国志肖安平邹元杰
关键词:儿童脑瘫脑立体定向术脊神经根切断术
脑瘫的外科治疗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神经反射变化的研究
2000年
内容①脑立体定向联合靶点:丘脑腹外侧核、丘脑枕、苍白球、中央中核和Forel-H区等;②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上肢C5-T1节段,下肢L2-S1节段;③阈刺激时肌肉出现Ⅲ、Ⅳ级反应为病理性,双倍以上阈刺激出现肌肉的Ⅲ、Ⅳ级反应有假性病理反应。创新点①国内率先采用脑立体定向术与SPR手术相结合治疗儿童脑瘫及对照研究;
陈国志常义杨纶先
关键词:脑瘫外科治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神经反射
88例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探讨顽固性癫痫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 88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行外科治疗 ,其中 71例行立体定向手术 ,8例行胼胝体前部切开术 ,4例行前颞叶切除术 ,4例行致痫灶切除术 ,1例行致痫灶切除 +前颞叶切除 +多处软脑膜下横切术 (MST)。术后随访 1年以上。结果  2 0例(2 2 .8% )癫痫发作完全消失 ;36例 (4 0 .9% )癫痫发作显著减少 ;15例 (17.1% )效果良好 ;疗效差 9例(10 .2 % ) ;无明显改善 7例 (7.9% ) ;死亡 1例 (1.1% )。手术总有效率为 80 .8% ,显效率为 6 3.7%。通过分析不同术式 ,发现以前颞叶切除术疗效最好 ,胼胝体切开术效果最差。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手术前应准确定位致痫灶 ,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
王焕明常义肖安平杨纶先陈国志马骏
关键词:顽固性癫痫外科手术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神经反射变化的研究
1998年
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的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的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的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v,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的研究。万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的测定,并对阈值的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an内可达其基值的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的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的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的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的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陈国志常义
关键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儿童脑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