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茂

作品数:65 被引量:226H指数:9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皮肤
  • 11篇细胞
  • 10篇皮炎
  • 7篇特应性
  • 6篇银屑
  • 6篇银屑病
  • 6篇疗效
  • 6篇激素
  • 6篇黑色素
  • 6篇黑色素瘤
  • 5篇熏洗
  • 5篇治疗扁平疣
  • 5篇中药熏
  • 5篇中药熏洗
  • 5篇红斑
  • 4篇糖皮质
  • 4篇糖皮质激素
  • 4篇特应性皮炎
  • 4篇皮炎患者
  • 4篇皮质激素

机构

  • 56篇成都医学院第...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成都医学院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65篇陆茂
  • 50篇叶俊儒
  • 24篇宋黎
  • 24篇彭科
  • 18篇沈跃莉
  • 10篇唐蓉芳
  • 10篇张云光
  • 8篇唐懿
  • 7篇周奕琦
  • 6篇祁红
  • 5篇黄蓉飞
  • 5篇朱江婷
  • 5篇刘彦麟
  • 5篇樊元春
  • 3篇周文学
  • 3篇唐樱
  • 3篇刘彦麟
  • 2篇代亚玲
  • 2篇冉玉平
  • 2篇饶朗

传媒

  • 9篇四川医学
  • 8篇中国医药导报
  • 5篇中国误诊学杂...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四川中医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3篇实用皮肤病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西部医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学教育...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4
  • 1篇2003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部基底细胞癌Mohs手术1例被引量:1
2018年
1病历摘要 患者男,70岁。因左侧面部包块2年余,于2016年11月2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余前左侧面部出现丘疹。无瘙痒及疼痛,未予重视,皮损逐渐增大至鸽蛋大,近2个月余局部出现破溃及渗液。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结核及肿瘤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宋黎陆茂饶朗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
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患者采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钙而奇D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股骨颈及腰椎(L1~L4)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明显增加,治疗组较对照组增加显著。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
陆茂叶俊儒张云光沈跃莉唐蓉芳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鹿瓜多肽注射液疗效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阿罗格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首先行皮肤点刺试验,纳入以粉尘螨或屋尘螨为主要变应原的患者120例,采用计算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给予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结合基础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60例)仅给予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1年及2年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年、2年后,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61.7%、80.0%。对照组分别为51.7%、61.7%。治疗1年时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2年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确定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能缓解症状,疗效持久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宋黎叶俊儒陆茂唐懿刘彦麟
关键词:变应原慢性荨麻疹
早发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分析早发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影像学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早发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骨骼X线片和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水剂青霉素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X线影像检查,40例患儿出现骨骼改变:其中36例表现为股骨、胫腓骨、肱骨或尺桡骨出现临时钙化带增宽或其下方出现透亮带的现象,其他骨骼如跟骨、距骨、肩胛骨也出现受累状况;35例出现骨骼反应,以胫骨、股骨、尺骨、腓骨多见,奇特骨骼也存在这一状况;22例患儿出现骨质损坏,以股骨、胫骨、肱骨、尺骨多见,其他骨骼如锁骨也出现这一状况;经过临床治愈,60例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7%。结论: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的骨骼会发生改变,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这可以辅助临床诊断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评估骨损害的程度;经过青霉素及时治疗,可治疗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黄昊马俊如陆茂
关键词:影像学特征
c-Jun、c-Fos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c-Jun、c-Fos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34例瘤旁组织和20例色素痣中c-Jun、c-Fos的表达。结果:(1)c-Jun、c-Fos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瘤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色素痣;(2)c-Jun、c-Fos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3)皮肤恶性黑素瘤中c-Jun、c-Fos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Jun、c-Fos可作为皮肤恶性黑素瘤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
陆茂叶俊儒樊元春唐樱黄蓉飞
关键词:基因JUN基因LOS
小切口皮下剥离联合打包治疗腋臭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小切口皮下剥离联合打包治疗腋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68例腋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皮下剥离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皮下剥离组(P<0.05)。结论小切口皮下剥离联合打包治疗腋臭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陆茂彭科宋黎沈跃丽
关键词:腋臭小切口打包
62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影响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确立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62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和82.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手术方式、淋巴结消除是影响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预后的独立因素,Mohs外科手术可改善Ⅰ、Ⅱ期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的预后。
陆茂叶俊儒彭科樊元春黄蓉飞
关键词:黑色素瘤生存率预后
甚晚抗原-4在特应性皮炎皮损的表达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甚晚抗原-4(VLA-4)在特应性皮炎(AD)皮损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AD患者皮损VLA-4的表达,参照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析VLA-4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D患者组皮损VLA-4的平均光密度(AO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LA-4的表达水平与SCORAD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AD患者皮损VLA-4的表达增高,VLA-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陆茂叶俊儒彭科沈跃莉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极迟抗原-4的表达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极迟抗原-4(VLA-4)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26例进行期、19例静止期)和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并结合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静止期患者VLA-4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陆茂叶俊儒张云光沈跃莉唐蓉芳
关键词:银屑病T淋巴细胞
成都地区85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过敏原及其性别、年龄分布。方法采用变应原点刺液(商品名:阿罗格)对85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实施13种吸入物及15种食物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皮试阳性率最高的前5位变应原依次是:粉尘螨、屋尘螨、蟑螂、小虾和蟹肉。其中粉尘螨阳性率最高,为58.7%,屋尘螨次之,为55.1%。不同性别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吸入组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食物组。儿童、青中年人群变应原阳性率更高。结论粉尘螨、屋尘螨、蟑螂、小虾和蟹肉等是成都地区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可以明确过敏原,对于慢性荨麻疹的个体化治疗及健康教育起重要作用,并为该地区慢性病管理提供合理数据。
宋黎叶俊儒陆茂唐懿刘彦麟
关键词: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