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业超

作品数:48 被引量:742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0篇天文地球
  • 9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遥感
  • 10篇土壤
  • 10篇土壤侵蚀
  • 8篇地理信息
  • 8篇地理信息系统
  • 8篇信息系统
  • 8篇GIS
  • 7篇水土
  • 7篇黑土
  • 6篇生态
  • 6篇黑土区
  • 4篇土壤侵蚀潜在...
  • 3篇地形
  • 3篇样带
  • 3篇中国东北样带
  • 3篇水土流失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区域社会
  • 3篇区域社会经济...

机构

  • 28篇南京信息工程...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济南市水利局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8篇闫业超
  • 24篇岳书平
  • 21篇张树文
  • 7篇孙希华
  • 6篇毕硕本
  • 4篇王丹丹
  • 3篇卜坤
  • 3篇王文娟
  • 2篇刘少丽
  • 2篇罗庆洲
  • 2篇张莉
  • 2篇李晓燕
  • 2篇张养贞
  • 2篇张永华
  • 2篇陈慧
  • 2篇李颖
  • 2篇史同广
  • 2篇张玉堂
  • 2篇李伟
  • 2篇瞿颖

传媒

  • 4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科学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地理空间信息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林业资源管理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研究——以济南市长清区为例被引量:12
2005年
水资源支撑能力即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 ,某一区域水资源对区域发展总体目标的支撑限度。该文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 ,对长清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拟定出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三个区域发展方案 ,即 :(1)水资源投资控制 ;(2 )工业增长速度控制 ;(3 )污水回用率控制。仿真结果分析表明 ,以方案 (3 )的适用性较好 ,在水资源投资不断增加 ,投资比例趋于合理的情况下 ,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将由 2 0 0 2年的 0 .98提高到 2 0 10年的 1.0。
闫业超孙希华李平
关键词:SD模型
水土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研究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我国以相对较少的人均水土资源量,支持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未来20年,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和...
闫业超
关键词:水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动力学模型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等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构建中国东北样带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隶属函数"的概念来描述指标差异的中间过渡,利用层次分析(AHP)与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建立NECT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岳书平闫业超张树文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国东北样带
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不同的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本文选取1975年Landsat/MSS影像数据和1986年、1996年和2000年Landsat/TM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景观生态指数来反映LUCC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近30年来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1975年~1986年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尤为明显,到1996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明显减慢。从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分布空间变化主要是由耕地的变化引起的。景观生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公主岭市1975年~1986年间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生态风险不断增加,随后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别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呈高度相关,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岳书平张树文闫业超张养贞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
GIS技术在章丘市农业自然资源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一般将农业自然资源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四个方面,本文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在构建农业自然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行政单元,对章丘市各乡镇的农业自然资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闫业超孙希华
关键词:GIS技术农业自然资源
三江平原不同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中水土流失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图。通过与2000年遥感普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对三江平原六个流域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农田开发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土地垦荒活动强度降低以及部分旱地改种水田后,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幅度明显下降。
卜坤张树文闫业超王文娟张宇博
关键词:GISUSLE三江平原水土流失
济南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级及侵蚀背景的空间分析
在估算土壤侵蚀量、编制土层厚度图和土壤容重图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估算土壤的抗蚀年限,从而有效地实现对济南市山丘区土壤侵蚀危险度的分级;借助GIS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不同地貌类型以及不同土...
孙希华闫业超
关键词: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GIS水土保持
文献传递
一种单指划线变双指并拢划线触摸区域的计算方法、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指划线变双指并拢划线触摸区域的计算方法、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方法包括:判断当前触摸区域的次大值是否在最大值八宫格周围的十六宫格内;如果是,则按照第一计算方式计算单点触摸区域的触摸值;如果不是,则判断当前...
毕硕本范京津闫业超刘少丽张莉
文献传递
黑龙江克拜黑土区50多年来侵蚀沟时空变化被引量:51
2005年
中国东北黑土资源以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垦殖和不合理耕作,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侵蚀沟不断切割地表,蚕食耕地,冲走沃土,降低了大型机械的耕作效率。侵蚀沟研究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黑龙江克拜地区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侵蚀沟密度为主要指标,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密度的动态变化、侵蚀沟变化的高程分异特征、坡度分异特征、坡向分异特征以及侵蚀沟变化与地貌类型的关系,揭示了典型黑土区50多年来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异规律。
闫业超张树文李晓燕岳书平
关键词:GIS遥感黑土
定量遥感支持下的磐石市土壤侵蚀动态监测被引量:4
2009年
以1979年的MSS和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为依据,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了吉林省磐石市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利用亚像元分解法提取植被覆盖信息,结合土地利用和坡度信息进行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监测研究。监测结果表明,磐石市1979—2002年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加重趋势,土壤侵蚀集中分布区不断扩展,侵蚀面积增大。该监测方法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的速度和效率,为大范围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岳书平闫业超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