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慧丽

作品数:7 被引量:25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波速
  • 3篇S波
  • 3篇S波速度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2篇岩石圈拆沉
  • 2篇岩石圈减薄
  • 2篇太平洋板块俯...
  • 2篇西太平洋
  • 2篇活动大陆边缘
  • 2篇减薄
  • 2篇俯冲
  • 2篇板块俯冲
  • 2篇P波
  • 2篇P波速度
  • 2篇P波速度结构
  • 2篇S波速度结构
  • 2篇拆沉
  • 1篇地壳
  • 1篇地铁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中国铁路设计...

作者

  • 7篇郭慧丽
  • 6篇徐佩芬
  • 3篇田宝卿
  • 1篇庞忠和
  • 1篇李世豪
  • 1篇杜建国
  • 1篇李志华
  • 1篇张福勤
  • 1篇侍文
  • 1篇侯杰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二维微动剖面探测“孤石”:以深圳地铁7号线为例被引量:127
2012年
"孤石"是花岗岩不均匀风化所残留的风化核,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普遍发育."孤石"埋藏分布随机,形状大小各异,给地铁盾构施工带来重大安全隐患,探测"孤石"一直是地铁工程勘察面临的难题.我们首次尝试利用二维微动剖面技术探测"孤石",在深圳地铁7号线车公庙—上沙段区间实测二条剖面,结合少量钻孔资料进行岩性层划分和"孤石"解释.实测结果显示,在二维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素填土、粉质粘土、砾质粘性土等岩土层、全风化、强-中风化、微风化和未风化的花岗岩层,视S波速度值各不相同,剖面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少量钻孔结果标定,易于划分;在强-中风化花岗岩层中,视S波速度(岩性)横向变化剧烈,局部发育"团块状"高速体,本文将其解释为未风化的花岗岩"孤石".本文结果表明,二维微动剖面技术探测"孤石"是有效的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除能直观显示岩性的纵、横向变化,提供工程基岩面的埋深及起伏形态信息外,还可给出岩土层风化程度的判断信息,为高层建筑的桩基设计提供地球物理依据.作为一种全新的"孤石"探测手段,二维微动剖面技术尤其适用于交通繁忙、建筑物密集的、各种场源干扰严重的闹市区.
徐佩芬侍文凌苏群郭慧丽李志华
微动探测: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新方法被引量:93
2013年
微动探测作为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物探新方法,已成为盆地结构调查、地热井位选址和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物探手段。微动测深确定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界面,如新生界地层底界、侏罗系与二叠系地层分界面、二叠系-石炭系灰岩顶界面等,深度误差可控制在5%左右。断层破碎带/隐伏断裂构造在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显示为低速异常或明显的速度差异,易于识别、解释。二维微动剖面技术已在探测隐伏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方面取得较好地质效果。本文介绍其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徐佩芬李世豪杜建国凌苏群郭慧丽田宝卿
关键词:S波速度结构隐伏断裂
华北克拉通及东邻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对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过程的探讨
本文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地区(30°N 50°N,95°E 145°E)1°×1°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区,上地幔中西倾的板片状高速异常体与其上方的低速异常区构成俯冲带与...
郭慧丽徐佩芬张福勤
关键词:太平洋板块俯冲
文献传递
地震层析成像在华北克拉通地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综述了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在华北克拉通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前景.近年来很多层析成像方法在该地区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为研究构造运动以及深部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线索与约束.许多研究针对发震构造以及华北克拉通破坏等科学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速度间断面上的分辨率不尽如人意,各种结果之间难以直接对比研究等.层析成像或许应该注重多种方法、多种数据的联合研究,在方法、技术层面上进行改进.
郭慧丽徐佩芬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
CO_2封存及其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4年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CO2排放量的控制日益受到重视,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e,简称CCS)技术被看作是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其主要包括捕捉、运输、封存、监测等主要环节,封存中的地质封存适用性最好.CO2地质封存后,需在地表监测其泄漏运移情况,这是CCS技术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本文概述CCS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分析介绍了CO2的监测技术,重点阐述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及发展状况.微动技术作为具有潜力的监测新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
田宝卿徐佩芬庞忠和凌苏群郭慧丽侯杰
关键词:CCS技术
华北克拉通及东邻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对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过程的探讨被引量:18
2014年
本文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地区(30°N~50°N,95°E~145°E)10×1°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区,上地幔中西倾的板片状高速异常体与其上方的低速异常区构成俯冲带与上覆地幔楔的典型速度结构式样.俯冲板片高速体在约300~400km深度范围内被低速物质充填,暗示俯冲板片可能发生了断离.在华北克拉通地区的上地幔中发现三个东倾排列的高速异常带.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区的上地幔速度结构模式图,并据此探讨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深部动力学联系.本文认为,太平洋板片的俯冲(断离),触发热地幔物质上涌并在上覆地幔楔中形成对流,使克拉通岩石圈受到改造(底侵与弱化).随着俯冲板片后撤,地幔楔中的对流场以及对岩石圈改造的影响范围均随之东移,最终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自下而上、从西向东分三个阶段依次拆沉减薄.这一模式能很好地解释现今克拉通岩石圈自西向东呈台阶状减薄的深部现象.
郭慧丽徐佩芬张福勤
关键词:太平洋板块俯冲
利用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61
2013年
S波速度结构能够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差异,是地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判别的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从地震台站微动信号的垂直分量中提取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以国家数字测震台网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实测微动数据为例,采用SPAC方法获得了首都圈地区北京附近约30km深度范围内的一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结晶基底埋深较浅约2km;分别在5~8km和12~16km深处发育S波低速层;8km和20km处是S波速度差异较大的速度分界面.这一结果与以往地震学及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较为吻合,表明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是可行、有效的.
徐佩芬李世豪凌甦群郭慧丽田宝卿
关键词:S波速度结构频散曲线首都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