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伟

作品数:2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文化
  • 3篇小说
  • 2篇叙事
  • 2篇语文
  • 2篇诗歌
  • 2篇视域
  • 2篇人格
  • 2篇文科
  • 2篇教育
  • 2篇课程
  • 1篇大学语文
  • 1篇大学语文课
  • 1篇大学语文课程
  • 1篇大雁
  • 1篇代人
  • 1篇短剧
  • 1篇断想
  • 1篇虚幻
  • 1篇学语
  • 1篇言说

机构

  • 18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黄州中学

作者

  • 18篇郭伟
  • 2篇胡立新
  • 1篇熊晓青
  • 1篇胡书义
  • 1篇陈志平

传媒

  • 8篇黄冈师范学院...
  • 3篇现代语文(上...
  • 2篇社会科学动态
  • 2篇高等函授学报...
  • 1篇现代语文(中...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为良师立传 为教育传心——简评《师德之魂:鄂东名师师德师风研究》
202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师德之魂:鄂东名师师德师风研究》正是丰建霞、汤天勇两位教授基于这一全新的视角而完成的“师德叙事”研究成果。通观全书,情怀与智慧并重,情境中颇见典型,完美体现了“视角多元”与“主体聚焦”的结构统一、“个体经验”与“普遍智慧”的思维统一、“教育”与“生活”的情境统一等著述特点。全书依托教师自述、同行描述、家长感述、学生回忆等多重叙事渠道,在真实场景中再现“教育生活”,揭示“教育智慧”,为新时代鄂东名师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教育案例,足为良师法式。
郭伟
人物·意象·情境——论夏艳平小说的乡土叙事
2021年
以乡土日常隐秘的喜忧哀乐为出发点,夏艳平的小说创作运用了较为独特的乡土叙事模式。作者在人物书写上,聚焦老弱妇寡等乡村弱势群体的情感渴望和生理需求,对其所受到的传统美德或弱者生存哲学的深刻影响给以含蓄肯定或同情理解,进而呈现出艺术上的“弱德之美”;在意象修辞上,善于观照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创造“荷马式比喻”以摹写拟人或物化意象,随缘融入有情人生观和万物齐一观念;在民俗情境上,善于捕捉农耕时代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建构耐人寻味的乡土感觉世界。
郭伟
关键词:乡土叙事
《存在》断想——兼涉其他诗歌
2006年
郭伟
关键词:《存在》诗歌断想自然流畅文学奖抒情诗
有限认识论与本体阐释多元化
2016年
根据张江先生'构建一种既防止独断论,也克服怀疑论,并与当下盛行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的阐释理论相区别的批评阐释理论'与'确立消解并阻断强制阐释的哲学根据'的提议,笔者认为批评家的文学阐释应以有限认识论为前提,其内涵约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批评家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出发,适宜地借用知性形式,在个性化的本体阐释中丰富文本的意义系统;二是从具有多重阐释可能的文本出发,在尊重作家创作心理的基础上,坚持求同存异的阐释原则;三是立足超功利的纯粹审美立场,摒弃'强制阐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现最大限度的阐释共鸣。
郭伟
关键词:求同存异共鸣
虚幻的言说——试论《小仆人》中的“他者形象”
2012年
作为一部较典型的反殖民主义的小说文本,叶君健的短篇小说《小仆人》围绕殖民时代的身份异化现象,通过对阿布杜拉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白人殖民者对以小仆人为代表的"他者形象"建构的虚幻性。殖民者的虚幻的言说在富有讽刺意味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其荒谬性,从而凸现出丑恶的自我形象。
郭伟
关键词:他者形象
试论五缘文化视域中的李贽形象
2020年
作为晚明异端思想家,李贽体现了较纯粹的学者本色,与传统儒学视野中的“五缘”规范颇多疏离:淡化“亲缘”“地缘”而注重真理探索基础上的“业缘”“神缘”;理解自然形成的“物缘”而不刻意经营。在他的五缘世界中,“亲缘”是现实前提,“地缘”和“物缘”是客观条件,“业缘”和“神缘”是生活中心。基于此而建构的李贽形象既打上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烙印,又体现了萌芽状态的现代人格意识。
郭伟
关键词:异端宗法社会现代人格
劳作与和谐——解读《孤独者》
2007年
戈特弗里德·贝恩的《孤独者》是一首高度凝炼的抽象诗。本诗在"孤独者"身上寄寓了对人的"劳作"特征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可贵的和谐意识,同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构想。而"孤独者"的精神气质也随之凸现。
郭伟
关键词:孤独者劳作人性乌托邦
“咫尺山水”——短剧《花与年》的文化反思被引量:1
2004年
 万比洛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继承者。他的戏剧小品《花与年》以极小的篇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反思的可能性,是一出现代人生活的悲喜剧。它在给我们敲响人类文化困境之警钟的同时,也为我们暗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本文首先由剧本入手,探讨现代人心灵僵化、情感失落、思维呆滞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接着把波塔普夫的觉醒放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大背景中去分析,指出他是迷途知返,重归自我并塑造新生活的现代人的代表。
郭伟
关键词:悲喜剧
浅议明清小说笔记中的佛印形象
2012年
明清小说、笔记中大量关于佛印的传说、轶事或其他记载,从整体上,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高僧形象:持律精严,慈悲度人,注重人间情谊;诙谐多智、富有诗才。其形象塑造反映了唐宋以来儒释道融合的文化发展趋势,反映了人们对弥勒人格的向往。
郭伟
关键词:儒释道
《比较文学》课程建设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
2013年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比较文学》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1、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前瞻性与整体性要求;2、体现了教育要"授人以渔"的方法论课程特点;3、为其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对话平台和拓展空间的无限可能。
郭伟胡书义
关键词:课程建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