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重涛
- 作品数:83 被引量:10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穿透上地幔橄榄岩层的SKS分裂-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
- 海洋地区的地壳厚度相比陆地地区要薄的多,解释SKS分裂可更多着眼地幔橄榄岩各向异性.但太平洋区的实际观测表明(Fontaine et al.,2007),即便同一接收点不同方位和震中距的SKS分裂,快波偏振会比较散,到时...
- 姚陈郝重涛陈九辉
- 关键词:地震图横波分裂
- 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中体波速度特征的内在规律性分析
- 本文对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中体波速度特征的内在规律性进行了分析。文章基于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坐标变换的方法,解析分析结合数值计算研究了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中三类体波相速度和群速度以及速度的角散和方位变化问题,并讨论了任意...
- 郝重涛姚陈
- 关键词: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 文献传递
- 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中P波四次时差系数特征被引量:4
- 2008年
- 同类反射波(非转换波)走时偏离双曲,称为非双曲或四次时差,在长排列各向异性地震资料处理中需要校正.本文基于我们导出的水平界面任意空间取向TI(ATI)介质中同类反射波四次时差系数(A_4)的精确解析解,数值计算研究P波四次时差系数特征.正演结果表明,ATI条件下A_4系数随CMP测线方位变化的特征不仅与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有关,而且与TI对称轴的空间取向密切相关;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和TI对称轴的倾角决定了A_4变化特征,而且TI对称轴的方位决定了A_4随测线方位变化的对称性.此研究结果将对各向异性解释及参数反演有参考意义.
- 郝重涛姚陈
- 关键词:TI介质任意空间取向
- 关于横波多次分裂—理论地震图研究初步
- <正>自1985年以来,地方震横波分裂的观测解释历时超过了30年。此前,英国Crampin教授曾对地震波传播各向异性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各向异性导致横波分裂,即横波进入各向异性介质分裂成近似正交偏振的两个准横波,它们以不...
- 姚陈郝重涛
- 关键词:地震波传播横波分裂理论地震图
- 文献传递
- 三维复杂界面炮集P波反射时距分析
- <正>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区域的复杂化,对地震勘探成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复杂地区的三维炮集记录中经常出现复杂时距,例如几条反射同向轴相互交叉、扭结等,给勘探和处理人员带来了许多困惑。如何解释实际资料中的这些复杂时距,对地...
- 司洁戈郝重涛姚陈
- 文献传递
- 双层各向异性介质能量反射纵波叠加速度及界面深度误差
- <正>以往国内外研究大多限于各向异性均匀介质,采用平面波近似的相反射传播解析解.我们基于能量反射所作的单界面研究表明(郝重涛,姚陈,2000地球物理年会),强各向异性介质中P波能量反射同样存在着等效的各向同性速度,裂隙和...
- 郝重涛姚陈
- 文献传递
- 南海OBS记录S类多次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
- <正>南海OBS观测记录包括海底三分量和水压记录,我们先着眼共接收点道集的整体记录特征并分析各类反射的性质。P分量(水压记录)更多记录到P波,水层下包括S波路径的反射少有显示,可解释为海底过渡层使得上行S波到水层P波的透...
- 姚陈郝重涛
- 文献传递
- 地方震的横波分裂和横波多次分裂
- <正>地方震横波分裂广泛用于探测地壳裂隙各向异性,其理论框架是,地震位错源激发横波,穿透裂隙各向异性介质分裂成具有正交偏振的快波和慢波,以不同速度传播到达接收点,直立裂隙时,横波窗内不同路径方向(方位和入射角)的快波偏振...
- 姚陈郝重涛
- 文献传递
- 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中体波速度特征的内在规律性分析
- <正>TI各向异性介质是地震勘探中普遍存在的介质模型。实际介质并非严格的VTI和HTI,那么局限于VTI和HTI的解释意味着错误的速度分析,直接影响VSP、井间地震和反射的数据解释,甚至导致错误结果。TI对称轴任意取向,...
- 郝重涛姚陈
- 文献传递
- 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解释被引量:2
- 2020年
- 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已比较成熟,但针对海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由于海域中水表和海底等强反射面的存在,多次波及其鬼波将对海域地震记录造成干扰,有效模拟多次波及其鬼波是进行多次波识别和压制的前提。近海及构造复杂区往往存在倾斜界面,基于水平界面假设的传统多次波压制方法难以准确地去除多次波的影响。文中结合海域地震记录及其采集方式,基于倾斜界面多次波的时距解析,针对近海等构造复杂区的实际记录利用简化模型预测多次波,给出了来自不同界面(包括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特征,且与实际记录相吻合,其结果可提高地震资料的观测解释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时距信息人工合成理论地震记录,进行常规地震数据处理,进一步认识不同界面的多次波时距、速度及其造成的层面假象等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有效识别和预测海域地震记录中的多次波,为多次波的压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海域地震活动构造探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 支明郝重涛姚陈于光明蔡明刚
- 关键词:海域多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