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郜舟顺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多环芳烃
  • 2篇焦炉工
  • 2篇1-羟基芘
  • 1篇胆固醇
  • 1篇蛋白含量
  • 1篇蛋白水平
  • 1篇多环
  • 1篇多环芳烃暴露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红蛋白含量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铜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血锌
  • 1篇血锌原卟啉
  • 1篇血脂

机构

  • 5篇天津市第三医...
  • 2篇天津市劳动卫...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7篇郜舟顺
  • 3篇李如田
  • 2篇王适兴
  • 2篇杨胜茹
  • 2篇王劲
  • 2篇杨建
  • 2篇闫卫利
  • 2篇汤龙
  • 1篇朱玉玮
  • 1篇张金良
  • 1篇车拴龙
  • 1篇孙宏春
  • 1篇赵志强

传媒

  • 2篇天津医药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职业卫生与病...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 1篇1994
  • 1篇199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尿中1-羟基芘作为焦炉工多环芳烃暴露生物监测指标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焦炉工外暴露等级与尿中1-羟基芘(1-OHPy)浓度的关系。方法以某焦化厂120名生产工人和30名非接触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班后6h尿,并收集个人信息,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结果尿中1-羟基芘浓度呈炉顶>炉侧>炉底>对照组的趋势。与外暴露呈显著相关性(r=0.653,P<0.01),同样外暴露条件下,吸烟者尿中1-羟基芘显著高于未吸烟者(P<0.05)。结论焦炉工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外暴露等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反映多环芳烃暴露个体的内剂量水平。
王劲闫卫利郜舟顺李如田王适兴
关键词:焦炉工多环芳烃
离子交换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铬(Ⅲ)和铬(Ⅳ)
1994年
离子交换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铬(Ⅲ)和铬(Ⅳ)汤龙,杨建,郜舟顺随着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发展,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已引起分析工作者的重视,金属元素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并不只取决于它的总浓度,而更取决于其存在的化学形态和价态本性。金属元素化学形态和...
汤龙杨建郜舟顺
关键词:尿液
2005—2006年天津市586名健康检查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健康检查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方法对2005—2006年天津市第三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TP、ALB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检测586人,TP平均水平为73.4 g/L,ALB为41.7 g/L;2006年检测667人,TP为79.0 g/L,ALB为47.2 g/L,分别上升7.70%,13.19%。结论健康检查者血清TP、ALB水平有上升趋势。
杨胜茹郜舟顺
关键词:健康体检者总蛋白白蛋白
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铜、锌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1991年
本文报道64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和67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清铜、锌测定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64例中男31例,女33例。成人41例,儿童(≤14岁)23例,年龄2~60岁。病程1月~30年。其中病程≤6个月者17例,7~12个月者9例,>
于铁夫张源慧范启修杨建郜舟顺汤龙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血清
尿中1-羟基芘作为焦炉工多环芳烃暴露监测指标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焦炉工外暴露等级与尿中1-羟基芘(1-OHPy)浓度的关系。方法以某焦化厂120名生产工人和30名非接触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班后6 h尿,并收集个人信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结果尿中1-羟基芘浓度呈炉顶>炉侧>炉底>对照组的趋势。与外暴露呈显著相关性(r=0.653,P<0.01);同样外暴露条件下,吸烟者尿中1-羟基芘水平显著高于未吸烟者(P<0.01)。结论焦炉工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外暴露等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反映多环芳烃暴露个体的内剂量水平。
王劲闫卫利郜舟顺李如田王适兴
关键词:焦炉工多环芳烃
天津地区1128名健康成年人血锌原卟啉测定分析
2003年
孙宏春郜舟顺李如田朱玉玮张金良
关键词:铅中毒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参考值
空腹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高、低脂肪餐后血脂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导致AS的危险因素包括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等,这些因素均与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密不可分。其中血脂的异常已经作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的重要危险因素的预测指标。由于人体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餐后(即食物的消化及其后6~8h内),空腹状态的血脂参数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体内的代谢过程,结合餐后血脂参数可更加准确地反映代谢状态,
杨胜茹郜舟顺赵志强车拴龙
关键词:饭后期间胆固醇胆固醇胆固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