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媛媛

作品数:117 被引量:1,812H指数:22
供职机构: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1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0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电子电信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7篇雷达
  • 27篇降水
  • 25篇强对流
  • 22篇强对流天气
  • 17篇多普勒
  • 17篇天气雷达
  • 17篇暴雨
  • 16篇龙卷
  • 14篇冰雹
  • 12篇中尺度
  • 11篇多普勒雷达
  • 11篇预警
  • 11篇气象
  • 10篇回波
  • 9篇气旋
  • 8篇中气旋
  • 7篇新一代天气雷...
  • 7篇切变
  • 7篇环流
  • 6篇多普勒天气

机构

  • 71篇安徽省气象局
  • 37篇江苏省气象科...
  • 22篇中国气象局
  • 12篇南京大学
  • 8篇江苏省气象局
  • 7篇中国气象局培...
  • 5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国家卫星气象...
  • 4篇安徽省气象科...
  • 3篇江西省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自...
  • 2篇安徽省人工影...
  • 2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作者

  • 117篇郑媛媛
  • 21篇徐芬
  • 15篇王东勇
  • 15篇孙康远
  • 15篇朱红芳
  • 14篇张雪晨
  • 13篇方翀
  • 13篇姚晨
  • 11篇杨吉
  • 10篇吴林林
  • 10篇曾明剑
  • 10篇姚叶青
  • 9篇郝莹
  • 9篇李劲
  • 8篇刘勇
  • 8篇夏文梅
  • 7篇周昆
  • 7篇张爱民
  • 7篇傅云飞
  • 7篇慕熙昱

传媒

  • 23篇气象
  • 10篇气象学报
  • 8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气象科学
  • 5篇高原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第四届苏皖两...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暴雨灾害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科技纵览
  • 1篇2005年全...
  • 1篇2006年全...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3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13篇2007
  • 12篇2006
  • 1篇2005
  • 7篇2004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为基础的强对流天气预警和短时预报应用技术研究
张爱民郑媛媛周后福姚叶青李劲等
该项目收集整理了该省与强对流天气研究有关的多种大气探测资料,建立了两类数据库文件,进行了强对流天气的分类统计,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月季、日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并利用MM5模式进行了强对流天气模拟试验,设计了一套基于雷达基数据...
关键词:
2011年江苏南部两场大暴雨对比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高分辨率的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6 h 1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和2011年7月18日江苏地区分别发生在梅雨期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两场暴雨进行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和雷达回波参数等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18日的天气形势是典型的梅雨期降水形势,在梅雨锋附近产生了区域性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是对流层中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7月18日的局地暴雨则是出现在低压倒槽顶端右侧的偏东气流中。(2)两次暴雨过程强降水发生前都存在对流层低层辐合快速增强的过程。7月18日暴雨强降水发生前散度值下降则更为迅速。(3)两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区都出现在地面辐合系统附近的东北气流中,且随着地面辐合系统移动。(4)两次暴雨过程都出现了TBB低于-62℃的强对流云团。(5)6月18日,与多个线性排列的"逆风区"对应的强回波中心形成了"列车效应";7月18日,对流回波带上单体不断流入,在低空急流左前端合并成团状强对流区,分别是形成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
王啸华郑媛媛徐芬李杨侯俊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雨大风分级预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属于天气预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雷雨大风分级预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利用二步式速度退模糊方法对雷达资料径向速度进行质量控制;获取径向速度大风区数据,并逐方位扫描大风数据;挑选出大于设定面积阈值的大风区...
杨吉郑媛媛孙康远徐芬王啸华慕瑞琪杜良永慕熙煜曾明剑王易夏文梅
文献传递
淮河洪涝年7月上旬环流特征与近10年平均环流特征差异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NCEP 1998—2007年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2005年和2003年3个淮河大洪水年7月上旬逐日各层的位势高度、温度、水汽和风场等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洪水年和近10年平均场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水汽输送特征等存在显著差异。东亚夏季风异常是这3年淮河流域洪涝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这3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较历史同期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华北南部到黄淮距平风场上有较常年明显的偏北气流,副热带高压西北侧850hPa低空急流较常年平均偏强6m.s-1以上,南北两支气流交汇区正好位于淮河流域;在200hPa上淮河流域处于异常的高空急流入口南侧或受较常年偏强的反气旋环流控制之下;从整层水汽通量距平分析,南海是这3个淮河洪涝年的主要水汽源地。
王东勇张娇朱红芳郑媛媛
关键词:洪涝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
近几年淮河流域洪涝年异常环流特征分析
利用NCEP 1998-2007年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2005年和2007年三次淮河大洪水年7月上旬逐日各层的高度、温度、水汽和风场等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这三次洪水年和近十年平均场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水...
王东勇张娇朱红芳郑媛媛
关键词:异常降水淮河流域水汽输送大气环流
一种基于最小泛函获取边界条件的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的改进算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最小泛函获取边界条件的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的改进算法,该方法利用雷达扫描区域内部的已知大量雨量计观测数据与变分方程形式解的最小泛函求解出完整的雷达扫描圆形区域边界条件,进而求解变分方法,避免了假定...
慕熙昱刘国庆郑媛媛程浩徐芬孙康远
文献传递
江苏强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常规气象资料、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发生在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形势背景、环境热动力条件、强冰雹发生前地区环境场变化、超级单体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
徐芬郑媛媛程婷慕熙昱
关键词:中尺度特征环流形势
河南“21·7”特大暴雨过程微物理特征变化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本文结合地面稠密雨滴谱仪网和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研究了河南“21·7”特大暴雨过程在2021年7月19~21日期间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变化.本次过程强降水(分钟降水强度>20mm h^(-1))的地面雨滴谱参数分布较广,覆盖了典型的大陆和海洋性对流特征,表明地面降水微物理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将强降水样本按地面雨滴谱分布特征分为五类,发现不同类型强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降水强度超过100mm h^(-1)的极端降水类型主要由平原区的深对流系统产生,其内部存在活跃的冰相微物理过程和高效的暖雨碰并过程,导致地面降水雨滴浓度高、平均粒径大.地形起伏区域的强降水对流发展高度较低,暖雨过程活跃而冰相过程受限,形成的大雨滴数浓度较小.此外,平原地区雨滴谱仪也在某一时段中观测到多种类型降水的存在,表明平原地区强降水对流及其微物理特征具有多样性.
陈刚赵坤吕迎辉郑媛媛郑媛媛薛明徐昕谈哲敏徐昕徐芬杨吉徐芬范雪琪
关键词:微物理特征双偏振雷达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雷雨大风天气预警技术研究
本文通过利用2001-2009年安徽省雷雨大风实况数据和同期的NCEP/NCAR FNL再分析数据训练拟合,采用了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方法,对其气象条件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雷雨大风决策树预报模型;并采用独立样本对预报模型...
张雪晨郑媛媛姚晨
关键词:决策树雷雨大风
文献传递
风速等级标准与2016年6月23日阜宁龙卷强度估计被引量:75
2016年
文章回顾了不同的风速等级标准,对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龙卷灾害和2015年6月1日导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的下击暴流灾害进行了较详细的强度评估,探讨了已有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未来工作展望。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江苏阜宁龙卷为EF4级,而导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的下击暴流仅为EF1级;对这两个典型灾害个例的强度估计展示了EF等级与F等级之间的差异;但阜宁龙卷导致的每一个受灾点的灾害等级还需要进一步详细评估。由于建筑物结构、植被自身状况、相应环境和致灾机制的复杂性,风灾强度估计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龙卷由于其复杂涡旋动力结构、气压空间分布和卷起的飞射碎片作用等因素使得强度估计的不确定性较下击暴流更大。提高风速等级评估的客观性、普适性、准确性、一致性和便捷性是评估工作的必然需求。未来还需发展综合考虑强度分布、路径长度和宽度、持续时间和移动速度等的风灾等级标准,从而为全面评估下击暴流或者龙卷的致灾性提供基础。
郑永光朱文剑姚聃孟智勇薛明赵坤伍志方王啸华郑媛媛
关键词:龙卷下击暴流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