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郡丹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地方权力
  • 1篇阳坡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变迁
  • 1篇社火
  • 1篇田野
  • 1篇迁移
  • 1篇权力
  • 1篇牦牛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变迁
  • 1篇西部乡村
  • 1篇乡村
  • 1篇乡村文化
  • 1篇互动关系
  • 1篇哈萨克族

机构

  • 3篇青海大学

作者

  • 3篇赵郡丹
  • 1篇关丙胜
  • 1篇吴海霞

传媒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文化的演进博弈: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社火历程被引量:5
2013年
河湟西纳地区的拉沙阳坡村,被原为一起出演社火的阴坡村弃离之后,在沿承河湟社火基本套路的同时,依借本村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极力寻求有别于阴坡村社火的出演内容,从而推演出以"耍牦牛"为核心特征的社火文化。借由阳坡社火之出演历程可以看到文化如何被转接、移植、改造、链接乃至形构。更为重要的是,与已有的文化或文化载体抗争式的演进博弈在文化的形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人群凭借文化在区域内为宣示自我身份、证明自我价值以及强调自我位阶的意识主导下,新的文化在演进博弈中形成。
关丙胜赵郡丹
地方权力视域下的河湟西部乡村文化变迁——基于哈村的田野
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以西宁为中心区域的河湟西部地区在区域上有其特殊性,主要以文化表相的形式呈现出来。研究在对河湟西部地区乡村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青海省湟...
赵郡丹
关键词:乡村文化地方权力互动关系
文献传递
迁移与人口:1934年以来的青海哈萨克族人口变迁被引量:5
2015年
自1934年部分东迁哈萨克人首次进入青海境内起,经过10多年的迁移与纷争,至1954年时哈萨克人口总数在1500左右。之后的30余年间青海哈萨克人进入了稳定生活的时期。1984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决定返迁北新疆各地,而自1985年春天始部分又陆续返回青海格尔木市周边游牧地区,直至2001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大部分被整体安置在青海省大柴旦马海地区,少部分迁移至新疆奎屯开干齐镇。自此,马海哈萨克村成为青海省唯一的哈萨克族村落,至2014年4月,总人口为484人。梳理青海哈萨克族1934-2014的人口变迁不难发现:反复迁移是造成青海哈萨克族人口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吴海霞赵郡丹
关键词:人口变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