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平

作品数:485 被引量:4,290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生物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4篇期刊文章
  • 60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3篇医药卫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40篇肿瘤
  • 150篇胰腺
  • 107篇腺癌
  • 86篇胰腺癌
  • 66篇预后
  • 66篇切除
  • 66篇外科
  • 63篇腺肿瘤
  • 58篇胰腺肿瘤
  • 49篇手术
  • 48篇细胞
  • 43篇切除术
  • 43篇恶性
  • 38篇直肠
  • 36篇恶性肿瘤
  • 35篇病理
  • 33篇肠癌
  • 32篇外科治疗
  • 30篇肠肿瘤
  • 23篇直肠癌

机构

  • 362篇中国医学科学...
  • 47篇北京协和医学...
  • 29篇中国癌症基金...
  • 2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5篇全国肿瘤登记...
  • 8篇卫生部疾病预...
  • 7篇北京大学
  • 7篇北京大学第一...
  • 6篇承德医学院附...
  • 6篇上海市肿瘤研...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医学部
  • 5篇合肥工业大学
  • 4篇卫生部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成都市第三人...
  • 3篇牡丹江市第一...

作者

  • 470篇赵平
  • 115篇王成锋
  • 86篇单毅
  • 79篇赵东兵
  • 67篇邵永孚
  • 67篇田艳涛
  • 48篇白晓枫
  • 45篇周志祥
  • 39篇刘骞
  • 29篇车旭
  • 28篇孙跃民
  • 26篇梁建伟
  • 26篇倪晓光
  • 24篇王成峰
  • 24篇吴健雄
  • 21篇吴宁
  • 21篇陈万青
  • 21篇张建伟
  • 20篇张雯杰
  • 20篇吴铁成

传媒

  • 38篇中华肿瘤杂志
  • 30篇中国肿瘤
  • 28篇中华医学杂志
  • 23篇癌症进展
  • 2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9篇第七届全国胰...
  • 17篇中国肿瘤临床...
  • 14篇中国肿瘤临床
  • 13篇中华肝胆外科...
  • 12篇中华外科杂志
  • 9篇中国微创外科...
  • 8篇实用癌症杂志
  • 7篇中国实用外科...
  • 7篇抗癌之窗
  • 6篇中华胃肠外科...
  • 6篇中国医刊
  • 5篇中国卫生人才
  • 5篇中国普通外科...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5篇中国医院院长

年份

  • 10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12篇2014
  • 16篇2013
  • 25篇2012
  • 34篇2011
  • 54篇2010
  • 58篇2009
  • 63篇2008
  • 40篇2007
  • 43篇2006
  • 24篇2005
  • 15篇2004
  • 14篇2003
  • 11篇2002
4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腺癌分子标志物表达谱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5年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从总体水平鉴定细胞癌变过程中异常变化的基因/蛋白质群,有助于全面认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同时也为寻找到有价值的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分子靶标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胰腺癌基因/蛋白表达谱的研究作一综述.
倪晓光赵平
关键词:胰腺癌生物学肿瘤
^(18)FDG PET/CT与增强CT对胰腺癌分期的价值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比较PET/CT与增强CT(CECT)对胰腺癌T和N分期的准确性;探讨PET/CT对胰腺癌治疗前M分期的影响以及最大标准摄取(SUVmax)值与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或临床、影像学随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46例,术前全部患者接受PET/CT检查,43例并接受CECT检查,中位间隔时间为6天;对接受手术切除或探查的19例患者以手术所见为参照,比较PET/CT与CECT检查对胰腺癌T和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19例胰腺癌患者术中发现肿瘤与周围血管粘连或侵犯周围血管/器官,术前CECT明确诊断17例(17/18,94.44%),PET/CT明确诊断3例(3/19,15.79%),CECT对T分期的准确率高于PET/CT。对于N分期,CECT和PET/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67%(8/12)、100%(7/7)、78.95%(15/19)和75.00%(9/12)、100%(7/7)和84.21%(16/19),二者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46例胰腺癌患者中,PET/CT发现28例血行转移及远隔淋巴结转移,常规影像学分期检出其中的15例。PET/CT明确诊断了5例CT不能肯定的肝脏病灶,并发现2例患者同时存在第二原发癌;ROC曲线分析表明,SUVmax越高,发生血行转移的可能越大,其曲线下面积为0.68,诊断界值为4.80。结论 PET/CT对胰腺癌T分期的准确率远低于CECT;PET/CT和CECT对N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相似;PET/CT对M分期和远隔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优势,并可同时发现第二原发癌灶,SUVmax越高,发生血行转移的可能越大。
张雯杰吴宁周纯武郑容刘瑛梁颖赵平
关键词: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肿瘤分期
应重视恶性肿瘤手术中的淋巴结清扫被引量:6
2005年
王成锋赵平
关键词:淋巴结清扫恶性肿瘤姑息性治疗单纯手术组织标本判断预后
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基础指标的建立和实施
目的 探索建立适应临床科室的绩效考核多维基础考核指标,通过合理的量化指标全面了解考核科室的医疗数量、医疗质量、精神文明和科研教育等综合情况.方法 运用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E...
郑舒文王艾赫捷赵平
乙状结肠成形在超低位直肠吻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评价乙状结肠成形在超低位直肠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乙状结肠成形超低位直肠吻合术(观察组,35例)和乙状结肠-直肠超低位吻合术(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7.1%,对照组2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每日大便1~5.5次(平均2次/d),对照组1~9次(平均3.5次/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便控制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的自我满意程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肛门功能得分观察组2.57分,对照组7.21分,两组比较,P<0.01。结论乙状结肠成形应用在超低位直肠吻合术中,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结肠直肠直接吻合术。
周志祥邵永孚赵平白晓枫王滨
关键词:结肠成形超低位吻合术肛门功能直肠吻合术乙状结肠
解剖性分离方法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降低肝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9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3例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A组)进行肝切除;155例采用传统钳夹法(B组)进行肝切除。围手术期常规保肝治疗。比较2组术中出血及输血情况、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肿瘤直径(6.02±3.24)cm,术中出血量(445±240)ml,输血52例(24.3%),输血量(520±280)ml。无手术死亡及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12例(4.9%),术后住院时间为(13.4±4.9)d。B组肿瘤直径(5.84±2.93)cm,术中出血量(1 200±320)ml,输血53(34.2%)例,输血量(1 400±623)ml。手术后30d内死亡5例(3.23%),发生并发症25例(16.1%),其中术后腹腔或肝创面出血5例、肝功能衰竭5例。术后住院时间(18.9±10.3)d。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死亡率、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P<0.01)。结论在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同时,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进行肝切除,可以显著降低肝癌肝切除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蔡建强毕新宇赵建军李智宇黄振赵宏赵平
关键词:肝癌手术死亡率肝切除
可根治切除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可根治切除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13年12月进行残胃癌根治切除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初次手术方式和初次手术时疾病良恶性分组,分析比较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按照初次手术疾病良恶性分组,残胃癌发病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4.8年和8.9年;肿瘤直径分别为6.9 cm和4.3 cm ,残胃癌位于吻合口的比例分别为50%和26.3%。按照初次手术方式(BillrothⅡ、BillrothⅠ)分组,残胃癌发病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2.8年和12.3年。肿瘤直径分别为6.73 cm和3.75 cm ,残胃癌位于吻合口的比例分别为52.4%和21%。以上各组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NMⅠ~Ⅱ期与Ⅲ期患者8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4.7%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手术良性组与初次手术恶性组,10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Ⅱ组与BillrothⅠ组,患者8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3.1%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胃切除术时疾病良恶性、重建方式与残胃癌发病间隔时间、肿瘤大小、肿瘤好发部位等临床特点有关。可根治切除的残胃癌患者,其长期生存率与初次胃切除术时疾病良恶性、重建方式无关,与TNM分期有关。
崔亮田艳涛赵铁铮邵欣欣解亦斌赵平
关键词: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COX-2和NSAIDs与胰腺癌的关系
2006年
许东奎赵平
关键词:胰腺肿瘤环氧化酶-2非甾体抗炎药
猫胰腺坏死后的转归初探被引量:2
1996年
19只猫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7只接受全胰腺点状注射酒精,B组12只经主胰管插管注射酒精,并将导管留在主胰管内造成主胰管部分梗阻,再全胰腺点状注射酒精。结果:术后全部实验猫均发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A组2只猎(28.6%)在48小时内死亡,5只猫术后6周胰腺组织形态和外分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组死亡4只(占33.3%),其中3只在术后48小时内死亡,另1只在术后2周死亡。其余8只猫术后15周全部发展成慢性胰腺炎。由此提示单纯胰腺坏死可在致病因去除后得到恢复;如果致病因继续起作用.可造成组织学和功能方面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胰腺炎。
赵平屠建钟守先唐伟松
关键词:胰腺坏死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功能
肿瘤坏死因子在猴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生长抑素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1
1996年
作者采用猴制作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生长抑素对猴ANP血浆TNF和猴死亡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猴ANP早期其血浆TNF明显升高,与猴死亡呈平行关系;生长抑素可明显降低TNF含量,使猴死亡率下降,存活时间延长。提示TNF是ANP早期的重要炎症介质,生长抑素可明显抑制炎症反应过程,对猴ANP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杨植杨志英唐伟松赵平
关键词:疾病模型肿瘤坏死因子胰腺炎生长抑素
共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