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7年
- 赖春梅鲁国建金国兴董芬马黎
- 关键词: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介入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根据栓塞入路适应证,采用动脉入路、静脉入路、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治疗DAVF患者12例。结果栓塞后10例患者获得解剖学治愈,2例DSA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但12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术后未见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入路方式,掌握介入栓塞技巧,以保证栓塞效果确切安全。
- 赖春梅俞迪红鲁国建冷冰
-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动脉静脉手术入路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gE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科住院患者134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84例和正常组50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又根据颅脑MRI检查结果分为2个亚组:腔隙性脑卒中组39例,非腔隙性脑卒中组45例.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IgE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具有可比性的成年人群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IgE为(214.72±46.34)IU/ml,正常组为(126.43±34.65)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组分析中,腔隙性脑卒中组血清IgE为(223.45 ±43.67)IU/ml,非腔隙性脑卒中组为(206.37±47.56)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E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提示IgE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
- 俞迪红赖春梅鲁国建董芬
-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予以r-tPA静脉溶栓,然后在DSA下动脉溶栓,24h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中心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前、治疗24h、14d、21d、90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无全身性出血发生。结论治疗组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 赖春梅俞迪红鲁国建金国兴董芬马黎傅国萍
- 关键词: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急性脑梗死
- 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长期随访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本研究对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探讨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0月在绍兴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46例(48枚支架)。根据支架内是否再狭窄分为ISR组8例和无ISR组38例;又根据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临床事件组8例和无临床事件组38例,分析支架置入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前血管狭窄程度(80.7±14.2)%,残余血管狭窄程度(3.0±8.4)%,术前血管狭窄长度(7.7±4.6)mm,术后血管造影平均随访时间(31.6±20.8)个月,ISR 8例(17.4%),而临床平均随访时间(53.8±27.0)个月,有8例(17.4%)患者出现临床事件。生存分析显示,ISR主要出现在最初20个月;同时在87个月时有50.0%患者未发生临床事件。ISR组再狭窄长度明显高于无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00)mmvs(2.76±4.14)mm,P=0.003]。临床事件组支架直径明显小于无临床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0.93)mmvs(4.18±0.67)mm,P=0.024]。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长期预后可能受到再狭窄长度和支架直径的影响。
- 周峰马黎傅国萍鲁国建赖春梅董芬金国兴周阳刘荣荣
- 关键词:椎动脉预后
- 帕金森病患者脑小血管病负荷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小血管病负荷及其对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PD患者96例,结合影像学资料评定患者脑小血管病负荷并记录,其中高负荷组46例,低负荷组50例,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一般病史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起病年龄、病程、药物剂量等,记录Hoehn-Yahr(H-Y)分级,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脑小血管病高负荷组的PD患者中,H-Y分级和MDS-UPDRS评分中的第Ⅱ部分运动评分更重,尤其是姿势不稳,认知障碍多见,尤其是在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方面;脑白质病变是PD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D患者脑小血管病负荷与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
- 徐玲佳赖春梅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附20例报告)
-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对照组)各20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先予以 ...
- 赖春梅鲁国建金国兴董芬马黎
- 文献传递
-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 赖春梅王益平鲁国建俞迪红金国兴董芬马黎傅国萍施涛
- 简要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该研究针对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的急性脑梗死,采用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对照组),分析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
- 关键词: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 刘宏文赖春梅钟俜钟湧辉赵志和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内膜-中膜厚度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gE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5月至2009年12月在绍兴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34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84例和正常组50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又根据...
- 俞迪红赖春梅鲁国建董芬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